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碎玉201808 男  64岁
  • 注册日期:2018-08-14
  • 最近登录:2024-04-16
  • 粉丝人数:25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谢灵运其人其事之一

碎玉201808 发布于2022-11-14 11:31   点击:3024   评论:10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家,也是集儒、释、道于一身又任性妄为的仕族世家子弟。他又是佛学翻译家、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在目录编撰方面有很大成就。宋元嘉三年426年,谢灵运任秘书监,负责整理现存秘阁书籍,补足旧文。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书籍多有散失,遗留异地,谢灵运奉诏著录,四处收访,亲为校理,终于在殷淳等目录学家的协助下撰成《秘阁四部目录》。据阮孝绪《古今书最》称:《秘阁四部目录》著录了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佛经四百三十八卷,分为六百四十五帙。比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著录更为宏富。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鼻祖。山水诗在晋宋勃然而兴,其功首推谢灵运。历代对他的人品和作品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作为谢灵运出身地的嵊州人,我力求全面综合以往历代对谢灵运研究的成果,对其人、其诗文进行探讨。包括他的生平、思想性格、创作与著述等等......
一、谢灵运其人
1、谢灵运世家
  欲了解谢灵运身世,须从谢家谱系开始。现在能查找到谢家的上代就是谢缵,系阳夏谢氏之祖。谢缵生谢衡,即剡令谢奕之祖父。谢衡也无多少历史信息记载。只知生有谢裒(282-346系谢奕之父)。浙江上虞《盖东谢氏宗谱》记有谢衡被命国子祭酒而寓居之事。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谢裒追随晋皇室司马睿,永嘉南渡。司马睿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史称“东晋”。谢裒与哥哥谢鲲带领北方的谢氏家族一起南下,被拜参军。东晋政府能够立足江东已是万幸,需要依靠谢氏家族那样的北方人。公元317年三月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东晋,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永昌元年322升太常卿,次年担任吏部尚书、万寿子("子"是爵位)。可靠的郡望是谢氏家族地位上升的基础。但是由于谢家族父祖名位不高,经过长期经营,到了东晋朝中后期,谢家才慢慢崛起。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谢裒是司马睿的嫡系,并且追随他南渡。
  谢奕,就是当时东晋太常卿谢裒之长子。早年任剡(今浙江嵊州市)县令。据《世说新语》载: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谢安)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奕卒于豫州刺史官位上。《世说新语.尤悔》记载:有太傅谢安给他兄长谢奕送葬回来,正赶上天晚了,雨又急,赶车的驭手都喝醉了,掌握不住车子。谢安于是从车厢中拿下车柱来捅驭手,声色俱厉。我以为谢安给他兄长谢奕送葬回来的地方,或在始宁县县治今嵊州市三界镇谢家封地上。据《宋书.谢灵运传》“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云“故港在嵊县游谢乡,有康乐遗迹。自港以东为康乐乡,港东即四明山,东峁山属余姚、新昌二县,大氐皆古剡中也。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说者云谢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谢衡之墓。”可见谢氏历代于此营建修葺,谢衡墓在始宁东山,谢奕、谢玄、谢瑍之墓葬并在始宁东山。
   谢玄(343年-388年),别称谢羯、谢献武、谢车骑,字幼度。谢玄号称"诗酒风流"。谢玄自幼聪慧,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玄成年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太元八年383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晋孝武帝下诏命令谢玄为先锋。淝水之战大胜后,孝武帝下诏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但谢玄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赐其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太元十三年388年,封爵康乐公。谢玄在会稽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谢玄儿子为谢瑍,一名庆,官至秘书郎。娶王羲之的女儿王孟姜所生之女刘氏为妻,生下儿子即谢灵运。王羲之成了谢灵运的外太公。谢瑍早逝。谢灵运袭爵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是也!
2、谢灵运出生地
  谢灵运出生在谢家封地始宁墅庄园。早在谢灵运六世祖谢衡随晋皇室南渡,“寓于始宁”开始。据《上虞谢氏宗谱》,谢缵举家在311年落籍始宁,也是谢家合族而居之处。据唐.谢肈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永嘉不靖,谢衡(太安元年为散骑常侍,谢裒之父)来寓于始宁。经谢氏家族几代人的经营,在谢奕一辈创建始宁墅(也就与其兄弟谢安的东山相连又独立)的。到谢玄手上,庄园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沿着剡溪两岸,傍山依水自北向南推进,其中占有大片田园、山泽。谢灵运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扩大了庄园,并增加了不少建筑物,特别是佛教、道教设施。作者在《山居赋》及其相关的诗赋中,对此作出了具体描述。《水经注》云:“浦阳江剡溪自嶀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剡溪,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现今,嶀山东北太康湖早已堙废,而江曲处,车骑山下的李岙村属嵊州三界镇,有人发现刻有“古桐亭”三个大字的石条一方,作为山涧桥墩石。古桐亭三字依稀可辨这足以说明, 谢玄田居所在,即谢灵运出生的山居,与谢安所居之东山,并非同一地也!
