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笑看客 男  
  • 注册日期:2020-03-24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26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豪,凭什么称诗豪——解读刘禹锡

笑看客 发布于2022-06-19 17:00   点击:1901   评论:4  
[明]杨慎《升庵诗话》:“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人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属同龄好友,都是文学巨匠。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敌之动者,非梦得而谁”。刘禹锡的“诗豪”称号由此而得。

一、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刘禹锡自称西汉景帝第九子刘胜后代,二十一岁(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首次应考科举,竟连过进士、博学鸿词科、取士科三关,一举取得仕途入场券。

之后十年,他历任国家图书馆官员、军政幕僚(参战讨伐叛乱)、地方官。三十二岁,他被调回京城授职“监察御史”(约相当于现在纪监委官员),这是一个级别低、权威高的职位,被俗称为“八品宰相”。

彼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十年。公元766~835年史称中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导致百姓逃散、户口锐减,朝廷税基不断缩小,财政越来越困难。而朝廷上宦官专权,地方被藩镇割据,宦官控制军权已成制度化。如果不作一次大改革,抑制宦官、藩镇势力,重塑中央政权,李唐皇朝必然加快走向覆灭。

805年农历正月,唐德宗去世。已经中风失语的太子继位为唐顺宗,随即推行一系列政治革新措施。刘禹锡与柳宗元、王叔文、王伾四人,组成革新派集团的领导核心。[唐]冯贽《云仙杂记》说:在这段推行新政的时间,刘禹锡每日处理的公函文档多达千件以上。

这次政治革新使“百姓相聚欢呼大喜”,“人情大悦”(韩愈《顺宗实录》),却触动了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反扑。当年八月,病重的唐顺宗被迫禅位给亲宦官的唐宪宗,永贞革新只历经146日遂告失败,革新派成员立即惨遭迫害,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重罚远贬,先后在朗州(今属湖南)、连州(今属广东)、夔州(今属重庆)、和州(今属安徽),长达二十二年才回归京城。

因领导这次政治革新,刘禹锡尝尽苦头,但他改革弊政的理想始终不渝。

沉沉夏夜闲堂开,
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欻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
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
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驱七尺尔如芒,
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
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
羞尔微形饲丹鸟。

——这首《聚蚊谣》是刘禹锡讽喻诗代表作,写于朗州,锋芒直指残杀改革派的权宦,把它们写成嗜血的飞蚊群,预言邪恶必败、正义必胜,到“清商一来秋日晓”,丑恶的蚊群最终被丹鸟捕食殆尽。须知这些置改革派于死地的权贵,主使是唐宪宗。刘禹锡还在被贬蛮荒之地的第一站,竟然就如此直书自己的愤懑。

如他那样的名士,本来稍微精致利己,现世就能过得丰盛安稳,至少会远离厄运。但刘禹锡不是这种人。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戏赠看花诸君子》历代诗集必选,写于815年三月,他被贬朗州第十年,突然被召回长安。皇帝也许改变了对他的想法,但他却没想过要改变自己。这天他与柳宗元等同游长安玄都观,面对满园桃花触景生情:永贞革新失败已经过去十年,刘禹锡借用花色炫目、花期却相当短暂的桃花,借喻权宦势力日益飞扬拔扈。刘郎是他自称,“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说:因永贞革新失败刘某本人被远贬,你们这些丑类才有机会翻盘!

皇帝对改革派夙怨本来很深,绝对不把这首诗看成“戏作”。十年前唐宪宗对父亲唐顺宗逼官、使之让位给自己,接着害死父亲,他不能不心存亏欠,他感到这首诗简直是辱骂自己,于是大发雷霆,当月将刘禹锡贬至比朗州加倍荒凉遥远的播州(今属贵州)。后因朝廷重臣说情,才改贬广东连州。

这一次贬上加贬,使他增多十二年漂泊。“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这十三年刘禹锡写过不少愁肠百结的思念诗、忆怀诗、别离诗,读者能体会他的孤苦、忧伤。但是,他后悔吗?他畏缩吗?不。被贬到连州当年,他就写下这首《答杨八敬之绝句》:

饱霜孤竹声偏切,
带火焦桐韵本悲。
今日知音一留听,
是君心事不平时。

再如《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他对永贞革新派旧友寄托深切怀念:

曾随织女渡天河,
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
当时朝士已无多。

刘禹锡对邪恶势力岂止不害怕、不屈服,他身居边远贬所,还表现出达观乐道、从无气馁。他不少诗句写得豪迈壮阔,甚至惊世骇俗:“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其一)。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他漫长的贬谪生涯终于结束,回到长安又逢春天,时年五十七。同样是三月他再游玄都观,当年红极一时的桃花,眼前“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于是写下著名的《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中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被卷进残酷无情、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刘禹锡能够笑到最后,他凭什么底气?

