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3-03-30
  • 最近登录:2024-04-01
  • 粉丝人数: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再说古诗词

梁夏柏 发布于2023-05-30 09:21   点击:336   评论: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技能是最能体现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表现之一。现代喜欢古诗词的人不少但懂得写作的不多。一是因为诗词格律难懂,平仄、韵脚、对仗等要求太严;二是写作太过拘泥,不如现代诗那么自如奔放;三是即便写了也没人爱读和欣赏,只会说写得好真不错,好在哪里不错在哪里却说不出来。所以,古诗词到今天多数仅用于文章中的装饰、课文中文言文的教案、书法的题材,有时也会成为歌词、朗诵内容等。若自己能写作,也多半用于自我抒发、自我欣赏,偶尔馈赠亲朋好友罢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古诗词迟早只会如兵马俑、清明上河图般出现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那么,我们能不能争取让古诗词的写作技能死得更晚点?毛主席曾针对中外古代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十六字方针。对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推陈出新。古诗词的写作要求很复杂,有些格律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写作习惯和规律,已近糟粕。
平仄。古汉语声调为四声,平、上、去、入。后有变化,平声变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而古汉语的入声,逐渐转化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里了。目前,有些地方方言仍保留着入声声调。今天,全国推广普通话。新一代各族人民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普通话的基础就是现代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韵书中,如《切韵》、《唐韵》、《广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俗称平水韵等,或2009年最新出版的清代戈载所著《词林正韵》中,都还在用平、上、去、入古声调。如此,必定让擅长现代普通话的古诗词学习者感到困惑。比如:八、擦、答、说、脱、捉、割 、缺、失、湿、织、逼、滴等,均是入声字,在平仄格律里应是仄声字。但按照普通话读法,这些字则均为平声字。元代,入声就已经在官话中消亡遗失,其时的曲韵韵书如《中原音韵》等,都已没有了入声,原本入声读音的字被归入其余三声(平、上、去)中,直至今天的普通话已经完全失去了入声的踪影。只有南方方言有入声遗留,在北方方言似乎除了山西话中有一些入声遗留外,其他地方早已没有什么入声的发音了。已经濒临灭绝的入声字怎么能还用于现代的诗词创作中,并还作为格律原则去遵守?
押韵。在古韵书中,如现在有些大家仍喜用的《平水韵》106韵,就有多处与现代普通话格格不入。举例:《平水韵》中,上平一东与二冬,上平十三元、十四寒和十五删,下平二萧、三肴和四豪等等这些在普通话中,按照押韵原则都是相互押韵的声韵,在《平水韵》中却是完全不能通用的。又如,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中ü韵母与u韵母的字部分是通韵的。在《平水韵》上平六鱼韵部中“鱼、居”与“初、书”押韵,上平七虞韵部中“娱、愚”与“胡、朱”押韵,但其相互之间是不能通韵的。而在《词林正韵》四部中,这些字是可以相互通韵的。但在今天的普通话里ü与u明显不押韵。只是在某些方言里表现是押韵的。此外,某些在现代普通话里已是仄声的入声字仍在平声韵中,如《平水韵》下平七阳中的“浪、创、望”等字,《词林正韵》的第二部平声中的“创、望、忘”等字。《词林正韵》,虽然将100多个韵部归纳为19个可通用的韵部,但其基础仍是平、上、去、入四个古声调。因此,当现代人学习古诗词写作时,在运用入声字于平仄格律和押韵中往往难于把握,特别是因为其与现代普通话平仄格律的格格不入,更增加了学习写作的困惑,从而望而却步,放弃学习。这无疑是古诗词创作的自断生路!
综上所述,在今天广泛推行普通话的现代氛围下,如若还拘泥于老祖宗的规矩,甘于禁锢在无生命体征的传统格律中,那么就太迂腐了!学习古代韵书,目的在于更好地学习和解析古代文化,把古诗词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但要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更应该符合时代文明发展的节奏,与时俱进。所以,我认为,学习和研究古诗词就必须学习和研究古韵,但要想使古诗词的创作推陈出新,则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采用现今在全国推广的并已明显取得了广泛成功的普通话发音为基础的平仄格律原则。这就是发表于2004年第6期《中华诗词》杂志上的,由赵京战执笔,署名“中华诗词编辑部”的《中华新韵14韵》。
可能有专家要说了,既然是是创作古体诗词,当然就必须严格遵循如《平水韵》或《词林正韵》类的古韵及其平仄格律,否则怎么叫古体诗词呢?那我就用古词来作例。古词原是一种制式曲调,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词主要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唐宋时代的乐府诗,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因此,读古词应按曲调来吟唱的。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每每教古诗词时,便用吟唱的方式为我们朗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开启了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之门。然而五十多年过去,我再也没听到过谁用吟唱方式朗读过古诗词,甚至连提起关于古诗词吟唱的知识都没有过(也可能我孤陋寡闻了。但愿是。)。这种古诗词的吟唱方式很显然濒临失传。而这种吟唱方式恰恰正是古韵的体现之一。为什么现在传承不下去?为什么至今连有关的论著都没有了?而且,目前所有朗读古诗词的佳品皆以标准普通话为根本。如若古诗词便应按古法传承,那为何吟唱之法失传或即将失传?为何要用普通话诵读古诗词而非按《平水韵》、《词林正韵》朗读古诗词?再问一句:哪位大师还能按古法吟唱一下古诗词或按正确的《平水韵》、《词林正韵》平仄格律朗读一下大师们自己写的诗词?
行将就木的东西,如果还拘泥于迂腐,必然固步自封,加速死亡!只有与时俱进、吐故纳新,输入新鲜血液,方能开花再结果。
结语:学习研究古诗词,必须学习研究古韵及平仄格律,若要学习写作古诗词,古为今用,则应该按现代诗韵进行学习和创作!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