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晓客 男  
  • 注册日期:2017-06-09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12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绝句起承转合之转法(转自华新诗词)

晓客 发布于2022-07-02 22:02   点击:540   评论:0  
绝句起承转合之转法(转自华新诗词)


前人出于诗法与理念的异同,对于起承转合的重视度有异,有极强调的,也有认为需要强调整体浑成的。但有一点,他们都不否认,就是如果能转得好,就算无功,整个诗还是平平,但至少能无过,不会出现大的差池。相反,不会转法、写不好转法的,往往就会写得诗不象诗,意思寡淡无味。
如果用起承转合法,通常转就是第三句。如果不是,自然也会有例外。总的来说,转法在诗中的用法,正常有三种:
一、一句一转。
二、第三句转。
三、末句转合。
单第二句转的也有,不过不多,我一时想不起具体例子,印象中老杜有这么写的。第二句转容易尾大不掉,后面三四句重复。第二句转,则多半后两句用对仗。老杜的绝句是变格,所以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不要去模仿。
关于转的重要性,其实我不必再多说了,尤其初学诗,多半是按起承转合法中规中矩地写,则这个转就更重要,因为第三句原本就是绝句中最该发力的地方。当然,如果想更进一步,讲究整体的浑圆无痕,则就不止是这样了,一气直下、首尾浑成,有章法却让人根本注意不到,那才是最高明的绝句,只是现在说这些太早了,我们还是回正题,老实研究这个转法。

一、一句一转。


一句一转,顾名思义,就是除开第一句得是起始之外,剩下的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意思,但整体又是连贯的,是就某个方面的展开。古人曾特别说过这种写法,说:绝句一句一转,却是四句只成一事,着重尤在第三句一转,方好收合,虽只四句,却与律法无异,意不透不妙,意已竭亦不妙。上二句太平,振不起下二句。下二句势高,恐接不入上二句。用力要均,如善射者之撒放,左右手齐分,始平耳。
当然这个说得有点复杂,比喻倒是很妙,和射箭一样,得双手同时分开配合,箭才能射得平准,不然肯定就射飞了。但其实也不复杂,我们具体看一下诗就能明白:


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少年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个如果用我们以前学的八法来分析,这个是用了对比法,从今与昔的不同来咏,一句昔,一句今,再一句今,再一句昔。妙在一句一转。
你们看,起句是画君少年时,这个是破题了,暗起,下面马上就是一转:如今君已老。如果这一句是接着少年时的神态样子写,那就是承,现在这样,这就是转了。而第三句,它又不肯接着今天老了的崔兴宗来写,不着一语,反而又跑去说别的了:今时新识人。现在才认得你的这些人——
怎么样?又不接着说现在的朋友和自己了,反过来跑去接续第一句的少年,知君旧时好。这一句是一转,但同时也是承,是合。为什么呢,我们上次说的分承法大家还有印象吧,很显然,这首诗一句一转,但同时转中有承,第三句承的第二句,第四句承的第一句。这么写,才能让诗是一个整体,意思连着转了三次的同时,却是第一次的转,都有一个暗丝扣住彼此,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这个不成的。


再看一首:
溪口云
溶溶溪口云,才向溪中吐。不复归溪中,还作溪中雨。
这个诗要写的是云,特定的溪口的云。而云这东西,到处都是,怎么样才能体现出,诗人要咏的这个是此处(溪口)的,而不是随便扔给哪朵云都成的溪口云呢?你们看这个诗,怎么样?很巧的构思,云没个性,可溪口有啊,那条溪……于是全诗就扣着云和溪的关系这么一口气写下来了。〈诗境浅说续编〉里对这个诗作过解读,说:诗言溪中水气,蒸化为云,既腾上天空,当不得更归溪内,而酿云成雨,仍落溪中。雨复化水,水更生云,云水循环而不穷,可见无往不复,不生不灭。以诗格论,如游九曲武夷,一句一转,愈转愈深。
这首的妙处也在于一句一转。但能成其妙的前提,是诗人能很敏锐地提炼特性,而不是随便写:哦,吟云啊,那我就去写白白的真奶奶的白吧!哦,还可以好软啊软得象棉花——当然,这样凑成合乎平仄要求的诗当然也成,也是写作的自由,只是,和这个溪口云一比,那就真低劣到不好意思说了。
明明这首也没用什么高深的典故,没用什么特别的华美词藻……说它全是口语都可以。为什么呢?这个为什么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答案早就和你们说过了,端只看你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那就是要思考,要有眼力和对美或对一些事物的敏感。而这些都是后天能培养出来的,一个是自己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一就是多读书多汲取知识开阔眼界。舍此再无他法。

二、第三句转。


这个第三句转,是转法的一大宗,或者说,一百首诗,大约有二十首用了别的转法,剩下八十首,多半是和这个第三句转有一定关系,或者,哪怕这一句有承接意,但也一定暗寓着某种转折意思在。
而第三句作转的话,就记忆所及,我觉得比较常用的,大至有四种情况,现各举一些例子见下——

1、就势而顺,推进一层。
第一二句写完,第三句自然需要去转——这一种就势而顺,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取巧法,就是在第一二句的基础上,顺着已经挖好的坑,再可劲儿往里面挖深一点,好让读者的情绪能跟着你的笔走,不知不觉就自愿被拐进您要营造的意境里沉迷——认为是想大埋活人的先扔出去罚站几分钟。
于是,咱还是先看例诗吧。

题沈客子寒郊调马图
小益戎装悔浪游,不成投笔取封侯。残年射虎非吾分,白石山南去饭牛。
行经梦笔山下
词赋成名只等闲,寸心得失略相关。诗人老去防才尽,不敢轻嘲梦笔山。
自题小影
问余何事碧山岑,十载臣心寄素琴。弹到商弦多苦调,松风萧飒万山阴。
这三首都是同样的情况,一二句写的一件事,第三句在其基础上更用点儿力,就着势儿点出更具体的情况,从而达成转的目的,即从前两句的泛论或不够深入的说法里,精炼出一个方向,从而顺利逼出结句来。

比如〈行经梦笔山下〉,前两句其实就是在患得患失,啊靠码字成的名啊,压力山大啊。虽说没什么,可是这都是自己的心血,其中的得失总归做不到不放心里啊。而第三句,就顺着这层意思更深入地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可能方向——诗人老后才尽。
为什么要防止才尽呢?梦笔是一个典故,传说江淹小时候梦到别人送了他一支五彩笔,于是文思大进,成了一代名家。可他老后呢,有次又梦到当年送笔的那人了,说来把笔还我吧!梦里他就还了……但从此之后,他写的东西简直就没办法读了。
因为这个是梦笔山,所以作者很自然地就想到这个典故了,并通过前两句的铺陈、第三句的这么一转来一勾引,则“不敢轻嘲梦笔山”也就合得自然而然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