  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写着:“谢安东山…一又西一里始宁园,乃谢灵运别墅,一曰西庄”可知,古时宋代还是把谢灵运之山居与谢安东山是分别开来的!谢氏家族在此处经营数辈,营建始宁墅。而谢灵运又出生在始宁,其亲自改藉为“会稽”,确属名至实归。照祖藉算,谢家在嵊州始宁历四代。谢灵运作为今嵊州人是毋用置疑的。
3、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儿。正史《宋书.列传第二十七》并无这段记述,更无“客儿”之称。其实,说谢灵运幼年去钱唐杜治家,只出自刘敬叔《异范》,被钟嵘《诗品》引用,而《宋书》作者沈约就根本不相信的,也不予采用其说。谢灵运刚出生,父亲就死了,按晋制必须居家服丧二年三个月。三年后,谢玄卒,作为唯一嫡孙,又要服丧。所以说,他的幼童时代是在丁忧中度过的。这是他不可能长年寄养钱唐杜馆的重要依据。北方世族阶级南迁江南,但其户口皆在京都,籍贯为北方老家所在地,且有朝廷直接掌管,称为白籍,与地方户口黄籍相区别。他们在入仕前,虽然住在乡下的庄园里,但只能算是客居。所以,谢灵运虽然已经是南渡后出生的谢氏第4代人,而他的籍贯仍是陈郡阳夏人。后因少年(十五岁)即客居建康(祖居在始宁),他第二次回故乡时,就立即移藉会稽。谢灵运变朝廷掌管的京都白籍为地方管理的黄籍,成为地道的会稽人,并自称“越客”。故有“谢客”、“阿客”、“客儿”谓称。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以此,表示致仕归耕的决心。
   再说,当时承封康乐公的谢家宗室,也决无可能在谢灵运(本名谢公义)幼年即送到钱唐去的道理。谢灵运有三个兄长,分别是谢公仁、谢公孝、谢公信。谢家在始宁宗族庞大,必有家庭教学机构。基本可以肯定,谢灵运是祖父谢玄特别珍爱的孙子,谢灵运幼年即受良好的、全面的素质教学,甚至姑婆谢道韫也亲临教诲。谢灵运儿时特机灵,深受谢玄宠爱。《宋书·谢灵运传》云: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幼儿跄步学舌时方显灵性,谢玄发觉灵运颖悟而奇异,这又是共同生活中的感受。太元十三年(388)正月,谢玄卒。谢灵运袭封康乐县公,食邑二千户,时4岁。谢灵运自谓少好文章,其《山居赋》云:“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笔,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龆龀,儿童换牙时,指七、八岁,为谢灵运延师家教之开始。谢灵运少年时期,文章便能得心应手,会性通神,在族兄弟中堪称楚翘,故深得族叔谢混的赏识。
  谢灵运少年成才,除接受名师正规家教外,社会名流的指导不可勿视,尤其是他的姑婆谢道韫。谢玄卒后,谢道韫是否实践了到始宁墅“誓将宅斯宇,可以享天年”的心愿,不得而知,但“遂令我屡迁”则是义不容辞的。谢道韫有林下之风,才思敏捷,清议出众,为名流所折服,《晋书·烈女传》载其事。她不仅在学识上教晦谢灵运,而且其豪放性格对他也会有一定影响。谢灵运精书法,尤善草书,从小受到母亲刘氏的耳提面命和谢道韫的亲炙。梁庾肩吾《书品论》列于下之上,唐李嗣真《书法要录》卷三引窦泉《述书赋》云:“若夫小王风范骨秀,灵运快利不拘,威仪或摈,犹飞湍激矢,电注雷震。”小王即王羲之幼子献子,谢灵运母亲的小舅,可见谢灵运的书法得王献之真传。梁虞和《论书表》云:“谢灵运母刘氏,子敬(按献之)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
  谢灵运少年学画,恐就教于戴逵、戴颙父子。逵时居剡县,距始宁墅20公里,音乐、绘画、塑像独绝一时。逵与谢安、谢玄素交。逵弟逯为玄部将,随战肥淮,骁勇多权略,功封广信侯,位至大司农。时孝武帝屡召逵不就,郡县敦迫,逵避于始宁嶀山吴国内史王珣别业。玄守会稽,上疏绝其召命,帝允,逵遂归剡山。谢灵运小戴颙4岁,学画受逵启蒙理所当然。谢灵运自少奉佛,还可从他作的《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中得到证明:“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勿遂,永违此世。……自昔闻风,志愿归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宿缘轻微。”谢灵运画的发现,系唐会昌五年(845)时,浙西甘露寺天皇堂外壁,存有他画的菩萨六壁。事备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取州内诸寺画壁置于寺内。……谢灵运菩萨六壁,在天皇堂外壁。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之年即15岁。此前,正当戴逵作《释疑论》寄庐山慧远,对因果报应说提出质疑,认为仅说教而已。慧远集门徒商议,命周续之以《难释疑论》作答,逵又作《答周居士难释疑论》,一一作辩。后慧远作《三报论》,提出现世报、后世报、永世报,逵复叙己见而罢争议。这场争论轰动士庶,谢灵运“自昔闻风”,故生“志愿归依”之意。由此可知,谢灵运少年时期在始宁墅时,对佛学已有所知,且奉佛放生而不杀生。这与五斗米道的教义是极不相同的。据此,谢灵运“幼年去钱唐杜治家一直到十五岁”之说,完全出于政敌贬低之需。
