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2-08-20
  • 最近登录:2024-03-10
  • 粉丝人数: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世间多少乌衣巷,只余叹息千百声——从刘禹锡《乌衣巷》说开去

810的老好人 发布于2022-11-24 10:04   点击:485   评论:0  
世间多少乌衣巷,只余叹息千百声

——从刘禹锡《乌衣巷》说开去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处于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是东晋掌权大门阀王、谢两家的家族所在地,经历过辉煌岁月,在历史上当然有其地位。对后世来说,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过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走出过谢灵运、谢朓这样的大诗人。历史与文化的结合,自然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底蕴和厚重感。然而朝代更替,物事变迁,曾经的辉煌终究会落在历史车轮之后,最多只剩下遗迹,成为后人们的声声叹息。当时繁华的乌衣巷,到了唐朝,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聚居之所,只能在沧桑感中偶尔流露一点缅怀过去的不甘,却成了文人诗家感寄兴替的一个载体,在诗文中以沉重的姿态带给阅读者不同的感受。

写乌衣巷写得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了,一首小小的七绝,脍炙于后人口中,哪怕是儿童,也能朗朗上口。但是能读,不代表着能解,朦胧的感知,终究不能明确作者的心曲。若只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必然消解了本诗的严肃性,压缩了本诗的意境。诗人在诗中的寓指,才是他将诗歌艺术升华的体现。

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诗人不在现场,或者说他根本还没去过金陵、去过乌衣巷,凭的是读书得来的印象,凭的是朋友写的几件作品,“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金陵五题(并序)],于是和了朋友的诗。朋友的诗是什么内容已不可考,他的五首诗却流传了下来,《石头城》《台城》并这首诗都为人所熟知。诗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可以穿越时空,从自己的感知中攫取最有表现力的内容,写出最具厚度的诗篇。而这诗篇,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曲,一旦放到时代背景之中,结合诗人的人格魅力,就有了更为厚重的质感。

让我们把诗放到诗人所处的那个历史背景之中、结合诗人的身世品格来解读吧!

刘禹锡处身于中唐社会中,那时的唐朝,由胜转衰,已经见出没落的端倪,安史之乱虽被平定,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乱象却更加复杂,加之宦官、外戚干政严重,纵不能说是风雨飘摇,也已经是乌云布空,带给有识之士许多忧虑。刘禹锡等人身为朝中大臣,有心改革,却在党争中失利,于是被贬去当地方官。位卑犹不敢忘忧国,更何况他这样立志振兴的志士呢?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内心中充满忧郁。但是个性倔强的他,却绝不愿意轻言自己的悲伤,只能把沉重的忧虑和思考寄托于诗,在含蓄蕴藉的笔调中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担心,更通过讽刺的方式,希望警醒那些迷醉于争权夺势却置皇朝兴衰于不顾的糊涂蛋。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被贬到历阳(今安徽和县),遥望金陵,无端抑或有意地就生出了许多感触,自然就借和诗之机有所表达。于是,《乌衣巷》作为一首咏诗怀古诗,它的寓指自然就不只是物事变迁的喟叹,也不止昔盛今衰的感慨,更有着含蓄的讽刺之意。

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就把时间背景放到了黄昏之中,想象着暗红的夕阳之下,往日人马车轿熙熙攘攘的朱雀桥,两旁已是野草丛生,以沉重的荒凉和寂寞,压抑了读者的心房。诗人更让当年王谢堂前的飞燕,跨越四百年的时空,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告知人们这里曾经的繁华已经成为许多人不知的往事。今昔的对比也好,用典与想象也行,夸张与讽刺也罢,艺术手法的高扬不是目的,才学的炫耀更非本意,他对这首诗的写成有着很大的期冀。

很多诗人都写过咏史怀古诗,但是写作的情怀不尽相同。比如李白,他就写过《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中他骂了佞臣,讽了皇帝,叹了自身。虽也是含蓄之笔,心曲却相对明晰。而《乌衣巷》这首诗,有人说他是在讽刺皇帝,要他励精图治,依我看来,就不尽然了。诗人的指向,或许跟皇帝有关,但更直接的关联恐怕还是那些权臣显贵、那些门阀大族。他们把控着国家,享受着特权,却奢求更大的特权,他们迷失了自我,置国家于不顾,视百姓如蝼蚁,渐渐从根子上腐烂了,家国的大厦自然难以支撑。于是帝国灭亡了,家族也没落了。诗人不会同情他们,却不能不告知他们,长此下去,乌衣巷的现状就会是现在显赫一时的权贵家族的下场,今日的繁华最终会因为自家的错误化作过眼烟云。诗人所期冀的是,这首诗让那些人读到,并在他的深意之中警醒,要他们把自己、家族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在同荣共昌中延续辉煌显赫。

要怪刘禹锡写得太含蓄了么?那些人根本没觉察到。又或者他们觉察到了,可是他们还是置若罔闻。要么是早已迷失,要么是身不由己,终究在大势中牺牲了国家、牺牲了人民,也衰亡了自己的家族。或许刘禹锡也知道这是必然的结局,所以他也就懒得说得太白了,只留下自己深深的叹息。

历史走不出轮回,王朝的盛衰兴替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其过程却可以拉长,存在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就远非存在百年的东晋可比,但是这拉长的过程,却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来支撑。若是国家强大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王朝大厦又怎么会随意坍圮?可是当统治阶层腐朽没落,沉湎于权势斗争之中,只顾自己的骄奢淫逸,失去了诚惶诚恐之心,没有了勤勤勉勉之意,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忧患也就开始了,剩下的只不过是速死和苟延残喘多些时间的区别。连曾经强大的帝国都逃不出兴替的规律,与之关联的门阀家族,又怎能逃脱出被淘汰的命运?经历了那么多王朝兴替的中华大地,岂止乌衣巷这么一个承载家族兴衰史的地方?但不管哪个地方,要么因被覆盖而湮灭,要么成为遗迹,成为后世的景观或者谈资,荣幸的就多赚几声叹息罢了!乌衣巷,也就这样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