二、重构儒学天人秩序的思想先驱

读刘禹锡,不可绕过发生在中唐时期的一场哲学论战。

论战的另两位对手是:韩愈、柳宗元,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最重量级人物。这场论战由韩愈发起,柳宗元接战,刘禹锡最后写就《天论》上、中、下三篇推动高潮。

韩愈没有参加永贞革新,在永贞革新前两年(803)他已因直谏唐德宗被远贬广东。815年,他寄信给柳宗元,认为永贞革新的失败乃是天意。在中国传统语境,天人关系是核心话题。从孔子“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推天道以明人事,为皇权统治的合法性背书。

然而到中唐,时人已亲历安史之乱等事件,皇权对臣民既然是奉天承运,为何君臣之间、甚至皇室内部,会上演惨无人道的杀夺?天人感应框架的合法性、有效性,受到猛烈的冲击。但韩愈抱持传统,他列举一大堆人类如何肆无忌惮地破坏“天”(天然状态)的事例,然后归纳两个要点:一是天有意志,能赏功罚祸;二是天不喜欢那些积极有为,务求有利于生民的人。他认为天人关系是“相仇”、“相残”,人的正确做法除了任天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柳宗元立即写作《天说》反驳韩愈:天地、元气、阴阳都应属自然界,与自然界的其他物质(例如果蓏、草木、痈痔)一样,都是物质性的。我们知道果蓏、草木、痈痔不能赏功罚祸,天地、元气、阴阳又岂能赏功罚祸?《天说》结论是“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意思是:(诘问韩愈)假如你坚信你守持的仁义理念,而把它作为行动的准则,那就应该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死,又何必把生死得失的念头寄托在象瓜果、痈痔、草木那样没有意识的“天”上面呢?

柳宗元代表作《江雪》所传达的,正是这种哲学意象,有些史家概括为“天人不相与”(或称“天人相异”),否定韩愈主张的天人感应、天人相仇、天人相残,因为天没有意志。柳宗元参加领导永贞革新,虽因坚持道义而遭罹祸厄,被重罚远贬,但他相信与天谴无关,他仅觉得自己是寂寞于天地之间的独行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过柳宗元的抗辩,仅回应了韩愈天命论哲学的第一个要点。刘禹锡前进一步,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天再不总是高高在上、一成不变地充当宰制(赏罚)人类祸福的主角。那么,“人”以其与“天”不同的禀赋能力,以积极的作为对天道作出回应,怎会不符合天道?

他举例阐明,各人处事有时要依靠体力条件,而各人体力强、弱有别,属于“天理”(或称“天道”,指天然禀赋、生理条件等),归自然范畴。不过,各人处事并非全依靠体力强弱,有时还得依靠是非(善恶)判断,这就是“人理”(或称“人道”,法制、道德秩序等),归社会范畴。如果在荒野中求生存,体力强的人必然胜出,体现天理优胜;但在城市中讨生活,正常情况下主要靠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取得成功,单靠体力强不足以赢,那就是人理优胜的一面。总称为“交相胜”(天、人互有胜场)。

于是,刘禹锡认为人类个体在社会的际遇与天无关,仅与法(可理解为法治)的状态相关,分为三种状态:法大行、法小弛、法大弛: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 “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 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这是《天论》的华彩段,是刘禹锡天人哲学思想的核心。一些学者认为:这场哲学论战提出天人关系的新构想,是重建天人平衡的一次尝试。“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重新将‘天人’关系带回思想探究的核心地带,并无一例外地将天人关系的天平导向‘人’之一极。这是一个儒学‘回向自我’ 以回应历史追问的时代,但此一重建平衡的过程直至宋儒方始完成。‘天人感应’模式下的‘天人合一’在宋儒的运思之下最终完成了向‘以仁为本’的‘天人一体’模式的转型。”(刘顺《天人之际: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获秋。

——这首《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的怀古诗代表作之一。他的天人哲学体现在诗歌创作,形式上对传统美学旨趣的守持, “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与同时代韩孟诗派奇崛、元白诗派的轻俗相映成趣。在内容上呈现为对人理、人世的关怀,对历史教训的珍视、警觉,断定与天命的“王气”并不足恃、天然的防卫屏障“山形”亦不足凭。事实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三、“民歌体”格律诗的开拓者

明朝诗论家杨慎写道:“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人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诗话》)。刘禹锡在世及身后,历代诗论家对他的评价可谓越来越高。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写于826年(五十五岁,唐敬宗宝历二年),他结束漫长的贬谪生涯被召回京,路过扬州时与白居易相会,筵席间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对刘禹锡坎坷人生遭遇的同情、不平和劝慰,格调有点沉郁:“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写诗应和,他被贬时间总共二十二年,但这两首诗都必须写成“二十三年”,因为两首诗的“三”字位都应是平声,如果写成“二”变成仄声,不合律。(《顾学颉文学论集》)