 《宋书》本传称其谢灵运十五岁时,去京都旧居作乌衣之旅,受其叔器重,赞曰:文章之美,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南朝挖制区)莫及。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 元兴元年(402)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此为享受俸禄之始,但是一个编外闲职。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已二十岁,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后任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卫军从事中郎。太尉刘裕封宋国,为宋国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成为刘裕的家臣。
    永初元年420年,北府兵将领出身的刘裕代东晋自立。而“北府兵”就是谢玄招募组建的一支能征善战劲旅,故谢灵运爵位在改朝时能保留,只是从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减至五百户。谢灵运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422年,宋少帝继位,被外放,任永嘉太守。这次贬谪,不仅粉碎了谢灵运入主相府重振谢氏雄风的美梦,而且也毁灭了仕途前程,遂生归隐之意。
  谢灵运第一次返回故乡,是赴任永嘉太守前特意绕道而归。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中说:“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他十五岁离开故乡,现在已过去二十四年了,若幼年十几年都不在始宁长大,决无对故乡的缱绻之情。据《宋书·州郡志》,京都至会稽郡(今绍兴市)一千三百五十五里,据嘉泰《会稽志》,会稽郡至始宁县(今嵊州三界镇)一百二十里。舟船马车,全程一千四百七十五里,得费时20来天。待回到始宁墅时,已经是八月上旬了。谢灵运在始宁墅居住多日后,于九月初去永嘉。走始宁至永嘉的古道,从始宁乘舟,溯水剡溪、长乐江,登陆经白峰岭入吴宁县(东阳市),至缙云入舟瓯江,顺江而下,于九月十二日到达永嘉(温州市),总共行程760里,其中水路440里,陆路320里。其《答弟书》云:“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蛎不如鄞县,车螯亦不如北海。” 
      景元元年(423)秋末,谢灵运原计划做三年的永嘉太守,“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结果,不足一年谢灵运就“称疾去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
  “溯水终水涉,登岭始山行”指行程路线。从温州溯瓯江至丽水,入好溪(原名恶溪)即开始陆行,直至剡县长乐镇,乘剡溪舟归始宁墅。途中心情已佳,故得“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之句。这是他开始过第一次隐居生活。
  他在始宁筑精舍,广庄园,建新居,似乎安定了下来。其间他开始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山居赋》。《山居赋》创作应始于景元元年(423)秋末。赋云:谢子卧疾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古今不能革,质文咸其常”。卧疾山顶即以“称疾去职”辞去永嘉太守归始宁家乡之时。其间,谢灵运读古人书,读至与其意合时,遂生开始写作《山居赋》之念。
  《宋书》本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垂,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谢灵运除了三友、四友以外,还有随从奴僮,跟读门徒和总多崇拜者、知音者,出必成群结队,犹如今日之山水驴友。有时因为声势太大,还惊动县邑。这种群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了一个以自然界中山水为审美对象的创作群体,一有作品,便相互酬唱,相互切磋,相互欣赏,并很快的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相互传抄学习,立时产生轰动效应,故《宋书》本传云:“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灵运书诗,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或许又是一个“洛阳纸贵”的生动情景。 景平二年424年,刘义隆登基为帝,并于元嘉三年426年诛杀权臣徐羡之等人,随后调任谢灵运为秘书监,但两次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刘义隆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应召就任。