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莲叶风 男  
  • 注册日期:2022-07-29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1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性散文与赋

莲叶风 发布于2022-09-12 08:12   点击:335   评论:0  
有的散文读着像一首诗,这种散文叫诗性散文,而不能叫诗,于诗的流变而不利。诗,不能不务本。文,不能不务本。且先看一例:


〔通俗文〕初春鸟

彼初春的鸟儿,由我的书斋飞出。飞过蓝天白云,飞过明月寒星,飞过平原、山林、湖泊、大漠。飞于无穷无尽的莽野。飞越大地的经纬度,任神思而无拘无束。
春乎,及于遥无极涯之地,及于苍茫人海里,在辽无边的蓝色星球生根,发芽,开花。
彼有各种各样的草,彼有各种各样的树,彼有各种各样的鸟,彼有弯弯的小路。蒲公英慢悠悠的飘,星星也会眨呀眨,月儿笑弯她的腰。
飞于繁花丛中,飞溅五颜六色。彼有千姿百态的丽卉,并有许多忙活的昆虫,且有许多悦耳的声乐。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乐,惟小动物知之。
明和的日光,柔和的清风,丝和的杨柳。莺歌燕舞,蜂蝶成群。而最美的,则是城里街上,其多姿多彩的女孩。她不怒而威,不媚而娇,不言而可爱,不动而婀娜。夫世间之最美者,是女人。在高楼中,在直路旁,百花之间,绿树荫浓,如一片又一片彩色的云,慢悠的移动。
飞彼大洋小溪。哗哗的流水。蹦的小虾,横行螃蟹,叫的青蛙。此水的王国也。小龙女时或涌泉而出,跳桑兰之舞。
彼有青蛙王子乎?
彼有白雪公主乎?
彼有火焰山乎?
彼有女儿国乎?
彼有外星人乎?
大好春光,繁华之景,尽览于鸟翔之际,而人则拘于地,不亦悲乎!
2017年初春于北京

理论源于作品。我们且看本篇体现哪些文学理论?

一、散赋

《诗经》的古典长言节奏确定汉诗节拍以二言为主,并被汉赋与唐代散文所采用。并最终形成了以词为主的宋儒白话文。与英语一样,汉语亦是诗的语言。
故不可因本文有节奏就认定它是诗。世界文学对诗有严格的定义。诗是文学精品,宜用更抑扬的平仄节奏,而令音律殊妙,而长言节奏则弱。
依本人愚见,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适于汉文学。散文诗属于赋的一种。古代的赋分成律赋与散赋两种。本文显然属于散赋。既有散赋的汉名,则不必冠以散文诗的洋名,并不利于散赋的学科成形。

二、中华文脉

可能有人会说本文不文不白,但此篇的不文不白显然并不害于散文流畅之美,而显得古色古香,何拒于千里之外呢?其实,半文半白恰恰体现了散文的生命力,即中华文脉。
何谓文脉?
文脉是一种语言稳恒性的字义汇流。若无文脉,要不了多少年,此种语言就会面目全非。后人将难读前人书,而文明中断。
语言(口语)对文言(书面语)有较大的冲击,尤以方言(土语)最为多弊。为了保住中华文脉千年而不乱,历代古文运动无不以汉代文言为宗。如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就保住汉语不受满语异化。
因此,拣常用汉文言的字义而成文,乃是中华文脉万年不易的召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须为母语而尽心尽责。拣的古文字义多了,所谓文言文,所谓白话文,其不可逾越的的鸿沟,将不复存在。

三、“的”与文言

据现有文献,“的”字最早见于宋儒文章。
引证:

南轩曰:朝廷官爵莫爱他的。
(摘于朱子《近思录》卷十四第十九章)。

这或许是汉语古籍中最早“的”字了。自此以后,宋元明清的文人都用它写文言书信。
引证: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真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摘于阳明先生《传习录》)

可见,“的”字最先是作文言(书面语)在用的,然后才被《三国演义》等通俗文所沿用。

注∶本文2020年12月发表于《诗歌中国》,未改动以葆旧论。


【附】

〔文论〕的

“的”(底)为宋儒课堂用语,随后渐广流行于世,并成为明代通俗话本的常用字,及老百姓最常用口语。
引证: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的)世界,无形迹。
(摘于《朱子语类》)

只是鸟兽底(的)知觉不如人底(的),草木底(的)知觉又不如鸟兽底(的)。(摘于《朱子语类》)

是虚底(的)物在实上见,无形底(的)物因有形而见。(摘于《朱子语类》)

据已查文献,通俗文[言]“的”字最早见于宋儒文章。
引证:

南轩曰:朝廷官爵莫爱他的。(摘于朱子《近思录》[异版]卷十四第十九章)。

此句之“的”,或是汉文古籍中最早“的”字了。是我费了好几日工夫才查到的,繁苦自不堪言。宋儒以前的通俗小说及百姓口语,用“之”不用“的”,亦不用“底”。
引证:

此剑侠常试‹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数丈。侠持‹之›有日月矣。(摘于隋.王度《异闻集.古镜记》)

由“底”向“的”渐变,以罗贯中为岔,其所著《三国演义》,“之”与“的”并用,“之”多而“的”少。之后的明清话本及剧本才渐以“的”为主。
引证:

却有一般放回‹的›人,言说孔明‹之›德;因此雍闿部军,多有归顺高定‹之›心。(摘于《三国演义》)

孔明曰:“吾观吕凯图本,已知他各人下‹的›寨子,故以言激子龙、文长‹之›锐气,故教深入重地,先破金环三结,随即分兵左右寨后抄出,以王平、马忠应‹之›。非子龙、文长不可当此任也。吾料董荼那、阿会喃必从便径往山路而走,故遣张嶷、张翼以伏兵待‹之›,令关索以兵接应,擒此二人。“(摘于《三国演义》)

民国中期以前,“的”与“底”不分,民国中期以后,废“底”留“的”。大致说,朱熹爱用“底”,而王阳明爱用“的”。
引证: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真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摘于阳明先生《传习录》)

可见,“的”字最早是作为儒家教学文言(书面语)而用的,然后才被罗贯中等文学家借用并写入通俗话本与剧本,最后才成为最常见的百姓口语。
自宋及今,“的”字已用近千年,早已成了文言(书面语)。若把“的”字当成文言古文,则所谓文言文与所谓白话文,就无太大所别了,仅通俗文言与不通俗文言之所异而已矣。

注∶本文2016年发表于《诗词中国》,有所改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