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a 发布于2022-11-24 06:44
点击:238
评论:1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唐诗三百首》赏析- 73
月夜
作者/刘方平〔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深夜月色斜照,村上人家显得半明半暗。北斗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出乎意料地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
更深:深夜。月色半人家:月光斜照,人家房屋显得半明半暗。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
这是一首借月写春诗。小诗写得细腻、新颖,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据说刘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诗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受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三、四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这也正是诗人的高妙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四两句虽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享有盛誉。而实际上,这点诗意体验,刘几百年前就成功地表现过了。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诗前两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这首小诗写得自然流畅、逸趣横生,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景仰和赞颂。尤其是末句,充分展现了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可谓传神。
作者简介
刘方平(758前后在世),匈奴族,唐朝河南洛阳人。终生未仕,工诗善画。其诗多咏物写景,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其《月夜》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