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只写个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不久谢灵运又升任侍中,每天早晚被召见,很得文帝的宠爱。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谢灵运任性妄为,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他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一走就是十多天,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见是皇帝暗示让他辞职,他就上表称自己有病,皇帝就同意让他休假回家乡休养。他临行之前,又上了一道奏疏劝文帝北伐。《宋书》本传:“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谢灵运以疾东归始宁家乡,开始第二次过隐居生活。
   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灵运第二次回始宁隐居,也是三年。“灵运既东归,与族弟惠连(谢灵运从弟,幼而聪明,永初三年后任会稽太守)、东海何长瑜(惠连的老师,谢灵运比作“当今仲宣”)、颖川荀雍(外散骑侍郎)、泰山羊浚之(临川内史)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谢灵运回归会稽东土隐居,与在剡中的隐士孔淳之(家居会稽剡县)、王弘之(剡令镇之弟)、戴颙(父逵,颙生于剡,继承父业,琴书音乐绘画无所不精。刘文帝每欲见之,曾说”吾东巡之日,当讌戴公山也”。后闻卒,叹曰:“恨不得使戴颙观之”。卒葬剡山,宋王十朋诗:“千年戴颙墓,三字道旁碑”。墓在嵊州市北直街嵊中校舍西北角,毁于大炼钢铁时)、阮万龄(东晋初居剡,左光禄大夫,墓在剡东郊,现无存。谢灵运曰:“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休闲居家的礼部尚书王敬弘(在剡西白山下有庄园精舍,以女嫁淳之子尚,常载酒系羊造访淳之,一居数日,既谈既游,戏称“农夫之会”)等,登山涉水,放纵为娱,并以诗歌酬唱。寄情于山水,同时在剡溪一带求田问舍,其行踪大体上由北向南延伸。第二次回故隐居期间428~431有向四明,天姥进发的意向,这期间他的诗文中直接写剡中山水的不多。其《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即在康乐船埠与惠连告别,入剡中,登天姥。地方志中却记载了不少他的行踪遗址。《剡录》卷一载嵊县二十七乡。“康乐乡有游谢、宿剡、竹山、康乐、感化里。游谢乡有康乐、明登、宿星、暝投、吹台里。”康乐,游谢二乡相当今三界镇和仙岩镇地域,乡里地名均与谢灵运游踪有关。《剡录》卷四“古奇迹”载:“山下有谢康乐石床,康乐尝垂钓于此。县北十五里有谢岩弹石,灵运游此,四顾放弹丸,落处为祠,有大石如弹丸。”王十朋《 山赋》曰:“灵运弹飞岩嶂,慕此堪栖”又有谢公宿处,李白诗:“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青猿啼。”又有谢岩,亦谢所至。又有强口村,在县北廿里,世传王谢诸人,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日:“虽寒,强饮一口。”
  《成化新昌县志》卷八“坊巷”中载:“康乐坊,在县东三百余步,今名忠信坊。昔灵运尝寓于此,时人重之,为建此坊。郡志云:新昌之康乐,盖古迹犹著云。”《成化新昌县志》卷十六“寓贤”中又载“康乐公爱剡中山水,肆意遨游,尝至新昌,居游最之,时人重之。为建康乐坊。东山寺有谢灵运像……”
  《山居赋》的完稿时间,可从《山居赋》和《昙隆法师诔》中寻找依据。昙隆于谢灵运“谢病东山”时到石壁精舍主持斋事,时在元嘉五年(428)夏,“再历寒暑”后去庐山辞行,死于途中,时在元嘉七年(430)夏, “终秋中冬”得死讯后,《山居赋》已记其事,可见成稿于昙隆死后。《山居赋》有“怀秋成章,含笑奏理”之语。据上述所陈,《山居赋》成稿于元嘉八年秋季。《山居赋》动议在谢灵运第一次返回故乡,是赴任永嘉太守前特意绕道而归时;开笔在“称疾去职”辞去永嘉太守归始宁家乡之后;完稿有:“爰暨山栖,弥历年纪。”之语(一纪,就是十二年。八年,大半纪了。),也就是说《山居赋》洋洋洒洒数千言,当在“弥历年纪”之后,即至少八年以后才完稿。“幸多暇日,自求诸己”,(也幸亏有空闲,自求许多乐趣。)谢灵运自注:【谓少好文章,及山栖以来,别缘既阑,寻虑文咏,以尽暇日之适。便可得通神会性,以永终朝。】此亦可资佐证。
  谢灵运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等故以诗寄情。其中庐陵王对谢灵运来说,是政治上的寄托。谢灵运为太子左卫率时,就偏爱刘义真,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刘义真也曾传言若得志之日,要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释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徐羡之等知后,心存嫌忌。