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0-01-28
  • 最近登录:2024-03-09
  • 粉丝人数: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从宋词谈诗律与词律的主要区别

随心所欲不逾矩 发布于2022-09-27 16:33   点击:748   评论:2  
作者:韩晓峰。系我初中同学,后入大学中文系学习,从事多年文案工作,做某社付总编。两年来对原本厌文的我,多有启迪。
从宋词谈诗律与词律的主要区别
——兼答几位诗友

这两天接连看到几位诗友的谈论或提问,有一个很集中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宋词的用律(包括用韵)问题。我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诗歌传统,向来是“词曲合乐”的,从诗经、汉乐府即是如此——诗经里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乐府,大体可以理解为“乐库”的意思(也演绎为机构等等)。
唐朝的格律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是诗歌在音乐传统基础上的声律规范,即所谓诗律、“诗韵”(现代人们普遍采用的“平水韵”)。
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流向的,中国诗歌亦是如此。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种流向最明显的例证,人们常说宋词是“诗余”,说元曲是“词余”,正是这个意思。
那么,单就格律诗(“唐诗”)的诗律、诗韵与词(“宋词”)的词律、词韵而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是许多诗歌爱好者经常会反复提到的问题。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同时也是出于对历史考证的诸多无奈,有学者归纳出格律诗诗律、诗韵与词律、词韵的不同(诗韵、词韵也就是所谓的“平水韵”与“词林正韵”)。
这种归纳在实践中无可厚非,但在“理论上”是“悬空”的,是令人常常感到困惑的。
在我看来,诗律诗韵与词律词韵的不同,主要在于音乐的制成形式上。用我的话来说,格律诗的演唱是“引唱”,而宋词的演唱,是“律唱”。
我们先来看有关律诗的几个例子。
例一,《唐诗纪事》中记载,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也就是李龟年为诗谱曲。
例二,史载,李贺住长安时,他的邻居中有个姓李的北方人,那人有一个仆人叫做申胡子,这个申胡子非常善于吹觱篥。有一次,那姓李的人邀请李贺喝酒,李贺即席创作了一首《申胡子觱篥歌》:“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花娘篸绥妥,休睡芙蓉屏……”。那李姓人看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亲自为之谱了曲子,并且让申胡子吹觱篥,让花娘歌舞此曲。
例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便有人专门为之谱曲。《乐府诗集》说:“《渭城》,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讲了。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就律诗来说,是被“引唱”的,也就是说,是先有诗句,后有旋律的。
宋词呢,宋词正好相反,是先有旋律后有词句的。就演唱而言,可以说是我所说的“律唱”。——我们现在很多人唱卡拉OK,干脆词曲都是跟着机器唱,是不是也能印证某种艺术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引唱”,是后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诗作的感受,随意作曲演唱的。而“律唱”,是必须按照前人留下来的词谱(尽管词谱可以有很多种)旋律演唱的。由于这种不同,就反过来直接影响到诗词的创作:格律诗的创作,按照一般的既定诗律即可。而词的创作,必须依照特定的词谱才行。
诗律不用说了,既定的格律很明确。那词谱呢?对不起,词谱都失传了(反倒是唐朝的曲谱在敦煌出土过)。词谱失传是说各种词的旋律都失传了。由于旋律失传,人们就“无法”“填词”——因为按照你随意“填”的每个字,按照既定的旋律有可能唱不出来。比如“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第一个字“大”,在旋律中是第四声,重音,你如果重新填改这一句为“天上一个红太阳”,你试试看,按照原来那个既定的旋律就根本“唱不出来”了。
旋律失传了,那后来的人怎么“填词”呢?于是有人想到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搜集前人所有相同的词调(比如“清平乐”,或“满江红”,等等)词作,分析出词句中每个位置字词的平仄音色,标注出固定的音和韵。这就是我们所采用的“词谱”、“词林正韵”。
这种“推导”出来的“谱”,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因此在说到词韵的时候,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这十九部只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举例如下:
例一,苏轼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壁字按《词林正韵》在十七部。其他字在十八部。
例二,辛弃疾的满江红·点火樱桃——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不但十七部十八部混押,而且还押了十九部的“怯”字。
例三,辛弃疾的蝶恋花•衰草残阳三万顷——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押了十一部、十三部、和第六部三个韵部。
例四,姜夔 的《小重山令(赵郎中谒告迎侍太夫人,将来都下·予喜,为作此曲)》——
寒食飞红满帝城。慈乌相对立,柳青青。玉阶端笏细陈情。天恩许,春尽可还京。
鹊报倚门人。安舆扶上了,更亲擎。看花携乐缓行程。争迎处,堂下拜公卿。
——城、青、京等都是十一部,中间加了个第六部的人字。印证了王力先生十一部十三部和第六部可通押。
还可以举出很多,这里就免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宋词的用律用韵,基本说清楚了。至于具体到每个习作者在“填词”时的考量,我的意见是:对于初学者或格律要求严谨的人来说,自然一律参照词谱与《词林正韵》最稳妥。对于更看重意境表达的人或词作来说,不妨参照上面所说的“理论”适当放宽词律与词韵要求,至于“适当放宽”怎样理解,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作详解了,各位可多加参照相关论述。又,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用韵,就不是符合《词林正韵》的。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尽管王力说了“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但是这绝不等于说作者可以随意用韵。如果随意用韵(甚至用律),那就成了“自度词”了。自度词自然不可冠以任何既有词牌名称(如“十六字令”“贺新郎”等等)。并且,即便是自度词,也得遵循一般的律句及用韵要求。否则,无格律可言,那就干脆是自由诗了。
言不尽意,谢谢各位。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