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实践论:写诗与语言的文化意义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2-09-29 09:02   点击:357   评论:1  

实践论:写诗与语言的文化意义
——在诗友诗下讨论

  诗友诗:悟道
  人间百事遇有奇,万象尘埃是菩提。皮囊裹内包虚骨,空来红粉皆画皮。

  诗友:虚有的骨头,百年之后皆为尘土
  龙家小院:骨头不分虚和实,只分硬和软,汉语言有约定成俗的特点,不容轻易违反的。比如,“男人”没有人喊成“人男”,“中国人”不能叫“中人”,“枯骨”同样不能叫“虚骨”等等同理。

  远山绿叶:这段话很实际,也是那么回事,但只说到了语言基本使用的一面,还没有注意到文化意义的一面,语言既是文化大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直接体现文化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枯骨”虽然不能叫“虚骨”,因为“枯骨”也是另一种情形的实骨,仅仅是枯了而已,但“虚骨”还是可以用的。
  虚骨,即没有用处的骨头,而且凡是该起作用,却没有用处的情形,都可概括为“虚”。如“虚长”,“虚张”,“虚用”,“虚龄”,“虚寿”,“虚岁”,其中又颇有额外发展,如幽默,自谦,抱怨,蔑视等,也这样用。
  文化总是虚虚实实的,最终还是要结合文字语境,特别是生活语言实际来理解。单就“虚有的骨头,百年之后皆为尘土”这一句文字,从生活看,前句是可成立的,有了后句,语境间,前句又不成立了。
  因为不管“虚”还是“实”,都将“皆为尘土”,如此强调虚实,文字语境中就没有了意义,不过这仅是一面,另一面,再如说“一把老骨头,终将化为尘土”。
  若说成“一把虚骨头,终将化为尘土”,就应猜得到,“虚”不单指老而无用,一定还有别的意味,那就是在这句话前后,还有着更大的对话语境。
  比如,一人夸赞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被夸赞者道:“什么老骥伏枥,一把虚骨头,终将化为尘土”,这就含有了诙谐自谦成分。
  又比如,一人夸赞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被夸赞者不在现场,闻者道:“什么老骥伏枥,一把虚骨头,终将化为尘土”,这就含有了抱怨蔑视成分。
  所以,看问题,不仅要看文字,一定要结合生活,思路要打开,视野要开阔,要多角度分析和思考,不可简单下结论,同时这也对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微秒之间,如何让语感起作用,都具有莫大帮助。----
  言言语语天天讲,未必几人真考量。惯了难思其所以,熟而不睹自来详。
  诗文才属微听界,生活终归大话场。二者之间源与水,割开总是出荒唐。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