当闻知刘义真街424年被徐羡之派人杀害,谢灵运的前途几成泡影,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云:猿呜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奥,苕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前。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诗的大意是:清晨优游于庄园的溪岭中,脑中忽然浮现出一个身披藤萝树叶的山鬼,想把采来的兰花送给他,但人已死,结草报赠纯属徒劳;又以神话中传说的疏麻白花相赠,但山鬼仍然怨心莫展。难道他是一个死得不明不白的冤魂,至今还没有为他申辨招雪?过去的事情真是越想越忧虑,还是像庄子那样:“莫若无心,既遣事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晋郭象注《庄子·齐物论》)做一个超然物外的游山人。“事昧竟谁辩”一问,那个“山阿人”非庐陵王刘义真莫属,
  其实《鞠歌行》“唱和之契冥相因”,也是伤庐陵王刘义真之作。《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譬如虬虎兮来风云。亦如形声影响陈。心欢赏兮岁易沦。隐玉藏彩畴识真。叔牙显。夷吾亲。郢既殁。匠寝斤。览古籍。信伊人。永言知己感良辰。
  谢灵运的心是不安定的,是无法“居常”“处顺”的。其中,元嘉六年(429),谢灵运徜徉山水,兴致不减,不论多么险峻幽僻,也必定登临而后快。他带领门人与家丁,甚至多达几百人,去披荆斩棘,攀山越岭,踏出从越州到台州的谢公古道。他们浩浩荡荡从始宁出发,一路跋涉到台州。史载“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这种骄横恣肆扰乱了地方,也给政敌指控他抓到了把柄。不久又被人弹劾,谢灵运于是被免了官。 《南史·谢灵运传》载:“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守不与。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坯嶂湖为田,岩又固执。灵运谓顗非存利民,正虑决湖多害生命,言论毁伤之,与顗遂构仇隙。”文帝叫本地长官执行这个命令,但孟顗不同意这样作。《嘉泰会稽志》载:“回涌湖在县东四里,一作回踵。旧经云:汉马臻所筑,以防若耶溪水暴至,以塘弯回,故曰回涌。”《康熙会稽志》更是明确到“即渡东桥下之划船港也。”,说的很明白了,湖在东郭,而且去郭近。现在的谢墅地方也在同一方向,稍远一些。显然,当初谢灵运的故居别墅就是包括现在谢墅的地方。不然,谢灵运要费这么大折腾去把湖水放干变田地呢?为自家的别墅进出会稽城里方便,还可就近多搞些田地。后来谢灵运因“求决湖为田事”,与会稽太守孟顗构成仇隙。史载:“孟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日:得道应需慧业,丈人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孟顗假借“求决湖为田事”上奏朝廷,加以有“异志(蓄意谋反)”的重大罪名。于是顗一而上疏文帝即太祖,谓灵运有“异志”,一面如临大敌,发兵自防。 谢灵运听闻获知,孟顗已上奏朝廷,对他加以有“异志(蓄意谋反)”的重大罪名,也急驰京都,上表文帝自辩。文帝知其被诬,不加罪,也没让他回始宁。从此,谢灵运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这是他“任性妄为”性格带来的严重后果。谢灵运赶到京都为自己辩护。宋文帝知其见诬,暂置之不问。
  元嘉八年431冬,宋文帝把谢灵运派往临川任内史。这应该是宋文帝念及谢灵运才学,宽容与照顾他的。元嘉九年(432)夏,谢灵运抵达临川。《宋书》本传说他到临川以后,竟“在郡游放,不异永嘉”。意思说他在临川与在永嘉郡时一样,不理政事,照样肆意遨游。因此,他又被弹劾。司徒刘义康遣使随江州从事郑望生拘捕谢灵运,谢灵运竟然抗拒,反而把郑望生抓起来,还写了一首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湖人,忠义感君子。大意说:韩国灭亡了,张良奋起报仇,秦灭六国鲁仲连觉得羞耻。本来都是不在朝政之人,忠义能让君子感动。诗里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上面派人来审查这一做法,让谢灵运多年的愤懑与怒火一起爆发。在写下这首“反诗”后,他竟扣押调查组人员,还纠集一些人“造反”。谢灵运做出这几件相当出格的事,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彭城王刘义康认为不可饶恕,于是宋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表示谢灵运罪过深重,确实应该判处死刑。但念他祖父谢玄有功江南,应该原谅他的子孙,可以免去谢灵运的死刑,充军广州。谢灵运祖父谢玄招募组建的一支能征善战劲旅“北府兵”,也是刘宋王朝起家之根本,祖荫蔽佑得暂免一死。 可是谢灵运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指控他犯下谋反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宋书》所云谢灵运谋反事,显然系刘义康有意罗织)。元嘉十年(433)10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四十九岁。《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说他临死作诗:“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原命亦殒。凄凄淩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诗的大意是:龚胜不仕于新莽,绝食而亡,李业不顾公孙述征招,饮鸩而死。嵇康好谈理而致窘迫,受刑东市;霍原不支持王浚谋僭,遭捕被斩。遥望树木绿叶,遭严霜而枯萎,使人悲凄;人生如朝菌一样,遭强风而零落,令人忧惧。虽然相遇知音,但为时甚短,生命长短倒无足担忧。怨恨自己有君子之志,为何不在山里隐居。
