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晓客 男  
  • 注册日期:2017-06-09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12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词学基础知识讲座(中)

晓客 发布于2022-01-19 10:26   点击:967   评论:0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六)——词调与情感

今天重点说一下“词调”的问题。词调名,就是我们所谓的词牌名,比如我们熟悉的《菩萨蛮》《临江仙》《念奴娇》《唐多令》等等。在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词和诗的一些不同之处。

 

1,词,是要有调名的,词调名就是曲调名,曲调的名,除了说明音乐的内容之外,还显示了曲调的性质及音乐类别,比如适合什么样的乐器演奏,什么样的节奏旋律等等。词调是依附曲调而来的,不再另外起名。所以,词调名(词牌)就是曲调名。

2,与近体诗不同的是,词的韵位是不统一的。每段音乐分为几个小段,这叫做“均”。一均为一个比较完整的音乐单位,乐曲到这里便“顿”或“住”了,相应地,词调也随着在这里断句以及押韵。所以,正是因为词是随着音乐而走的(倚声填词),所以词的断句长短不同(长短句),词的押韵也并不整齐划一的。整体上的音韵感,是由曲子来决定的,而不是象近体诗那样由韵脚决定的,故词也被称为“曲子词”。

 

3,相对与近体诗而言,词之字声的结合更加复杂化了,曲调的节奏和旋律,是用七音十二律表现出来的,所以词调要配合上,就需要动用平上去入这样的四声搭配,以及要区分音的清音和浊音。我们写近体诗只需要区分出字的平仄就可以了,而词选用字的用声用韵就不能这么简单。虽然近体诗也有讲究什么《四声递用法》的,但是现在多都被抛在一边了。关于声的递用细致化,近体诗不需要这么严谨的。相反,乐府歌行等古体诗倒是应该注意一下字和字间的声调的清浊协调性。古体诗没格律的限制,但是对音韵的讲究反而更需要注意了,这也是古体诗的写作学习难于格律诗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我们对词的形式及风味的品味及认识,是要记住它的音乐属性,上述这几点就说明了,它是依曲而定体的。

 

我反复地强调音乐属性这一点,是有目的的。我们知道音乐有独立表达情感取向这样特点的,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表达喜怒哀乐,也可以表达婉转柔情,也可以表达豪放悲壮激烈。那么,我们就该认识到,既然词调是由曲调决定的,我们填词所写的辞意,就不能与所选词调的原味不一样。每个词调(词牌)都有自己蕴含的情感倾向及品貌在其中。选词调(词牌),绝对不能乱选的。有的适合喜,有的适合悲,有的适合欢畅,有的适合雄壮,这样,词的味道和曲的味道一致,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虽然我们现在大多都不知道原曲是什么样的音乐了,大多已失传了。但是,我们对某一词牌所代表的意蕴取向也是要有了解的。后面我会比较细致地介绍这个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比如人家正在祝寿摆生日宴呢,你唱着《哀乐》曲调就进去了,虽然你嘴里念叨着都是祝贺的喜庆的词儿,但是,人家听了,还是要把你打出去的。其实,以前就发生过这样被赶出门的事。有个词牌名是《寿楼春》,有人在别人祝寿辰的时候,就填了这个牌子去祝贺人家,有“寿”有“楼”有“春”,这几字看着很吉祥啊,他自己还觉的挺美呢,却被主人赶了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寿楼春》实际上是悼亡的曲调名,是怀念死人的。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贺新郎》,这个牌子常被不少人填来派去做喜庆啊祝贺啊这样的用途了。人家过生日或着婚庆,都去填这个《贺新郎》去祝贺。其实,这要是被词学行家看到了是要闹笑话的。《贺新郎》其实是个曲调比较高昂的调子,音韵洪畅,歌时浩唱,它表达的是慷慨激昂,豪迈气壮的风格,千万别搞错。

 

好,我们继续往下说。在前面我说到一个术语“均”字,实际上它是音乐范围的术语,词上的很多术语都和音乐有关联,相同或相近,有的是直接借来使用。还有一个常见的,就是“遍”这个字。遍,就是片。在曲为遍,在词为片,也可以通用的。关于词调,有大致这么几个方向的来源,这在我们前期说的“词的来源”的时候已经说到了。词的来源,也决定着词调的风格所在。

 

一,因乐器、乐曲及乐调而来的,约定俗成,就形成了词调了。比如我们上期讲座说到苏轼写的《水龙吟》。《水龙吟》原来是用笛子或唢呐吹奏的曲子,它的俗名是“龙吟曲”也叫“大开门”,用“龙吟”来形容笛子的声音的。管状乐器,其状亦如龙也。还有,因为笛子的声音嘹亮轩昂,所以,豪壮派的词人都比较喜欢它,以龙之象而名之,其雄壮势也不凡矣,取做词牌名,也在情理之中。还有个牌子是《六幺令》,幺,就是小的意思。这是唐代教坊曲,这种调,节奏短促烦急,羽弦最小,所以被称为“六幺”。用在词曲之中,被取做词牌。我们还知道一个牌子叫《水调歌头》,这个本来是大曲中的序曲,比较舒缓散漫,所以入词之后呢,也被取做词牌的名了。

