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莲叶风 男  
  • 注册日期:2022-07-29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1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与逻辑美

莲叶风 发布于2022-09-28 09:42   点击:374   评论:2  
本文所述为中国古代实用逻辑学,而非西方逻辑学。西方的形式逻辑太抽象,很难用于写诗与吟诗。


第1节 诗的逻辑美

诗不仅有意境美,音律美,其实还有逻辑美。有逻辑的诗读着精致,而无逻辑的诗读着散漫。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诗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粗看似无逻辑。秦时的明月,咋会照汉时的关?然而细想也不错。此轮明月,确实曾是秦时明月,曾照秦时关。很多年后,仍然是此轮明月,它又照汉时的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亦粗看似无逻辑。果真有万里么,或不长不短刚好万里么?然而细想也对,出征打仗,何畏征途之遥,征途不论多远,保家卫国,都万死不辞,万里何惧!且以万里为目标。

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之所,亦粗看似无逻辑。所言龙城飞将,则李广到底是匈奴的飞将军,还是汉的飞将军啊?然而细想仍没错,李广兵伐龙城,令匈奴闻风丧胆,因此说龙城飞将也恰如其分。

不教胡马渡阴山:依旧粗看似无逻辑。有了李广,胡马仍会渡阴山,不教胡马亦不听。然而细想却有理,有了令匈奴汗颜的飞将军,匈奴吓破了胆,不敢渡阴山了。不用教他,他也不敢渡阴山。此句的“渡”,当指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与黄河相连的古渡,是阴山山脉的缺口。

写诗即是如此,不能叫别人挑出毛病,而这毛病,正是逻辑语病。白话诗和自由体多弊,若读着别扭,常是逻辑有误。
示例:

道上那些很绿的树干,
不会动容,
它好像藏着心事,
默默看着过往的容颜,
在微微的风里藏着虚空。

评:此段粗读似乎很美,但细读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1、道上那些很绿的树干,不会动容。
驳:风一吹,树干摇着,就动容了,所以是有语病的。

2、它好像藏着心事,默默看着过往的人。
驳:一截树干,咋会藏心事呢?拟人是一种修辞,但多此一举的拟人修辞则易于生弊。

3、在微微的风里藏着虚空。
驳:树干是实的,咋会藏着虚空呢?亦是有语病的。

诸如此种逻辑语病,用西方形式逻辑是很难判误和改诗的。就可以改用我们中国古代的义理逻辑。
且再看词例。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评】

(1)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评: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造成了庭院深深,且又深了几许?义理很连贯。

(2)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评:玉勒雕鞍游冶处,当然应在院外广袤之地,院内是看不到的。然而,站在院内高楼之上,自然就能看到玉勒雕鞍的游冶了。可是很愁啊,仍然不见去长安章台的路。章台上,歌妓如云。可见义理仍然无阻。

注意古文中的娼和妓并非卖淫女。而是唱歌跳舞的美女。《广韵》:“妓,女乐也。”因此不要以为诗人去沾花寻柳,而是作为诗人,去体验皇城歌舞升平的乐治盛世。

(3)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评:门掩了,黄昏就不见了,乃因雨横风狂。三月是百花烂漫的时节,可是啊,又是雨横,又是风狂,又是日暮,这恐怕是无计留得春住了!义理一环扣一环。

(4)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评:泪眼问花,问她如何才能留芳住春?然而花却不语,化作乱红,已然飞过了秋千去。虽是拟人,却义理顺达。

很多人说古诗无病呻吟,常以“泪眼问花花不语”说事。然而用诗的逻辑性来深究这些所谓无病呻吟的诗句,就能深深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甚深微妙的细察,体悟万物兴衰和人世沧桑。人生与宇宙之理,溢于诗与句中,而美不胜言。