4、谢灵运墓
  《南史》载:“灵运子凤,从灵运徙岭南,早卒。”、“凤子超宗。随父凤岭南,元嘉末得还。”可见,元嘉九年(432)灵运被诬流放广州。他是带着家小,经庐江,出彭蠡,过赣州、大庾岭、南雄或台岭,远赴广州。1600年前广州是十分荒凉,满目荆蓁之地。他们栖身茅屋,儿子谢凤已娶妻生子,超宗时年一岁。这时(公元433年),刚刚躲过一场杀身灭族之祸的谢灵运,又被刘义康指控为“谋反”罪,皇帝刘义隆下诏,将灵运在广州街头斩杀,时年四十九岁。诗人死后就先埋葬在荒凉广州。子谢凤在父亲被害后没几年也染病身亡,留下孤儿寡母,在流放地艰难地度过二十年光阴,直到元嘉末年(453),超宗才得以回到建康。其才华得到宋武帝刘劭的欣赏。就在广州被害处死后,康乐公归葬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个谜。
  历来对“谢灵运墓”有多种说法:  
一说、葬在南京
  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派形成有开山之功,南京历代地方志书对他们的归葬地均有记载。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与本业寺相近,南唐保大中,里人孙熹等尝建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本业寺……谢灵运墓在焉,惠连墓亦与寺相近。”《道光上元县志》则更明确地记载:“宋谢灵运墓在本业寺。”志书中提到的本业寺为南朝古寺,它的遗址在今麒麟镇晨光村白家场自然村南面的山坡上。谢灵运墓为什么会葬在谢塘村呢?谢塘村一带曾是谢灵运祖父东晋名将“谢玄别墅之所在地”。这一带除了“谢塘”外,还有“小东山”、“谢家山”、“官塘”等地名。
   根据《元和郡县志》及《景定建康志》记载谢灵运及谢惠连均葬在上元县本业寺附近,地点不详。该寺建于梁武帝天监九年(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二月,比丘净洁在蒋山里谢灵运墓侧造本业寺。谢灵运墓葬在前,本业寺修造在后,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本业寺在谢灵运墓侧。明朝胡广在《游阳山记》记载:“地志载,谢灵运墓在寺近。叩僧,不知其处。”
   据《谢灵运墓寻访记》2009年6月29日,《南京日报数字版》赵慕明先生的文章记载:在麒麟与汤山两镇交界的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峦中,埋藏着开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和他的族弟谢惠连的墓冢。谢灵运与谢惠连情感相融、诗心相通,又是兄弟俩,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大小谢”。 由于“大小谢”的卓著诗名,尤其是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派形成的开山之功,南京历代地方志书对他们的归葬地均有所记。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与本业寺相近,南唐保大中,里人孙熹等尝建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本业寺……谢灵运墓在焉,惠连墓亦与寺相近。”《道光上元县志》则更明确地记载:“宋谢灵运墓在本业寺。”志书中提到的本业寺为南朝古寺,它的遗址在今麒麟镇晨光村白家场自然村南面的山坡上。关于谢墓的地点,古稀老人张镛祥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多方考证认为麒麟镇青西村一个叫谢塘的小村子正是诗人谢灵运葬身之地。其理由有三:其一,这谢塘村之名并非传说那样,天大旱多数塘干,唯此塘有水,村人感激称谢塘。而是与谢灵运墓葬在此处有关。其二,清《江宁府志》卷五十二载:“唐本业寺记,正书,在上元县。僧契抚撰,东山任德筠书。唐实为南唐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岁次丁卯七月十九日建。在上元麒麟门外谢塘村。”其三,明嘉靖《南畿志》“谢灵运墓”下小字注云:在蒋山里,张晋孙诗:“几年梦草句难成,一日春风草自生,来谒荒坟空展转,小塘幸有谢公名。”谢灵运墓为什么会葬在谢塘村呢?张老先生也有说法。他认为谢塘村一带曾是谢灵运祖父东晋名将“谢玄别墅之所在地”。这一带除了“谢塘”外,还有“小东山”、“谢家山”、“官塘”等相关的名称,颇耐人寻味。那么,谢灵运墓究竟在本业寺何方呢?