 

二,因为地而成调名的。比较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沁园春》。起因呢,是在东汉时的沁水公主所拥有的一个园子,这园子名是“沁园”,皇家园林嘛,景色当然十分优美了。后来几经易手,因豪强抢夺而不知所向。后人追忆其园其事而咏之,故而得名《沁园春》。这个《沁园春》后来也被演变成曲牌,南曲中的吕宫,北曲中的黄钟宫,皆可见之。因地而名,这也算是词调的一种来历吧。(关于“吕宫”、“黄钟宫”等名词,在稍后会做一解说)

 

三,因人的名字而来的词调名。我们熟悉的一个牌子叫《念奴娇》就是来源于人名。据说,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宫廷里有个歌女叫“念奴”,善歌舞,身窈窕,非常美丽,其名气相当于现在的歌舞明星了,非常压场。再嘈杂的宴乐场面,一说她出来了,大家都鸦雀无声,瞪大眼珠子期待能一睹芳容艳姿。“念奴”女子非常美,词人多慕其“娇”态而咏之,这《念奴娇》的词牌就形成了。“念奴娇”不是她全名,其女只叫“念奴”而已。

 

四,因为和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或方国交往时所形成的词调名,如《菩萨蛮》。“菩萨蛮”原来是指“女蛮国”的意思,古时中国,中原之外皆以“蛮”称之。大约在唐初贞观年间吧(李世民那时),女蛮国的人结队组团来中原朝拜,其装束与中原大不相同,金冠高髻,缨缕缠身的,很怪异。当时被称为“菩萨蛮队”。这也被当时的词人及优人做成了曲子歌而传之,《菩萨蛮》的牌子就这么形成了。后来,在北曲的中宫曲牌中也被列了进去。

 

五,还有一类就是词人们的“自度曲”了,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姜夔(白石道人,也常被称为“姜白石”)等就是其中的高手。那时的词家,多数也是诗人,音乐家或书法家,古来这些名词人,皆是优秀的诗人,只是宋时这些人的词学造诣更强一些。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一般也非常人可比,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七味其实在贯穿融化在古时文人的血脉之中的。若有一样不通,难称其雅客。说来有趣,现在不少人粗知词道一二,便也总想琢磨一下“自度曲”,殊不知这词牌的“自度”要求可非比寻常哦,对声律、音律以及诗词造诣不达精通高深程度,枉自自度就容易闹笑话。舍得早期也曾偷偷尝试过,未敢示人,已知失败,惭愧。

 

如此,词调来历各有不同,词调品位也大不一样,那么,我们填词写作时,就首先要有所选择了。这和写近体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选择写七律,即可以表达喜悦,也可以抒发豪情,还可以诉说相思哀怨,还可以怡情山水而趣之等等。我们写作内涵的情感,并不依赖于七律这种外在的体裁。填词则不可以,所谓倚声填词,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倚情填词”,因为每个词调所寓含的情感标识是不一样的。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你选择不好,就要闹笑话的。

 

选择词调,也叫“择腔”、“择曲”或“选声”。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属于是“择句”了,呵呵。再次强调,即使不懂其声乐,也要了解这个牌子的声调来源,词学的本质就是这样,它从属于音乐性。要注意了解词的声情特点。曲调不仅有长短之分,也是有声情区别的。

 

在唐宋的宫廷舞曲中,一般分为“键”与“软”两大类,按现在的理解就是“豪壮”与“婉约”的意思了。前者刚健,后者柔婉。我们现在也能理解,唱歌不是仅仅唱声的,主要还是在唱情的。壮词不可以用来艳歌,艳情也不可以使用雄曲。

我们看“花间词”使用的都是什么歌调,其主要是用《定西番》、《清平乐》、《浪淘沙》、《庆春时》、《浣溪沙》、《隔帘听》、《忆秦娥》、《宛溪柳》等等。而雄壮词呢,却常选择《破阵子》《六洲歌头》这类的调门。

 

《破阵子》,是唐教坊乐《破阵乐》中的一段有武打动作的舞曲,雄壮豪键。而《六州歌头》,那就相当于军乐曲了,其风味如何,可想而知。下面列出二十调,是根据一些教学资料而来,源头是取自唐宋前人所述的,大致说明了什么词调代表了什么样的声情,给朋友们参考一下:

 

