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胜达 男  
  • 注册日期:2019-01-22
  • 最近登录:2024-04-13
  • 粉丝人数:2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

胜达 发布于2022-11-08 07:55   点击:1486   评论:4  
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
所谓“四声递用法”,就是在每首诗的单句句末之字,以平、上、去、入四声递用;且每句的中间的用字,尽量平、上、去、入四声参差皆备。其目的是让诗作品读之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
唐代崔融《唐朝新定詩格》论及诗的文病时说:
“第二,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於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曉月落危峰。”“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不远山红。”“下”次“远”,同上声。如:“定惑关门吏,終悲寒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清代叶燮《原诗》中也有论诗的声调说:
“言乎声调:声则宫商协韵,调则高下得宜,而中乎律吕铿锵乎听闻也……。”
清代李重华氏在《贞一斋诗说》说:
“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至于古体虽不限定平仄,然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
以上引文,崔氏虽言相次的字不能用同声,可惜论述不详。叶氏之说模糊不清,对于如何得宜,不得而知。而李氏此说虽然清楚,然也未能详其所以然,故早年读此论,尚有雾里看花之感,半信半凝,未能参悟其旨。而后来读董文涣《声调四谱》,董氏于其中论之更为详细,成“四声递用法”之论,读之如棒喝,豁然开朗。今摘录于下:
“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朱彝尊氏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不独少陵且不独句脚为然。即本句亦无三声复用者。故能气象雄阔,俯视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读之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间有末句三声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间,乃为入式。否则犯上尾矣。盖四声之说创自东阳,初唐诸公,递相祖述,至沈宋而研炼尽致。故其诗皆高古浑朴,绝无卑靡之音。盛唐相去未远,恪守宗法,并非绝无师承可比。中晚而后,渐失此法,宋元人更无知者。间有偶合,亦不自解其故。否则三声偏用读之聱牙,故音韵委靡不振。近世论诗者,只知有平仄二声,于初盛诸家妙处,动曰天籁。自然音节不烦绳削自合。于宋元后则统约时代为之。不寻其源而强作解事,皆隔靴搔痒之谈耳!间举此义相示,辄藉口三百篇汉魏并无平仄以自文其陋,且谓诗之佳处并不在此。不知仅知此诀,不知此诀并不足以言诗,故于律体首标一格,曰:“四声递用法”。欲使读者依此例取诸家诗,平心参之,知诗句四声相间,阴阳开合之功不可少也。而七言律诗,单句末三声互用之法,亦与五言同。但五言首句多不入韵,故单句有四,三声之中必有一声重用者,然亦必一五或一七或三七,隔用乃可重出。不得一三连用同声。以避上尾之病。七言则首句十九入韵。句末用仄字者只有三句,配以三声,适足无余。而并首句,则为四声全备矣。故互用之法,尤视五言为严。必无一声两用者,其偶然不具而重用,则亦必三七隔用,断无五句之末,与上下或同者,此尤不可不知。然亦仅耳。中晚而后,乃渐不论矣。至于句中三声互用之法,七言犹视五言为严。盖因五言字少,或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故不能必用三仄,七言则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无句不足三仄者。故其法独密,如不审三声而用之,设遇二六用字之处,偶同一声,则音节即不能谐和铿锵,八病由之而生矣……诗律至三声互用,八病全却,始可云无遗憾矣。”
下面试以唐代诸诗家的代表作,注其四声,管窥唐人作品之四声递用法:
初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杜审言《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上平平去入平,平平去入上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入平平上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入平)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莫且孤征;(去平上平去,入去上平平)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平平平去入,上去入平平)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平平上平去,去去去平平)
杜甫《秦州杂诗》
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上入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平平去上入,上去入平平)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上入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西征望烽火,心折此淹留。(平平去平上,平入上平平)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平上平平平上去,平平上入上平平)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平平上去平平入,入上平平上入平)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上入上平平入去,平平入去上平平)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平平去去平平入,入去平平去入平)
崔颢《行经华阴》
岧嶢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平平去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入入平)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上去平平平入去,平平上上上平平)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平平入去平平上,入去平平去上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去去去平平去入,平平上去入平平)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入平平去入平)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平去平平平入去,去平平上去平平)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平平去上平平入,平上平平去入平)
且欲更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上入去平平入上,平平去去入平平)
李颀《题璿公山池》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上平去入平平平,平上平平平去平)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去入平平平入去,平平上入去平平)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上平平去平平入,去去平平平上平)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余元度得相寻。(上去入平平入上,平平平去入平平)
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住九龙潭,毛节朱幡倚石龛;(平平入去上平平,平入平平上入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平入平平去平上,去平平上入平平)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入去平平平去上,入平上去入平平)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去去平平平入入,上平平入去平平)
以上诸家的诗作,单句的句末,皆四声递用,且每句的中间,多是四声参差皆备,纵不能四声皆备,亦必力求其四声递用,可以说是音律精微。杜甫作诗一直要求自己“遣辞必中律”(《桥陵诗》),以达到“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的效果,直到晚年还有“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之言。初学时对老杜的这些说法不求甚解,因为老杜初年的作品中的诗格律也很严谨,他既出此言,然“诗律细”究竟从哪方面而细?不得而知。到了现在才知道老杜当年的意思,并非是在创作中辨平仄之细,而是四声递用之细。
“四声递用法”在律诗中的应用,简而言之,其窍诀无非就是于律诗的每一句之中,在辨平仄的基础之上,仄部之三声尽可能兼备,力求相间用之;在每一首律诗之中,不入韵的单句句末,仄部之三声尽可能兼备,并相间用之,以达到诗的整体音调和谐,吟读朗朗上口的目的。
虽然,韵律节奏、四声平仄的抒情分析是很烦难的,有时甚至很容易使创作陷入一种繁琐的形式化泥坑,费力不讨好,还常常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而且我们现在格律诗形式的创作,已没有严辨四声。但是,作品一经创作出来,对作品的和谐优美韵律及其抒情效应,基本是通过自己或读者的吟、唱、诵、读来体会,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的道理也就在此。笔者认为“四声递用法”在创作之中,若能熟练地掌握,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故笔者于此,不厌其烦广为阐述,以期能对古典诗坛有所助益也。当然,也不宜提倡死执,因为死守四声,勉强选词择字而有碍诗意。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