  有人赞同张镛祥先生的“谢塘说”。除了张老所阐述的三点外,有人提出尚可探讨心得:一、谢塘村离本业寺有三里路远,谢灵运墓如在谢塘村,地方志书为何不记在谢塘村,而记载在本业寺附近呢?这是因为一千多年前人烟稀少,谢塘村很可能还没有形成,而建于南朝梁天监九年的本业寺是当地名刹,故借助此寺来记录谢灵运墓的大体位置,这在志书和古文中是常见的。二、有人在谢塘村实地访问时,曾听村民说,目前的谢塘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这是因为解放初期附近建靶场,全村南移500米以上。这就是说谢塘村原来的位置,在今谢塘村以北1华里多。据观察,这1华里外的地方是小山坡,地理位置更接近东北方向的本业寺。因此有人以为谢塘村原址一带是值得留意的。
二说、葬在绍兴
  据《绍兴县志》卷七十三记载:‘谢灵运墓,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灵运死广州,归葬于此。’关于灵运葬地在《绍兴县志》中有记载葬于会稽(今绍兴),灵运死后,骸骨是其孙超宗出仕后,从广州运回会稽安葬于绍兴府城西南,坟墓一直保存到清代。而今,灵运的坟墓早已荡然无存。
三说、葬在高安
  在江西高安亦有记载有谢灵运墓,位于高安市区筠阳镇南1公里处。据当地文物资料显示:“南北朝(宋)山水诗画的开创者谢灵运曾受贬于建成县(今高安)为官,一生以创作山水诗画著称于世,后积劳成疾逝于建成县,葬于城南门”。当地李姓老人说,谢灵运墓墓葬地面墓堆的遗物早已被废,不过地下墓葬保存完好。《万载西都谢氏族谱》康乐堂上有着一段源流记载,谢灵运在广州被害后,其孙“超宗始由金陵来筠今高安,复由筠居万。”,可见谢氏后裔曾来高安,后迁徙到万载,那么“高安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谢灵运绝对不是在高安积劳成疾死于建成的。
四说、葬在万载
 谢灵运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的莲花形山上,距县城约两公里。于2004年6月24日被发现,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茔,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2006年,谢灵运墓被重修。
五说、葬在嵊州
  据《宋书.谢灵运传》“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云“故港在嵊县游谢乡,有康乐遗迹。自港以东为康乐乡,港东即四明山,东峁山属余姚、新昌二县,大氐皆古剡中也。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说者云谢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谢衡之墓。”可见谢氏历代于此营建修葺,谢衡墓在始宁东山,谢奕、谢玄、谢瑍之墓葬并在始宁东山。史称谢家太祖辈谢衡(谢裒之父、谢奕之祖)墓在始宁东山,其曾祖谢奕、祖父谢玄、父谢瑍均归葬始宁。历史早已肯定,嵊州是谢家祖坟所在地。
  谢灵运墓虽然在嵊州至今尚无踪影,但从历代地名看,城东边离故港“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说者云谢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谢衡之墓”不远处“谢慕”村。慕与墓同音近形,或系后人避非正常死亡(处弃市刑)的谢灵运骨殖回乡建墓的守墓人形成村落。此地附近原有与谢灵运同时代好友隐居剡县的阮裕墓(历官临海太守、东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侍中。见《剡录》)。何况,城东又有书圣王右军归隐并卒葬地金庭;城北边有“戴望”(望,本地语中含有守护、巡查之义),系为戴逵父子(与谢灵运同时代师友)守墓而成村,直至民国时戴墓还在,现为二戴公园;城南边有“阮庙”村,系东汉时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阮肇所生之地......谢灵运自已早在《过始宁墅》中说:“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所谓“枌槚”,就是白榆树和楸树,《说文解字》:"槚,楸也。"松树和槚树常被栽植墓前,亦作墓地的代称。谢灵运借此隐语,要归葬故里。
  嵊州应该是谢灵运归葬最佳地。让嵊州的山水伴诗魂常在,谢灵运故乡谜一样的始宁墅内外,我们当有信心去寻找,去开发!
5、谢灵运历史评价
  谢灵运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宋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性奢豪。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骚》人以来,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辞之命世也。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诗品·颜延之》引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采镂金。
  南朝梁历史学家萧子显: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 《南齐书·文学传论》
  南朝梁历史学家沈约: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又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何者?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粕!《与湘东王书》
   唐代政治家魏征《隋书·经籍志四》: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
  唐代文学家王勃《山亭思友人序》:至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南史》: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人各有能,兹言乃信,惜乎!
    唐朝政治家张说《齐黄门侍卢思道碑》:昔仲尼之后,世载文学,鲁有游、夏......宋齐有颜、谢、江、鲍,梁陈有任、王、何、刘、沈、谢、徐、庾,而北齐有温、邢、卢、薛:皆应世翰林之秀者也。
    唐代诗人李白《留别金陵诸公》: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
   唐代诗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断》:模宪小王,真、草俱美。石蕴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虽不逮师,歙风吐云,簸荡川岳,其亦庶几。
   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建安制作,其椎轮乎?