1 《竹枝》:怨咽凄苦的曲调。2、《甘州遍》:出于大曲《甘州》,是个高调。3、《渔家傲》:高调。4、《水调歌头》:歌头是大曲散序之后歌唱部分的第一曲遍,水调歌头就是《水调》的头遍歌曲。是个高亢而悠扬的曼声长调。5、《水龙吟》:清澈嘹亮的笛曲。6、《念奴骄》:是个高调,有响喝行云之喻。7、《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8、《雨中花》:悲壮激烈。9、《霜天晓角》:声调凄婉。10、《沁园春》:仁宗时的都下新声,甚清美。11、《苏武令》:声韵凄楚。12、《雨霖铃》:颇极哀恕。13、《小重山》:宛转抽绎,其声有琴中韵。14、《兰陵王》:笛曲,末段声尤激越。15、《暗香》、《疏影》:音节谐婉。16、《扑蝴蝶》:腔调婉美。17、《采绿吟》:杨缵所制,音极谐婉。18、《解语花》:音韵婉丽 19、《梦行云》:音韵婉丽 20、《花犯》:低声吟唱。

 

我们写诗的时候,常常会有个标题,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大致能知道这诗的内容写的是什么。而词就不一样了。有的词牌名是和词文的本意是一样的,有的则不一样了。所以一般的填词的词作都是“无题”的。没题或和词牌名字的意差别又挺大,怎么办?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个小注释,或者做个小序,来说明作词的缘由和内容。苏轼和姜白石就比较喜欢这么做,比较清楚,姜白石做的自度曲也会在前面有所说明的,使我们今天能对其了解一二,非常好。词调,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有的词调因为本意或历史来源的原因,所以适应的范围是有限制的,或者说是有特定适用范围的,最好不离太远,比如我们在前面句的例子,选不好词调也会闹笑话的。

 

下面也引用一些例子(范例性质),以做参考:

 

1,用于祠神:黄帝盐、苏合香、满江红
     2,用于应制:醉蓬莱、黄河清、舜韶新、并蒂芙蓉、寿星明

3,用于咏物:黄莺儿、荷华媚、惜红衣(荷)。春草碧(草)、惜红衣、暗香、疏影(梅)、双双燕……
     4,用于节序:鹊桥仙(七夕)、人月圆(元夕)、龙山会(重阳登高)、水调歌头(自苏词后定为咏中秋)

5,用于祝寿或悼亡:长寿仙、大椿、庆寿光(寿)、寿楼春(悼亡) 
     6,用于酒词:解愁、落梅、鸳鸯、抛球乐、上行杯、摘得新、三台、劝金船、金蕉叶、荷叶杯
     7,用于佛曲、道曲: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扳依、柳含烟、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

 

对于这些,我们有必要做一些了解,不必深究,但不可不知。其实,我的建议是去看词谱(比如《钦定词谱》)中的例词,我们个人喜欢哪几种词牌,我们就去看它的例词,再找一些这样词牌的前人之作,我们自己也能品位出它的相关性质所在了。

 

另外,经朋友介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些资料,内容是把一些词调与情感类别对应起来的列表,比较详细。我会把这个“对比表”资料性地列在本次讲座讲义的后面,放在群空间论坛上,做为一个小贴士,供大家参考。注意,是仅供参考而已,不要格式化照搬。

 

下面利用一点剩余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些古乐律的知识。关于乐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王灼的《碧鸡漫志》、张炎的《词源》上都有一定的论述。这在当时是专门学问,专业性比较强。我们只做一下概念性的了解就可以,我们不必玩的那么专业,当然个人特别爱好那是外话了。还有,除我们所知道的唐诗和宋词之外,我们知道还有个元曲呢,了解一下相关的乐律方面的知识,至少知道一些名词和基本概念,对于修学词和曲都非常有益处。既然对这些学问感兴趣,我们知其然,当然还想知其所以然。

 

乐律就是音律,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称之为“词乐”。现在我们熟悉的音乐简谱上是分为七个音阶的,分别是1(do)、2(re)、3(mi)、4(fa)、5(sol)、6(la)、7(si)。但是在过去,是讲究五音(或称为“五声”),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这五声分别用“宫、商、角、徵(zhǐ)、羽”来表示。寻常我们说某个人唱歌总跑调,说这个人没有音乐细胞,就往往说他是“五音不全”,这五音是老的说法,指的就是这“宫商角徵羽”了。1234567是西式的说法。

 

那“宫商角徵羽”和“1234567”有对应关系吗?怎么对应起来的?按顺序来,就是宫=(1),商=(2),角=(3),徵=(5),羽=(6)。

 

在正宗的中国古典音乐中,是没有“发”4(fa)和“西”7(si)这两个音阶的,如果你发现有带这4和7音阶的所谓中国古典音乐,那都是冒牌的,或者是后来自己改造的。我们可以去欣赏一下江南小调《mlh》,那就是个古曲,看看那个曲里有没有这两个音阶,那里是没有的。

