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0-07-10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1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近体诗中二联出现的摞眼和合掌的认识

李邕立 发布于2022-08-12 12:11   点击:5297   评论:3  
为共同学习格律诗的需要,编写系列学习资料,供诗友们参考。欢迎诗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使之完善。
                      近体诗中二联出现的摞眼和合掌的认识

       在近体诗的中二联中,格律规定必须对仗,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四平头、音步同及摞眼、合掌等的诗病,进而影响了诗的结构美,形式美,以及随之而形成音乐之美。前面我们已介绍了四平头和音步同的基本知识,下面主要是讲一讲摞眼和合掌两个问题。
一、什么叫摞眼?
      近体诗所谓摞眼,就是一般指格律诗的中二联四句中的诗眼字(一般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在同一位置向上叠起来了,人们把这一现象形象地用物体(比如砖头摞起)比喻,得出诗病的一种概念。
二、近体诗中二联摞眼的判别与规避
      (一)诗眼的基本概念和所处位置
       1、按照汉典对“诗眼”的解释是:“诗句音节的扼要处或诗意的关键处。一般指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诗眼,也即炼字,也就是指,作品中具有点睛传神作用的关键词语。
       2、诗眼的位置按照汉典说法,一般指诗句中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但是,在实践中并不完全是这样,下面举例说明:
      (1)僧/敲/月下门,“敲”为眼字。(在第二字上,动词)
      (2)过桥/分/野色,“分”为眼字。(在第三字上,动词)
      (3)江动月/移/石,“移”为眼字。(在第四字上,动词)
      (4)千枝松柏/翠/,“翠”为眼字。(在第五字上,形容词)
      (5)万树腊梅/鲜/。 “鲜”为眼字。(在第五字上,形容词)
      (6)人间半世/灯/,“灯”为眼字。(在第五字上,名词)
      (7)摇/尽心头多少事。 “摇”为眼字。(在第一字,动词)
      (8)近/观/门柳千枝绿,“观”为眼字。(在第二字,动词)
      (9)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眼字。(在第四字,动词)
     (10)柳条藤蔓/系/离情。“系”为眼字。(在第五字,动词)
     (11)春华豆蔻始/登/枝。“登”为眼字。(在第六字,动词)
     (12)燕子天涯一剪/还。 “还”为眼字。(在第七字,动词)
        由此可见,诗的眼字的位置并不全固定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上,可能在诗句的每一个位置上。
       (二)近体诗中二联摞眼的判别
        近体诗中二联摞眼判别的原则:一是诗眼字的独立性且重叠;二是诗眼字不存在与邻字有词构的不可分性和词意的不可分性。
        例子1诗眼不在同一位置上
        牛背横笛/悠/嫩草,(眼为“悠”)
        溪边稚女/掩/羞腮。(眼为“掩”)
        几只白鹭闻声/起/,(眼为“起”)
        一道清莲破浪/开/。(眼为“开”)
       这四句的后一联,把句子缩短便是:白鹭起,清莲开。句中的“闻”与“破”虽然也是动词,但在句中占不了主导地位,所以这两句的眼分别是“起”与“开”,而不是“闻”与“破”,而且其语法结构与音步结构也不相同,悠/嫩草(动宾、1-2),掩/羞腮(动宾、1-2)闻声/起(承接、2-1),破浪/开(承接、2-1),所以,这两联便构不成摞眼之病。
       例子2诗眼在同一位置上
       云盖青山龙/卧/处,(卧)
       日临丹洞鹤/归/时。(归)
       霜凝上界花/开/晚,(开)
       月冷中天果/熟/迟。(熟)
      这一首诗的中二联是在句子的第六字处,四个独立的动词叠起来了。即充当诗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叠起来。我们依照上述的原则可以判定为摞眼。
     (三)近体诗中二联摞眼的规避