这首刘禹锡代表作,以伤感的情调起笔,回首漫长的贬谪岁月,接着写出革新派政治家的豪迈、坚定,写出哲学家的睿智、通达。颈联和尾联乐观奋发,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白居易盛赞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历代如同白居易那样的超一流文学大家,推崇、学习刘禹锡的人还有很多。单说诗歌(他的散文名声亦相当高),例如晚唐李商隐、杜牧(史称小李、小杜比拟李白、杜甫),写诗都明显效法刘禹锡:杜牧的名作《泊秦淮》、《山行》、《故洛阳城有感》等意境都脱胎于刘禹锡([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而李商隐的“七言句法,兼学梦得”([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又例如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他老师苏东坡“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剌”(《后山诗话》)。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非常欣赏刘禹锡作品,亲笔书写他的诗句“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挂在府第中,而王安石本人诗作“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二句,就是受到上述刘句启发([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北宋诗人黄庭坚艺术成就卓著,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他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道出刘禹锡平生创作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的贡献,就是用心探索地方俚语文学,引入民歌特色创作格律诗(七绝)并取得巨大成功。当中最著名的是《竹枝词》十一首,都写于他被贬夔州时期(821~824年),这一时期还写下《浪淘沙词》(九首)、《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都属于学习民歌体的出色佳作。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一)

——这首就是上一段引述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大赞为“不可追也!”的作品,成功运用对比烘托,民歌风味相当浓厚。作者思乡情感跃然纸上,意境清新语言浑然天成。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畬。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民歌体不仅在写作形式上独辟蹊径,为传统的格律诗引入一股新风,而且在内容上,书写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面貌、民情爱情,仿佛向读者展示一幅幅生动活泼、明丽鲜活的风俗画。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之一)

——这首竹枝词知名度极高,是七绝诗集所有版本必选的经典,借鉴隐语、谐音、双关等民歌手法(诗意解读详见附录)。而且诗中出现“踏歌”(一作“唱歌”,当然也指唱民歌),踏歌也是一种俚语民歌即上文《踏歌词》,一种民歌体诗中又搭载第二种民歌,简直绝无仅有,读者必能体会刘禹锡对民歌学习的锐意、潜心,一如他在《竹枝词》的序言中曾经写道: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当今文学史家认为:“《刘梦得集》现存的两卷乐府诗,是他努力学习民歌的成绩。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流放巴楚间学习当时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从《竹枝词》的序里,可以知道他当时看到了民歌‘含思宛转’的特色,并有意识地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写了这些民歌体的小诗”(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其成果足以开创风气、垂范后世。

四、结

刘禹锡是一位对哲学、经学、医学、书法、音乐、佛教、天文等都有研究的文学家,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作为文学家,刘禹锡诗文中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卞孝萱、卞敏著《刘禹锡评传》第十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本文引用这段话作为结语。刘禹锡的“诗豪”大名,无疑实至名归。


附录:《竹枝词二首》之一句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诗的开头直写江畔风景。时值阳春,万物萌苏,江水波澜不兴,平静得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而那依依的杨柳,正随风扬起万千青条,撩拨着诗中女主人公的少女情怀。她徘徊江畔,内心里本就充满了春天带来的缠绵情愫;而就在此时,遥远的江面上忽然传来情郎那嘹亮的歌声,这突如其来的喜悦,又怎能不令她柔肠百结,感慨万千呢?诗人用笔简练,第一句起兴,渲染环境氛围;第二句则就一个具体情节生发,将镜头转移至江面上,却又不让主人公思慕的对象直接出场,而是以歌见人,从而营造出“未睹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三、四句以物象写人情。“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即目所见,而“晴”字又谐音双关为“情”,作者借用民歌中常见的手法,措意巧妙,用天气的晴与不晴来谐音双关情郎的有情和无情,从而将一个青春少女那既惊喜又迟疑、既欢乐又哀怨的复杂恋爱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先是听到了情郎的歌声,继而开始琢磨这歌声之中的涵义,是爱慕呢,或者仅仅是暧昧?情郎的心,是不是也如我一样有情有义呢?这些细微的心思,都好像眼前那半阴半晴的天气,令人捉摸不定。人的情绪是丰富而细微的,要想传情达意,直白的说明还远远不够,往往要借助某些具体意象才能完成。在这里,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来写少女的热恋情怀,先说日出和雨,不过是眼下实景;而以 “晴”谐“情”,便起到了画龙点睛般的艺术效果。少女初闻歌声的惊喜、萦绕心头的困惑、以及揣度情郎心思之后的费解和惘然,都已经不言自明了。个中意味言近旨远,更留给读者驰骋想像的广阔空间,可谓深得兴象玲珑之妙。

*附录摘自姜晓东编著《刘禹锡》,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5) 查看   收藏(1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