 

我们是五音,而西式的音阶却是7个,我们的乐律音阶是不是比他们少点什么?其实不是的,在“宫商角徵羽”之外,还有个“变徴”和“变宫”,这样,其实也是七个音。这样,实际上就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样七个音阶了。后加这个“变徵”不等于那个“发4”,而只相当于这个半拍音“#4(fis)”,我国传统音乐没有和4(fa)相当的能对上号的音。还要知道的是,这些音节只是相对的音高,没有绝对的音高。相邻的次序不能变。

 

我们刚说的是“七音”,两宋的词乐讲究的是七音十二调,这十二调也称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律。这十二个调中,按顺序来,奇数的六个叫阳律,也叫“六律”,偶数的六个叫阴律,也叫“六吕”,合称为“律吕”。

 

但是古书上常说的“六律”一般是指包括这十二律所言的,而不是特指“律”还是“吕”了。过去常把这“五音”和“六律”一起说。“音”我在前面说了,那么这十二律里的“律”是怎么回事呢?我前面说了那五音(包括两个变音)没有绝对的音高,它们之间都是相对的,你这个音,那我挨着你就比你高一个音阶。而“律”就是定这绝对的音高的了。所谓的“律”,其实就是用来定音的竹管,称为“律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前面列的十二个称呼就是标称的这十二个标准音,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律”。

 

有声了,有律了,那么,把这“七音”和这“十二律”互相组合,分别搭配,就构成了所谓的“调式”了。怎么搭配,也有个说法的,以“宫”音为主搭配组合的,就称为“宫”,以其他六个音来和律搭配组合的,就被称为“调”。做一下简单的算术,我们就知道了,“宫”是十二个,叫“十二宫”。“调”是七十二个,叫“七十二调”。合起来,就是“八十四宫调”。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宫调”是由七音与十二律吕构成的。所谓的“燕乐二十八调,两宋词乐不出七宫十二调”就好理解了。

 

唉,这个“词乐”说的好累,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呵呵。今天关于词调的问题就先说到这吧,谢谢大家!


 

附录:词调与情感

 

1.压抑凄凉类: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盘》苍凉激楚。
《釵头凤》声情凄紧。
《祝英台近》宛转凄抑。
《剑器近》低徊掩抑。
《西吴曲》苍凉激楚。
《雨霖铃》缠绵哀怨。
《摸鱼儿》苍凉郁勃。
《菩萨蛮》紧促转低沉。
《天仙子》伤春伤别,情急调苦。
《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情调。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
《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
《忆旧游》、《高阳台》忧婉凄抑。
《阮郎归》情急凄苦,凄婉欲绝。
《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
《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情调。
《忆旧游》、《扬州慢》、《高阳台》音调缠绵,适宜表达凄抑情调。
《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寿楼春》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
《千秋岁》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
《凄凉犯》、《惜分飞》不宜用于祝贺之词。这种词牌与内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数。

2.缠绵婉转类:

《洞仙歌》音节舒徐。
《调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楼》轻松流美。
《鹊桥仙》多用于男女相会。
《一剪梅》等细腻轻杨的词调。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
《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情。
《暗香》、《疏影》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
《木兰花慢》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情。
《桃园忆故人》一般抒发情感,表现友情。
《长相思》多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
《满庭芳》、《凤凰台上忆吹箫》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情绪。
《小重山》、《定风波》、《临江仙》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
《忆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3.豪放激壮类:

《永遇乐》激越情感。
《好事近》表达激越不平的情调。
《兰陵王》表达拗怒激越声情。
《水龙吟》激越,表达凄壮郁勃情感。
《清平乐》,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转为和婉。
《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情。
《破阵子》为军乐,适合抒发激昂雄壮情绪。
《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情调。
《沁园春》、《风流子》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
《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娇弱婉曲心态。
《六州歌头》音调苍凉悲壮,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情,多言古兴亡之事。
《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
《釵头凤》、《更漏子》、《调笑令》、《憾庭秋》、《盐角儿》适宜表达激昂慷慨壮烈情感。
《水调歌头》、《满江红》,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4.其他:

《六么》欢快爽利。
《忆余杭》因描写杭州而来,描写风景最宜。
《八声甘州》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荡气回肠。
《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
《江神子》为祀神之乐,宜于庄严。
一般短篇宜抒情,长篇宜舖叙。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较和婉,如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上下句平仄凌犯着多拗怒,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兰陵王》、《六丑》、《浪淘沙慢》。

初学者宜用书写精壮质朴之情的《八声甘州》;从容和婉柔情的《满庭芳》;以及《蓦山溪》、《减字木兰花》、《临江仙》、《蝶恋花》、《菩萨蛮》,比较好掌握。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七)——词的“句式”上)

 

