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馆闲话 > 帖子
红山青松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2-07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4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我对“挤韵”的态度

红山青松 发布于2022-08-11 21:22   点击:399   评论:3  
看到驶向一江秋的一篇文章深以为然。略作修改转发一下,供大家探讨。
      经常看到有些网友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找到一些格律诗的偏僻术语,便奉为至宝,自认为很高端,就到处去显摆,去当教师爷。看到别人写的诗,意境、语言不谈,专门发表评论说“你这首诗撞韵了!”“你这首诗挤韵了!”,指手画脚,乐此不疲。等问他“挤韵”有什么危害时,却茫然不知所云,或慌忙去查百度!送他们几句诗再恰当不过了:“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我对这些老学究们的评价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虚张声势,卖弄无知!”,别人说的越玄乎越认为高级,自己被唬住了就想再去唬别人,而根本不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
     言归正传,何为挤韵?一般的看法是在诗中用了和韵脚相同韵母的字,即称为挤韵,不管这个字在诗中哪个位置。
      举个例子,“钟山只隔数重山”,前“山”和韵脚“山”韵母相同,所以“挤韵”了。当然这属于挤韵的特殊情况,因为前“山”后“山”字都一样。
挤韵的一般情况是下面这种,比如“中环只隔数重山”,“挤韵”了,因为“环”和韵脚“山”韵母一样,都是“an”。
     挤韵之说是怎么来的?很不幸,跟“撞韵”一样,又是清人首先提出来的,然后被现代人“发扬光大”的。
      有人曾说南朝沈约“四韵八病”中提出类似挤韵的观点,其实当时格律诗根据就没成型,等到唐朝格律诗成型后,“八病”可以直接无视了,事实也是如此。
      清人陈匪石在他的著作《声执》中提到“凡词中无韵之处,忽填同韵之字,则迹近多一节拍,谓之犯韵”,他当时叫犯韵或撞韵,实际跟今人提到的“挤韵”是一回事。
      他这个观点模棱两可,甚至毫无道理,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认可,但不知为何却被今人广为接受,被某些老学究们当作金科玉律,当作四处贬低别人之法宝。
     我的观点是“挤韵”乃诗词没落阶段的产物,实乃故弄玄虚,自捆手脚,我们写诗完全不用考虑挤韵问题!
      下面的理由很充足。
       一. 挤韵未见有任何危害
陈匪石所说“多一节拍”纯粹是无中生有,自说自话。读读“钟山只隔数重山”,多一节拍了吗?不顺畅吗?完全没有。
      再读读“青山隐隐水迢迢”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陵寒食草青青。”多一节拍了吗?完全没有。反而很多大诗人爱用重字,很多诗评家认为重字读起来更流利和朗朗上口,怎么到陈匪石、到现代老学究眼里就成了“多一节拍”了?就成了挤韵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人又说连字不属于挤韵,那为什么?这不就是自说自话,自相矛盾嘛。
     二. 唐、宋诗人从不避讳“挤韵”,对“挤韵”直接无视
清人别看写诗不行,给诗套枷锁却是一流,提出不是“挤韵”就是“撞韵”的,可恨某些现代人还捧起臭脚。
      唐朝和宋朝是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从未避讳过所谓的“挤韵”。随便举两句,“多情却总似无情”、“风吹一夜满关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按照老学究的说法,这些诗句都“挤韵”了,但这些都是好诗,唐人根本就不避讳挤韵,我们为什么就要避讳?
     综上所示,挤韵根本就没有危害,而且诗歌巅峰期唐朝都不避讳挤韵,甚至都没有“挤韵”的说法,所以“挤韵”的说法可以消失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到了现代,诗歌日趋没落,反而提出这么多臭规矩,给诗歌套上这么多不该有的枷锁?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反驳阻碍诗歌发展的老学究们,以正视听,可谓有理有据。我再次大声疾呼,不要再自缚手脚了,不要再创造新的“枷锁”了,我们对诗歌的态度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牢牢的捆住她!
      最后再强调一下,“挤韵”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写诗时完全不用考虑“挤韵”的问题!以后也无需再提“挤韵”这个说法!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