诗是很美的。但从头到尾枯读,就很难体验诗的美。要么构思图象享受意境之美,要么读准五声享受语境之美,除此之外,还可分析逻辑而享受诗的义理美。

由五代词人冯延己的《鹊踏枝》可见,只要各种景物都在院中能见,全诗就有可推理性;或门掩了,各种景物就都不见了,全诗仍不缺推理性。

院和门,成了一个逻辑圈。各种景都在圈内,就有可推理性;各种景都在圈外,就没有可推理性。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最根本的形式逻辑推理,即大圈套小圈而问是否在其中的中位推理。详见附1。

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可见,其实逻辑推理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由秦时明月想到汉时关,由汉时关想到万里长征,由万里长征想到人未还,由人未还想到龙城飞将,由龙城飞将想到不教胡马渡阴山。

合乎逻辑的联想不是乱想,而是每一句都与“出塞”有关。题目“出塞”成了联想的逻辑枢纽(庄子所谓道枢)。凡是与“出塞”无关的,都不可以自由联想。凡是与“出塞”相关的,都可以自由联想的,记作P→ P'推理。详见附2。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看,这些片段都与“出塞”有关,因此才能自由联想。若把第一句改成“秦时美酒汉时欢”,当然也可以,因为与“出塞”相关啊。但若改成“长安明月洛阳关”,虽平仄相合,但整首诗就显得别扭了,因为与“出塞”无关啊。其它联想以此类推,就不赘言了。

当然有人会戏问:若相关就能自由联想,那我就任意而为,例如把第一二句自由交差,可以吗?

秦时明月,人未还,
万里长征,汉时关。

显然,这样就没有逻辑推理性了。咋办呢?对于这个烦而杂的问题,答题却甚简:义理。义为字义,理为推理,义理即为字义间的推理。字义明了,就不愁推理不通。



第2节 最简最实用的逻辑

英语Logic(逻辑)源于古希腊语λσγοs(逻各斯)。λσγοs(逻各斯)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其含义杂而广泛。因此庄子的天钧显得更切义。钧通均,天钧即天均,天然均等,即均等式。天钧的均等式能通用于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与λσγοs或Logic含义相当,为完全归纳结论。

但在儒学中,与λσγοs或Logic的实义更相近的似乎是理。理是推理的古名。理即推理,但其含义并不限于推理。由于形式逻辑的概念和判断都服务于推理,逻辑学以推理为核心,因此理与λσγοs或Logic的含义是相当的。

所谓名理,名即名词,理即推理,名理是物名间的推理,是中国古代的形式逻辑。所谓义理,义即字义,理即推理,义理是字义间的推理,是中国古代的义理逻辑。中国古代除名理逻辑和义理逻辑外,还有名实逻辑等多门。

所谓儒学义理,指字义若明,则推理(逻辑)自明,则语理(语法)自明,则学理(立论)自明。此之谓儒家义理总说。

略证:人脑本身是一台精密的逻辑生物电脑,若每一个字义都准,它就能作闪电般推理。若总有或多或少的字义不准,则人脑的逻辑运算就总会有延误和偏错。西方形式逻辑由于未虑及人脑是缜密的逻辑机器,因此实用性很低,事倍功半。而东方义理逻辑则是建于人脑智能机器之上的,因此简而高效,事半功倍。

为了切字义,为了提高义理的逻辑性,古人发明了字典。与西方的词典相比,字典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发明和伟大创举。古汉语亦因此成了人类历史上逻辑最严密的语种之一。

古汉语成形于六经,而易为群经之首。《周易》阐述了形式逻辑最根本的推理即中位推理。因此,汉语初创时即是按逻辑学择字造句的。时至今日,不受新文化干扰的农民所说所想,往往无须逻辑推敲就有很强的逻辑性。而受新文化干扰的工人,由于接触了太多的词典词汇,他们所说所想的逻辑性就难以保证。
例句,