大家周末晚上好!我们今天继续说词——舍得词学基础讲座(七)舍得按惯例还是先闲谈几句吧。

诗也好词也好,我们首先要注重的是它的意境的把握。大家都知道,写诗填词,要的就是那个“意境”。时常见一些朋友都在喊着“意”为先,把格律啊,文辞啊等等都可以放在一边,而统统为“意”让路。这样的说法在我们平时的诗词交流当中,大行其道。尤其是为自己文辞不通的作品辩解时,这个“意为先”是最常被使用的武器了,呵呵。舍得可以在此严肃说明,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格律等外在“形”的表现,是“意”之存在的基本,没有形,就没有“意”可言的,脱离“形”的架构而空谈“意”为先,基本是属于无知的表现。舍得寻常点评诗词作品,习惯上是分为三个层次来赏析的,首先就注重文辞语言的表现,其次是注重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最后,才能谈到意境如何如何,意义如何。

 

说起“意”与“形”的关系,我们不能不说到一个人,就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有的人知道他,有的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但是,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易经》和《道德经》的。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和《道德经》,都是王弼版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学术论著都出自王弼笔下。总之是个名副其实的高人吧。我们现在只引用他关于“意”与“言”的相关论述,以说明“意”与“形”的关系。

 

王弼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於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虽然他是个周易学家,但是,他这言论对我们来说颇有启发。我们注意这两句“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想表达出“意”没有比用“象”来说明更好的了,象,我们可以看做是“意象”进而,要想形容好这个“象”,没有比用语言来表达来更恰当合适的了。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说的多清楚啊。没有语言的组织和表述,就没有意象的生动体现。没有意象的表现和组合,就不存在所谓的“意境”了。抛开语言等外在形式的正确表达,而空谈“意”如何如何,那不是瞎扯吗?虽然是老话题,但还是要说明的,注重文法,修辞,格律等基础性的知识,是必须的。道理说开了非常简单,学问二字是需要认真的,浮躁浮夸之风,要不得。

 

好,另外。对于上期的讲座,我现在补充说明一下。

 

上期讲座结束时,我说了一下关于“词乐”的一些概念,可能不少朋友没听懂。这不要紧,主要是被那些名词给吓唬住了。其实,象“宫、商、角、徵、羽”这类的名称,只是一些符号,加上“变徵,变宫”共是七个音的标记符号而已,其性质相当(不等于)于西乐简谱里的“1叨2来3眯4发5骚6拉7西”。我说的那个“十二律”,其十二个名称也挺吓人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律”。初接触的人一看就发蒙。其实,每一个只是代表一个标准“音准”,是用长短不同的十二个竹管(被称为“律管”)吹出来的音的高低。

 

七音十二律,是词乐的基本术语,不可怕,也不必死记。看到这些名称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七音是相对音阶,高和低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高低次序的排布。十二律则是绝对的音准,因为一支固定长度的竹管,吹出来的声音是不变的。

 

弹过钢琴或电子琴的人都知道,键盘上每一个琴键都可以当做1(叨dao)(半音键#和b不算,#是升调,b是降调),那么,它下面挨着的一个键就是2(re)了,然后可以依次排布。所以说,七音不是绝对的。而每一个键盘键所发的音调是固定的,这个键盘键,就相当于那个“律管”了,称做“律”或“调”。好,把“宫”定在“黄钟”上起音,那么,这个“调式”就是“黄钟宫”了。比如钢琴最左边的那个低音键是LA,也就是A,往右依次,包括黑键就是什么降B,B,C等等,依次类推。咱不叫它什么A调C调,或降D降D的,咱叫它“黄钟宫”或“南吕商”等等。这种类比关系,应该好理解了吧?

 

好,这是对上期讲座时关于“词乐”中一些词汇的一些补充说明。关于宋词理论性的一些知识,我说了不少了,可是还远远不够。因为词,既不好学,更不好讲。要想深入了解以及掌握是有难度的,必须要常年侵淫其中,才能登堂入室而可得其中三味。

 

大家注意到,舍得讲座时的《闲谈》不少,分享知识是其一,交流体会也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意图以“拉家常”式的对话,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大家开心了,学习也才会事半功倍。舍得讲座的同时,也是和大家共同在学习。

 

今天,我们再谈一下词的“句式”问题

 

词,也是格律体裁的文学形式。在词的格律体系中,“字有定句”是其本色要求。词,我们也称呼它为“长短句”,每个词牌(词调)都是由长短不一的句子按照不同的平仄要求组合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个词牌的每句话,都是有其平仄定格的。我们称它为“词谱”。词中句子的平仄组合是有序的规定好的(也算约定俗成的吧),不可随意变动的。

 

