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南山翠竹 男  55岁
  • 注册日期:2017-01-12
  • 最近登录:2024-04-09
  • 粉丝人数:16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还珠典故

南山翠竹 发布于2023-05-05 07:24   点击:519   评论:0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於交阯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於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以“还珠”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古文通常微言大义,后来的文人往往望文生义。关于这个典故,现在很多人解释为:古时合浦盛产珍珠,因太守贪婪,珍珠蚌都迁徙到别的地方。孟尝任太守后,革除贪污流弊,珍珠蚌又回到合浦来了。

其实珍珠蚌并没有人类的正义感,况且人捕捞或养殖珍珠蚌,杀了蚌才得到里边的珍珠。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沙粒入侵到壳内无法排除时,才分泌珍珠层物质,将沙粒包裹起来。这里所说的事实,是前任太宰太贪婪,过度捕捞导致当地蚌减少,而交阯郡附近的水体,仍然有大量的蚌得以生存繁殖。“珠遂渐徙於交阯郡界”,指的是因此珍珠产业的中心就移到了交阯郡。并不是蚌情愿让善良的人杀了,不愿让贪婪的人屠杀而迁徙到那里。

后来孟尝任太守,革除官府弊病,没有过度捕捞,“去珠复还”,指当地生产的珍珠又多起来,不是那边的蚌迁徙回来。复还的是产业。

正如现在的退耕还林,指不种庄稼,改种竹木。田地的边界退后,而山林的边界推进而已。

另外,“浮虎”亦是形容地方官为政仁德的典故。《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

《魏书·良吏传序》就用到浮虎还珠典故:“其於移风革俗之美,浮虎还珠之政,九州百郡,无所闻焉。”这里所说的“浮虎还珠”,是形容词性质的修饰语,修饰其“政”。不是在当地也有浮虎、还珠现象。

李白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浔阳…囚参谋幕府因赠之》,运用了这个典故

独坐清天下,
专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
三郡尽还珠。

唐代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也用此典:“子孝觉亲荣,独揽还珠美。”

宋朝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亦引典故叙事:“循吏则有还珠孟尝 ,致雁虞国 。”

清代姚祖同《过岭》诗之三,运用典故,丰富了诗的内涵:“佩犊思醲化,还珠有治源。”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