      近体诗中二联出现的诗病有许多共同之处,即组词、构句过整齐划一造成的。因此,近体诗中二联摞眼的规避,就是和规避平头病同理,上一联用过的句子结构形式,在写下一联时必须马上更换为另外的句子结构形式;特别是后三字,上联如果是1-2的音步结构,那么,下联的后三字就马上变更为2-1的音步结构;上一联用过的构词方式,在写下一联时马上更换为另外一种构词方式,这样就不会出现摞眼病了。
三、近体格律诗的合掌含义和判别
     (一)近体格律诗的合掌含义
      近体格律诗中,每一联都有可能有起、对句有犯复、意重的现象。但是,严格地讲近体格律诗的合掌指的对仗的两句文意相同或相近。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这种两句诗说了差不多的意思的现象,从宋代以后被诗家或评论家重视,并逐步成近体格律诗创作的大忌。
例如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跃浪震山川,推波昏世界。
  凶如太岁撞幢幡,恶似丧门掀宝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后人把这种“同义词反复使用,造成律诗起、对句内容完全相同与佛家的合掌礼类比,得出诗病的新概念。”
近体诗中二联出现合掌的诗病,本质上是内容的重复,但也同时体现在构句、句意的重复上,因而影响了诗的形式之美和诗的内容丰富性。
二、近体格律诗的合掌判别
       近体格律诗中二联合掌的判别:一是起、对句文意相同;二是起、对句中不具备互文的特征。笔者比较赞同这两个观点。关于文意相同,上面已有所讲述,下面介绍合掌与互文的区别:
      (一)互文的“互省”与“互补”的含义
       1、互文的“互省”
       所谓的“互省”,是从句子的结构层面上而言的,即上下两句各省略所要表述内容的一部分。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这两句诗所要表述是“将军”与“壮士”怎么样,而恰恰诗的上句只取一半——“将军”,省略一半——“壮士”;诗的下句同样只取一半——“壮士”,而省略了“将军”;上下两句诗的后半部分,是要表述“将军”与“壮士”,有的“百战死”,有的“十年归”;而诗的上句同样只取所要表述内容的一半——“百战死”,诗的下句取所要表述内容的一半——“十年归”;这样相互省略,分开而言,就是我们所说的上下句中的“互省”
       2、互文的“互补”
       要理解正确,就要将诗句从结构的层面上进行调整,把上下两句各自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则为:“将军百战死,(或)十年归”,“壮士百战死,(或)十年归”;或将上下两句合二为一,即“将军与壮士(或)百战死,(或)十年归”。这样,从内容的理解上就完整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下句从内容理解上的“互补”。
      上下两句的正确翻译是,将军与壮士身经百战之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到了家乡。
     (二)合掌的例子分析
       “合掌”句中的成分可以“互相置换”,但置换的一对词语的意思是重复的(或AA、或BB、或CC),可以合并同类项为(A、B、C)形式。
例子“万舶扬波江上驶,百舸劈浪谷中穿”
       第一对词语是“万舶、百舸”,互换后为“百舸扬波江上驶,万舶劈浪谷中穿”;第二对词语是“扬波、劈浪”,互换后是“万舶劈浪江上驶,百舸扬波谷中穿”,第三对词语是“江上驶、谷中穿”,互换后是或“万舶扬波谷中穿,百舸劈浪江上驶”;
       显然,“万舶”=“百舸”(AA);“扬波”=“劈浪”;(BB)“江上驶”=“谷中穿”(CC),两句合起来用字母表示,则是,AABBCC,多项重复;若把重复的内容(项)合并同类项,用字母表示则是,ABC。
       由此可见,上下两句只存在字词上的多项重复,两句话只表达其中一句话的意思;不存在互省、互补的特征。像这样对句,就只能判定为合掌,不能判定为互文。
      (三)不合掌的例子分析
       “互文”句中的成分同样可以“互相置换”,但置换的每对词语的意思是不重复的。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第一对词语是,“当窗、对镜”(AB);第二对词语是,“理云鬓、帖花黄”(CD);这两对词语都可以“互相置换”,但每一对词语的意思都不重复,即,“当窗(A)、对镜(B)、理云鬓(C)、帖花黄(D)”,合起来是ABCD,是不重复的,不会出现AABBCC这种同类项。
       故,即使有置换特征,也必须是上下句互省与互补的,才是互文。否则,只能判定为合掌。
      (编写/李邕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2) 查看   收藏(1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