在讲词的开始时,我说过,要想学词,就必须先学近体诗。有了近体诗的基础,学起词来就容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词中所用的句子,大多是属于“律句”,其平仄排布规律和近体诗是一样的。词的句子,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二种,律句嘛,就参考近体诗的平仄谱了,以两个字为一个“节点”,两平两仄的交替排布。其注意事项也和近体诗相同的,135不论啊,246分明啊,不要孤平,不要三平尾,这些都是律句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的。这种律句,占了词的句式中的绝大部分。所以我们读词的时候,也多是以这种律句的平仄谱来读的。但,完全都是律诗的律句,那就不叫词了,呵。

 

所以,词中还有具有词自己特点的句式,也就是“非律句”。词之长短句的多样性,也给“非律句”的搭建了精彩演出的好平台。非律句,数量不是很多,却常常集中表现了词味所在,可以把它看成是特殊句式。说起词的句式,可谓是非常复杂,可以从单子句,直到十一个字的句子,都有。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吧,这得需要点耐心呢,呵。

 

1,一字句。一字句,就是一个节拍,声韵可平也可仄。一字,就构成了一句。有时候一字构成不了一句的意思,但是为了词意表达的需要,也把它单独给分了出来。我们熟悉的《十六字令》,其第一个字(取平声),就是个“一字句”。还常被用来举例的是《钗头凤》,它的煞尾句是三个仄音字--“仄,仄,仄”。例如陆游的《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这三个独词句,都属于一字句。这两种情况下,这个“一字句”总是需要入韵的。

 

2,一字豆。这个“豆”其实就是“读”(dòu)字,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讲究的“句读”,也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一字豆”我在前几期讲座时提过了,它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它也经常被用在引领八字句的两句之上,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也就是构成了常见的“X-XXXX,XXXX”。例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再如“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等等。

 

一字豆,基本是由虚字构成的,比如“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有些是动词,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在词中,逢五言句时,多注意是否是由“一字豆”来领字的,注意了,节奏鲜明清亮,不然,读起来都不顺的。我说到“领字”二字,其实,“一字豆”也可以被称为“领字”的,“领字”是清朝时兴起的说法,我们也来说说这“领字”。

 

一个字来引领全句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字豆”,用二个字来领呢?就叫“二字豆”,同样,三字领句的,叫做“三字豆”。因为这个领字的概念于词而言比较重要,我们就多说几句。现在看一段词话吧:

 

“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任、甚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消。”

 

这是《词源·虚字》(张炎)中对领字的专门论述。这里说的“虚字”就是所谓的“领字”---合用“虚”呼唤。这段词话里,连“二字豆”“三字豆”都说的比较明白了,还举例呢,二字豆常用的如“莫是、还又、那堪”等等,三字豆常用的“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这类的例子。我们说“一字豆”适合用虚字来写,其实看这二豆三豆,也都适合虚字领的。还有,《乐府指迷》(沈义父著)中对此也有比较清晰的论述,舍得会在稍后几期的讲座中,对《乐府指迷》等前人词话进行领读,和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前人词学思想的快乐过程。这个“领字”,有领一句的,也有领二句三句的,最多是领四句的。一字豆或领字,是学词必须搞懂的概念,须用心领会之。

 

有个问题,在这里再次郑重提醒一下:古典诗词范围内,对字的虚实划分有其特殊性的。唐宋词中的虚字并不等同于现代语法概念上的虚词,它是针对其艺术职能而说的,而非指词性而言的。词中担当领字虚字的就包括有副词、动词、连词、介词、形容词等。我在讲近体诗炼字的时候强调过“虚字”的概念,这点,有些朋友曾经来问过我,在此一并做答。

 

“一字豆”或“领字”看词谱是找不到的,需要自己根据词意斟酌品味以及设计的,下面再举几个领字的例子,大家了参考体会一下:

 

一字领一句:
向-抱影凝情处。(周邦彦-《法曲献仙音》)
想-绣阁深沉。(柳永-《倾杯乐》)
但-暗忆江南江北。(姜夔-《疏影》)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丈英-《唐多令》)

 

一字领二句:
探-风前津鼓,树抄旌旗。(周邦彦-《夜飞鹊》)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抒,(姜夔-《齐天乐》)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贺铸-《望湘人》)
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

 

一字领三句: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摸鱼儿》)
奈-华岳烧丹,青谿看鹤,尚负初心。(陆游-《木兰花慢》)
帐-水去云回,佳期奋渺,远梦参差。(张袁-《木兰花慢》)

 

一字领四句: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出,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
皇-一川冥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
想-骢马钿车,俊游何在。雪梅蛾柳,旧梦难招。(张翥-《风流子》)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新月初笼。(辛弃疾-《沁园春》)

 

