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还是无可奈何 男  47岁
  • 注册日期:2019-02-24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9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浅谈当代散曲创作与武陵山民歌(一)

还是无可奈何 发布于2023-02-26 23:55   点击:286   评论:0  
此文原为2022年第六届散曲论坛准备的,后因疫情未能如期举行,于《瞿塘潮诗评》首发。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传统诗歌的三座丰碑,王世贞《曲藻》有言:“曲者,词之变,自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继唐诗、宋词之后,元曲成为一时盛行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并以其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它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学习、继承以至发扬光大这一中华艺术瑰宝,不能不作为我们诗词文学爱好者的一份神圣使命。
去年六月,为了重庆渝州散曲社的成立,我前赴合川与市诗词学会凌泽欣会长面谈,他是诗坛大家,对源于巴蜀的竹枝词颇有研究,其间谈到,散曲的写作风格特点与竹枝词颇有相通之处,此言我深以为然。 《竹枝》为唐教坊曲名,元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比较有趣的是《竹枝》入诗多为七言拗体绝句,例如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的一些代表作,入词则句中带有和声,常固定加衬“竹枝”、“女儿”,便如北曲【商调·满堂红】中的三个“也波”一般,都是歌唱时群声相和之意。
竹枝词既然是文人“雅化”的里(俚)歌,则当代依然存留的武陵山民歌其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同样出自于街头市井民谣小调的散曲创作,或亦有借鉴的意义。
下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讨论武陵山民歌与散曲艺术上的共通点,同时以我近两年写的一些曲子为例,谈一下我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进行创作的心得体会,文中以拙作为例,并非这些曲子有何优秀,而是我觉得作为作者最能了解当时创作的初衷和思路,虽才疏学浅而不揣冒昧者,一则但求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二则亦愿以此引玉之砖求教于方家。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