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 发布于2023-01-24 16:57
点击:169
评论:0
念奴娇·重九席上
辛弃疾 〔宋代〕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译释】
据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此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年)重阳节。此时作者61岁,在瓢泉闲居。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龙山哪里呢?还记得当年重阳节时桓温与众宾僚的盛大聚会。龙山:在湖北江陵府(今湖北沙市)城西北十五里。《晋书》卷九十八:“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是谁给桓温提供了笑料?是落帽的白发参军孟嘉啊!与:给,为。老兵:指桓温。《晋书·谢奕传》载,谢奕曾称桓温为老兵。华发:头发花白。“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不要找借口说自己“西风吹帽,初不自觉”,其实西风也会在酒杯前的宾客中挑选对象,故意让不能坚守节操的人出丑。倚:凭借,借口。忘怀:忘记世事,指孟嘉说没有觉察到帽子被吹落。解:懂得,知道。点检:挑选。这里包含对孟嘉的嘲讽。孟嘉以名节自重,但还是屈从了桓温的权势,在桓温手下做参军,以致被桓温取笑。西风似乎是故意让孟嘉出丑的。“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令人感到凄凉的是,从古到今,真正能不屈从权势获得精神自由的,似乎只有那两三个在眼前飞舞的蝴蝶。飞蝶:《庄子集释》卷一下〈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里以飞蝶代指完全获得精神自由。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要相信,千古以来,能不屈从权势,在东篱边采菊自乐,高风亮节,只有彭泽令陶渊明。陶彭泽: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陶渊明喜欢说“如果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弦上奏出切切的琴声呢?”《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如果我端着空杯向您祝酒,您是否还肯说“得到酒趣就好,何必一定要杯中有酒呢?”把:端着。翁:称陶渊明。杯中物:指杯中的酒。这两层是援引陶渊明抚琴而不用琴弦的例子跟陶渊明开玩笑,谓你说得了琴趣就不用琴声了,那么你肯不肯说得了酒趣就不用饮酒了呢?因为陶渊明嗜酒如命,他绝不会这么说的。所以下面接以“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哈哈,还是请你和我们一起对着西风,斟满酒杯,今晚不醉不归吧!临风:对着西风。末层以想象和陶渊明欢笑共饮收结全篇。
这首词紧扣“重九席上”之题,上片通过回忆重九龙山高会,嘲讽了名士孟嘉屈从权势自取其辱的可悲,感叹千古以来能真正不屈从权势的人寥寥无几,总体属于抑;下片赞扬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并以开玩笑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钦佩和效仿,总体属于扬。上下对比,先抑后扬,结构非常严谨。而语言却活泼灵动,不拘常格。顾随评论说:“不但句句天趣,而且语语尖刻。即起陶公于九原,恐亦无以自解。”(顾随《稼轩词说》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