工人:滚滚潮流,浩浩荡荡。
农民:啥是潮流,俺不懂啊!
工人:……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既是字典又是词典。但为何后世再没造词典了呢?由此问不难看出,字典是古人精心筛选的,而词典是古人精心筛除的。英语没有字典,其常用单词据说多达50000个,不得不时常虑及语句的逻辑性。汉语有了字典,仅2500个常用字就能演绎繁杂善变的语句,其逻辑性自然存在于字组与字句之间。

《朱子语类》对义理很重视,含义理的句子比比皆是,估计好几百处之多。引证如下:

1、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

2、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

3、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

4、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

5、圣人言语,义理该贯,如丝发相通。

6、若温习旧闻,则义理日通,无有穷已。

7、却必要句句义理相通。

8、劳,便是其心劳;不安,便是于义理不安。

9、孔子虽说推明义理,这般所在,又变例推明占筮之意。

10、尧舜之庙虽不可考,然以义理推之,尧之庙当立于丹朱之国。

11、今人不去讲义理,只去学诗文,已落第二义。

12、观诗之法,且虚心熟读寻绎之,不要被旧说粘定,看得不活。伊川解诗,亦说得义理多了。诗本只是恁他说话,一章言了,次章又从而叹咏之,虽别无义,而意味深长。不可于名物上寻义理。后人往往见其言只如此平淡,只管添上义理,却窒塞了他。如一源清水,只管将物事堆积在上,便壅隘了。

13、这读书,是要得义理通,不是要做赶课程模样。

14、研究一章义理已得,方别看一章。

15、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字字句句,对注解字细辩认语意。解得一遍是一遍工夫,解得两遍是两遍工夫。工夫熟时,义理自然通贯,不用问人。

16、天下之理,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当各随其义理看。

17、古者姓氏,大概姓只是女子之别,故字从女。男则从氏,如季孙氏之类,春秋可见。后世赐姓,殊无义理。

18、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

说:对以上引文可见,义即字义,理即推理,义理是字义间的推理。用字义间的推理训诂《朱子语类》的众义理,处处皆通。

有个很有趣的问题:翻遍《朱子语类》,数十万字,都找不到义理的定义,这是为何呢?

答:词典才有定义,字典仅有训义。西方各门学科都用词典,因此都有定义。我国古代各门学科都用字典,当然就没有定义。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词,却有字组,即辞。辞为字组。若每个字都训义了,则辞义就明了,何必定义,多此一举。

如义理,翻遍古书都没有义理的定义。但若把义训为字义,理训为推理,则义理即是字义间的推理。

再如中庸,翻遍古书都没有中庸的定义。但若按《说文解字》而把中训为其中(内),庸训为试用,则中庸即是先试验,然后列出其中有用的数据,形成一段数轴或列表。以此训义读《中庸》,处处贯通。

字典优于词典。字典的训义固定不变,而词典的定义常生歧义与社会语病。如哲学一词,3000年来没有统一定义,各国词典也没有一致定义。这就很麻烦,造成人类持续几千年的大批判,社会语病在批判中层出不穷。

不过,随着科学的进步,字典亦渐渐力不从心。1915年,我国终于推出一部字组总集,即《辞源》。那些上年纪的人都爱《辞源》,而不爱《词典》,是有理的。建议编撰比《汉语大词典》更好的《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收录字组而不收词,以训义为主而不以定义为主。如科学,作为辞的训义是分科之学,而作为词的定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想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显然,科学的训义言简意赅优于定义。辞典优于词典。

世界上现存最古的词典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编的苏美尔-阿卡德双语难词表。1612年意大利出版的《词集》是第一部欧洲民族语词典。

中国古代的字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世纪的《史籀篇》。《尔雅》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一部字词相杂的字书。扬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作于公元1世纪初。许慎的《说文解字》亦作于公元1世纪,它将汉字分为 540部,并按“六书”释义。


结语:

诗的逻辑美是如何呢?答:分析诗句的逻辑性,就能滋生兴趣盎然的美感,好比吃佳肴而生味滋美一样。若不分析诗的逻辑性,就无此味,亦无此美了。

最简最实用的逻辑是如何呢?答:像贾岛那样,反复查字典推敲每句诗的字义,则字与词间,或字与句间,其逻辑性自然不误,此义理之必然,无须套用三段论等逻辑学公式。查字义最好用《说文解字》,或查《汉语字典》的本义亦可。

〔注〕本文2021年4月19日发表于《诗歌中国》,未改动以葆旧论。



〔附1〕中位推理

中位推理是形式逻辑最本位的推理,其它推理皆由此而演化。中位推理源于《周易》。

【原文】

子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摘于《周易.系辞》)

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摘于《周易.系辞》)

〔解〕

中位推理须先画大小两个方格,谓之“设位”。而小方格是否位于大方格中,谓之“成位”。

〔例题〕

问:他是北京人吗?
答:他户口在西城区,当然是北京人。

一、设位

把[北京]画成大方格。
把[西城区]画小方格。

二、成位

1、若小方格[西城区]是北京市的西城区,则能定位于大方格[北京]中,故成位曰“中”,即推理成立:他是北京人。

2、若小方格[西城区]不是北京市的西城区,而是别市的西城区,则不能定位于大方格[北京]中,故成位曰“不中”,即推理不成立:他不是北京人。

中原人爱讲“中”,“不中”,是中位推理流行于民间的确凿证据。

〔例〕

甲:去我家喝酒吧。
乙:中。
丙:不中,我有事。

〔句读〕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

易若简,而天下的推理就易得了。天下的推理若得,而必成位乎其中了。

〔解〕

《说文》:“成,就也。”“成位”即就位,读如各就各位。“成位”与后文的“天地设位”形成“设位→成位”的推理模式。

〔句读〕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译〕

给天地万物设位,而易行于所设位中。

〔解〕

给天地万物设位,即是给天地万物画圈或画方格。如“植物”为大圈,梅为小圈。这些圈是假设的,故为设位。
《说文》∶“易,蜥易”。易非蜥蜴,仅像蜥蜴而已,故谓蜥易。易为带四条坐标线(蜴腿)的位移曲线(蜴身)。易像蜥蜴那样行于所设位中,故曰“易行乎其中”。易测有四术∶象数义理。象为图象预测,数为数术预测,义为语义预测,理为推理预测。

〔句读〕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译〕

将物性存入档,即入于义理之门。

〔解〕

性,即特性。引《梦溪笔谈》:“物性之不同”。道,读如茶道,兵道,医道等,相当于“~学”,此处谓义理学。“道义之门”当然为义理学之门。
本章之意,若用中位推理,须先将万事万物分类,取名,存性,然后建档备用,否则没法画圈设位。如上例若无北京、南京、东城区、西城区等先设的类、名、性,则如何推理呢?

中位推理源于古代的法庭审判,能令判刑公正无误。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大法官),故能将中位推理写入《周易》。由于中位推理在当年家喻户晓,故《周易.系辞》未作系统论述。
引证∶

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后刑杀。
(摘于《周礼.秋官司寇》)

〔解〕

断案须用推理,否则判罪不准,会冤枉好人,故宜“求民情,断民中”。惟以中位推理断案,如此才能“上服下服”,然后才可刑杀。
由《周礼》的“断民中”可见,古时判案主要依据中位推理,并有一套法定的行之有效的司法逻辑程序。
事实上,几乎所有逻辑推理皆可最终换位成中位推理,故不可小视之。夸张地说,若能熟练应用中位推理,一部逻辑学即不用再学。故《周易.系辞》仅简介中位推理,足矣。

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
(摘于《墨子.尚贤》)

〔解〕

本例的‹中›没法训义为中点或内点,只能训义为中位推理。由于中位推理为形式逻辑的本位推理,其它一切推理皆能以此化解,故于古时判案广为流行。在夏商周三代,‹中›成了判案的代名词。如无推理中位,不仅断狱不中,即分财亦不均,谋事亦不得,举事亦不成。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