3,二字句。属于律句了。二字句用起来也是有说道的。一般是用平平,平仄。前面的第一字常为认为是中性的,可平可仄。但是要注意,“仄仄”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拗句”,而“仄平”则是属于罕见的“拗句”了,这两种情况要慎用。二字句还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就一定要押韵的。说起二字句,我们自然会想起了那个小令《如梦令》了,其中就要求有两个叠用的“二字句”。试看李清照的《如梦令》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面说了一个“二字豆”的概念。二字虚词做领字,就常被称为“二字豆”,例如“怎禁、却是、漫道、况值、莫是、试问、可是、却道”等都等这类词。其实,这要看句子的长短,以及怎么拆分句读的。二字句做领,一般都用在五言以上的长句之中这两字做“领字”,即使没有和句子分开,也是要入韵的。它可以单独做一个节奏单位而存在的,这点需要注意的。这种情况,也多用在慢词当中。

 

看一下黄庭坚的《满庭芳》,他的下阕的起句是:“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其首句原为“平平平仄仄”,却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而论了。这里“堪听”是而个虚字,可做二字豆而起,“听”字入韵。这只是经验性质的介绍。大家做一下了解,可自己再参考一些词作品味吧。

 

4,三字句。也属于律句范畴之内了。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后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这样的格式来组合而成的。以律句来看,那么,就应该是这样一些组合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同律句有拗的情况,这里也存在“拗句”的形式,只不过,词里的这种拗的时有所见的,不象律诗那样严格限制。“仄仄仄、仄平仄”这样的拗句比较常见,“平仄平、平平平”则是比较少见的拗句。

 

这里还是要强调的,“仄仄仄”和“平平平”这样的三同句一般是格律之大忌还是不要轻易去尝试。概因为,格律的守则的二字为一音节,以示声韵交替之美感,一色的平或仄,非特别需要,不要轻易使用。三字句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鹧鸪天》,它的第五六句,要求的就是三字句。看个例子,顺便欣赏一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看这“从别后,忆相逢”,就是三字句,也是律句,其格律是“平仄仄,仄平平”。《鹧鸪天》这个词牌,和七律挺象的,三四句要求对仗,两个三字句,一般也要求对仗的。其平仄分布,还有粘对,都和七律很接近。但它不是七律哦。它是分成上下阕的一个词牌。三字句,在这里是过拍。这阕词填的漂亮吧。小山的词,历来被评为“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独步直可追“花间”了。

 

晏几道,号小山,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宰相晏殊,词学大家。晏殊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词是富贵闲愁,小山之词则是王孙公子的落魄伤情。

 

呵。讲“三字句”的句式,俺却借题发挥起来了。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各位,再见!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八)——词的句式(下)
 

我们今天接着上期上周末的讲座内容,继续说词的句式。一字句怎么写?二字句怎么写?N字句怎么写?说实在的,舍得个人是不喜欢这样分门别类的。我以为,按字数来理解词的句式有点刻板,也比较枯燥。如同我在讲近体诗炼字的时候,也说了这字在第几个位置时怎么炼,这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对号入座是的。所以,对于近体诗的炼字,我最后说的是“见虚字就要炼,而不管它在第几个位置”。同样,词的句式虽然可以分为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乃至十一字句,我也可以详细地讲讲“几字句”是什么特点,但是,我强调的是要把握词之句式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我在前面说了,词的句子,可分为律句和非律句,律句是什么特点,就是按照所谓的“平仄谱”分布的句子。近体诗一般都是几字的句子啊?当然,是五字和七字的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至少词中的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大都是律句了。什么是非律句呢?首先,一字句肯定是非律句了,单蹦一个字,一个音节而已,哪来的律可言呢,呵呵。“平仄谱”的规律是,二平二仄交替排列,那么,二字句则可以以律句的面貌出现了。其实,二字以上都不是绝对的律句或非律句,我在前面对“一字豆”说的比较多,其实,象这样的“豆”,才是决定词的句式的关键。比如我们说到的五言七言常为律句,也多是律句,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你仅仅把它看做象近体诗一样的律句,那你又错了。

 

近体诗形式上的难点是格律,仅是这格律一关就难倒一大批人。可是,我严肃地告诉你,词律,比近体诗的格律还要严!严在哪呢?至少,词律是不允许你有近体诗的那种“拗救”的。特别是所谓的“对句救”。我们在讲近体诗的平仄时说了,“对句救”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上,那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五字的“平”变成了“仄”则使第六字的平成为了“孤平”,这是拗句,是格律不允许的,补救的方法是,让下句的第五字原本应该的“仄”,变成“平”,就OK了。挺宽容的,是吧?但是,在词这里就不允许了。于词而言,对于“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第五字(五言是第三字)只能是“平”,而绝不允许变格。这点要记住的

 

还有一种“特拗”的句式,我们在讲近体诗平仄的时候也说了,“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子,可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变格,在近体诗中是允许的,甚至在古时的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被允许,这不算出律。但是,这在词中是被禁忌的。重申一下这个禁忌,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是平平平仄仄)中,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后面三个字,是不允许出先“仄平仄”的情况。词律,比诗律严吧?呵呵。同样同理,“平平脚”的律句,七言之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必须是仄,这也是没商量余地的。

 

总结一下规律吧,在词中,对于五七言的律句而言,要特别注意倒数第三个字,必须按正规的平仄谱来填写。千万别习惯地依赖着那个“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想着可以拗一次?可以宽一下?不可以的!

