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还是无可奈何 男  47岁
  • 注册日期:2019-02-24
  • 最近登录:2024-04-15
  • 粉丝人数:9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 浅谈当代散曲创作与武陵山民歌(三)

还是无可奈何 发布于2023-02-28 07:48   点击:347   评论:0  
二、散曲的俗俏与民歌的火辣
前人提到散曲的语言,常用“蒜酪味”来形容,这个东西我实在也没尝过,想来大约是指曲语追求通俗,造语必俊,用字必熟,这两点是散曲比较重要的语言特征。我们品评他人作品也常常提到“曲味”很浓或“曲味”不够这样的说法。曲味,是指散曲特有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今天的散曲和关马郑白四大家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再不是专用于演唱的歌词,而是一种更注重于文本意义的文学体裁,当代散曲,首先是有韵之诗,是文字的艺术,而曲谱字声,并非不可突破的铁律。那么今天的散曲最应该追求和传承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那种别具一格的曲味,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浅近却又直指人心的力量,是贯穿始终的独属于元散曲的语法。
元散曲发展到明代中期之后的主流风格,即逐渐“雅”化,开始追求字面的华美典雅,越来越像词而不是曲了,这个时期依然有许多名家涌现,因为清丽之中还保留着那份曲子特有的舒朗,直到清代中期,“雅”化的散曲渐渐式微,终于再难复现元曲的辉煌璀璨。而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展元散曲,势必不能重又走回求工求雅的老路,则力求贴近时代,大胆运用新词新事入曲,主动吸收其他文学艺术品类的精髓,自然是必经之路。
散曲的语言很俗,但我认为除了俗还需要注意俏,甚至俏字还更重要一些。如俗而不俏,则整首作品将只是大白话的堆砌。遣词造句怎么做到“俏”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已。
周德清说“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短章须短简,意欲尽”,意思要用短短的语言表达得特别干净,不能像诗词那样过于含蓄,但又须留有余味,所以况周颐《蕙风词话》说:“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经前人说过”。
我的一个乡村题材的联章其中两首:
【仙吕·一半儿】村姑
夫妻们结伴去插秧,光脚儿踏泥怕水凉,田埂边轻轻拉我郎,这辰光,一半儿羞来一半儿慌。
青青草叶儿露珠爬,送饭瓜田去看他,冷不防偷偷抓一把,俺那冤家,一半儿酸来一半儿麻。
这曲子同样有意识地模仿了武陵山民歌的风味,为了突出那种又辣又脆的语言风格,在情景刻画上其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这些细节当然是出于作者的设计,为的是通过这种描绘来形成有声有色的画面感。着力于描写生活中的小情趣,这种类似白描的笔法,关键处在于角度的选取和细节的真实感,要求字斟句酌却不露雕琢痕迹。适度的夸张可以让作品变得诙谐有趣,但都在情理之中,而生活中的情趣处处皆有,需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提炼。
再来看看下面这两首民歌,每段五句皆用韵,这一点也和散曲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歌词中体现的那种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直白大胆的表达方式,熟练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情姐当门一口潭, 姐在潭边洗衣裳,手拿棒棒把郎望, 棒棒捶在手背上,想郎把姐手捶伤。
乖姐门前一口潭, 一边柳来一边杨,有朝一日狂风起, 杨缠柳来柳缠杨,乖姐配个好儿郎。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情歌在武陵山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歌作为文本读起来,又何尝不是火辣辣的情诗呢?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于真实的情感,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细节描写,营造出鲜明奔放的画面感,才具有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普遍不识字的武陵山区,靠着口口相传,留下来如此珍贵民歌文化的根本原因。
散曲原本出于市井,所以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让人一看就懂。因此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如果把民歌看作武陵山先民们创作的口头文学,则其实也是一种诗歌,由此及彼的起兴手法,丰富的想像力和直白爽脆的表达方式,二者具有同样的艺术追求和特征,散曲的俗俏和民歌的火辣,其实是一致的。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