  唐代诗人韩愈《荐士》: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
   唐代诗人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白居易的评价非常准确,谢灵运当不了政治家,却成了大诗人,而且成了开创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鼻祖。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法书要录》: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复见三谢两张,连辉并俊。若夫小王风范,骨秀灵运。快利不拘,威仪或摈。犹飞湍激石,电注雷震。
  五代至北宋文学家徐铉《成氏诗集序》:嘉言丽句, 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
  北宋诗人梅尧臣《许昌晚晴陪从过西湖因咏谢希深苹风诗怆然有怀》:公独思康乐,临流诵句清。
  北宋散文家刘敞《屏上两贤二首》:谢公乐山水,不以官爵间。天机有所赋,世俗从尔讪。
  北宋文学家苏轼《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诗成辄寄我,妙绝陶谢并。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山谷集·论诗》:谢康乐庾义城之诗,于炉锤之功不遗力也。然陶彭泽之墙数仞,谢庾未能窥者,盖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耳。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老夫久不观陶谢诗,觉胸次逼塞。
  北宋诗人唐庚《唐子西文录》:三谢诗,灵运为胜,当就《文选》中写出熟读,自见其优劣也。今取灵运、惠连、玄晖诗合六十四篇,为三谢诗。是三人者,诗至玄晖,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少减,渐有唐风矣。于此可以观世变也。
  《雪浪斋日记》:为诗欲词格清美,当看鲍照、谢灵运,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当看渊明。陶、谢诗所以妙者,由其人品高。读谢灵运诗,知其揽尽山川秀气。
  南宋诗论家葛立方《韵语阳秋》:诗人首二谢,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元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净如练”之句。二公妙处,盖在于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与?灵运诗如“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玄晖诗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语,皆得《三百五篇》之余韵,是以古今以为奇作,又曷尝以难解为工哉?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南宋诗论家敖陶孙《臞翁诗集》: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康乐一字百炼,乃出冶。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博总群书,学王献之真草,俱造其妙。或谓献之,灵运舅也,故其得法为精。……作草字尤为人所推许。有评其书者谓:如石色松干,吹翕风云,簸荡川岳,则清雄可见也。然萧散气韵,则恐此不能尽之,徒能状其奔放。
  明代诗文家孙承恩《文简集·谢康乐》:山水性僻,绳墨靡拘。高才傲物,谋身则踈。彭泽天然,子亦洵美。声诗并休,静躁殊矣。
  明代诗人邵经邦《弘道录》:愚观乌衣巷之游,真所谓芝兰玉树,焜耀当时。若叔源之识鉴、康乐之才美、宣远之清悟、宣明之杰济,然皆不得其死。……诸子非不才义丰办,然皆刚躁负气恃才,而持操不笃,违理过当,是以凶也。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诗自左思潘陆之后至义熙永明间,又一变矣。然当以三谢为正宗。谢灵运诗,如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终是合盘。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弇州崇论》:余始读谢灵运诗,初甚不能入,既入而渐爱之,以至于不能释手,其体虽或近俳,而其意有似合掌者,然至秾丽之极,而反若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余子所可及也。鲍照对颜延之之请骘,而谓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若铺锦列绣,亦复雕缋满眼也。自有定论,而王仲淹乃谓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谦,颜延之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此何说也,灵运之傲,不可知,若延之之病,正坐于不能约以则也,余谓仲淹非能知诗者,殆以成败论耳。
  明代诗论家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七引李梦阳:康乐诗是六朝之冠,然其始本于陆平原。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谢康乐灵襟秀色,挺自天成,清贵之气,抗出尘表。大抵性灵物秽、诗之美恶,辨于此矣。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若夫未忘故主,而匿情委曲以避患,谢灵运之所以身死而名辱。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孰听之哉? 谢灵运、范晔雕虫之士耳,俱思蹶然而兴,有所废立,而因之以自篡,天子若是其轻哉!何昉乎?昉于司马懿也……而灵运、晔犹不恤死以思偾兴,唯视天下之果轻于一羽,而尫夫举之无难也。范晔之志趋无常,何尚之先知之,其处心非一日也;灵运犹倚先人之功业,而晔儒素之子弟耳,一念怏怏,而人主县命于其佩刀之下,险矣哉!萧道成、萧衍之佹得也,灵运、晔之佹失也,一也。大位之轻若此,曹操所经营百战而不敢捷得者也,故曰司马懿昉之也。
  清代诗文家潘德舆:谢诗芜累寡情处甚多。
  清末民国历史学家蔡东藩《南北史演义》:谢灵运之被诛,当时谓其逆迹昭著,而史官独以恃才凌物,为其致祸之由,诚有特见。灵运一文人耳,吟诗遭忌,锻炼深文,刑重罚轻,已为可悯。
  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谈艺录》: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
  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毛泽东在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旁批注: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谢灵运虽然为自己的“任性妄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留下许多山水诗。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由谢灵运开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7) 查看   收藏(1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