 

我在词学讲座开始时说过,学填词的基础是先要学近体诗,现在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不学近体诗,我上面列出的那些平平仄仄的也看不懂的,何况什么“拗救”“特拗”这一类的术语呢。说词的句式,其文学理论基础是诗的句式,但,仅仅是基础而已。词毕竟是词,它不等于诗的。我们要理清哪些和诗的特点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前面说了,词句式区别于诗的句式的地方,主要是这个“一字豆”在捣乱。在上期讲座时说了,一字豆,基本是由虚字构成的,且大多是“去声”,那么,基本上就是仄了。这样,它这一个字的声韵就比较重了。那么,一重之下,就可以带出几个平音出来了,而不必再去死板地按正规的平仄谱来写了。这样,我们就常看到这样的句式了“仄平平平仄”,第二第四皆是平声,对近体诗的律句而言是典型的拗句了,但是,这样的句式,在词中,就是一个标准“律句”,词中就这么规定的。我刚刚对其声韵上的理解,算是个人见解吧,约定俗成,咱按规矩执行就是了。

 

除了上面的那种情况,还有一种“一字豆”引起的情况,也在这说明一下,为的是不让大家对它有误会。在“上一下四”的五字句中,那个“一字豆”是上一了,它用的当然惯常是仄。下面四个字呢,则用“(仄)仄平平”,注意一下这个括号,是说明它可平可仄的。如果选用了“平”,那么,第二第四字也都是平,如前所述,这又是拗句了,不合平仄谱了,呵呵。我还要说,这在词学惯例中,不算拗,是正规的词之律句,别把它误会成“拗句”哦。

 

这两个不合诗律的词律的律句,例子很好找,在前期的举例中就可看到: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仄平平平仄。
探-风前津鼓(周邦彦-《夜飞鹊》)----仄平平平仄。
奈-华岳烧丹(陆游-《木兰花慢》)----仄平仄平仄。
怪-瑶佩流空(王沂孙-《齐天乐》)----仄平仄平仄。

 

关于七字的句式,我们再说一下。多数是按诗律的律句走的,这种情况,我们好理解的。近体诗的句式有个特点,那就是前四个字必须是二字一个音节,以二字为一个单位,吟诵起来也要这样读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的特点使得诗读起来合乎正,而且节奏感很鲜明。前四字要二二结构,不可以用一三结构,或三一结构。这是对七言说的(于五言而言,那就前二字不可脱节,不能出现“一字豆”的读法)。

 

但是对词来说呢,则不一样了,除了诗用律句之外,还有一种上三下四的情况,是常见的。其实,可以看做是诗之律句的倒装模式。这样,把前三字与后四字分开来看,可以有几种类型:

1,前三字和后四字都是律句。
2,前三字拗句+后四字律句。
3,前三句律句+后四字拗句。

 

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二字豆”和“三字豆”吧,七言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属于“三字豆”。我们借用一些例子吧,读下这类句子就好理解了:

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抬望眼-仰天长啸(同上)
自吴马-窥江去后(姜燮-《扬州慢》)
算到今-重到须惊(同上)
波心荡-冷月无声(同上)
常南望-翠葆霓旌(张孝祥-《六州歌头》)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念自昔-豪华竟逐(同上)
但寒烟-衰草凝绿(同上)
倚高寒-愁中故国(张元千-《贺新郎》)
谩暗涩-铜华尘土(同上)
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有当时-纤手相凝(同上)
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同上)
二十年-重过南楼(刘过-《唐多令》)
旧江山-浑是新愁(同上)

 

通过对五字及七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多字句的形式主要还是由少数句的组合而来的。字数多时,就要注意领字的作用。这其间,还可以视为由律句及非律句的搭配组合。比如7字句,就常常是三字句与四字句的搭配而来的。

 

关于“四字句”,前面没多说,我们一般可以把它看成是近体诗句型的前四字。近体诗句型前四字的特点,刚才也顺便说到了,这不难理解。要点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不能一样。这些是常识,不再具体的唠叨了。我们关注的“四字句”,还是要注意它非律的情况。在欣赏前人作品时,尤其是看正规词谱时,我们会注意到,时常有见不那么守“规矩”的四字句。也就是所谓的“拗句”。一般常见的有: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这几种情况。比较少见的的情况有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特别罕见的拗句,有: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例子很多,我不多举了,这里只用史达祖的《寿楼春》来说明一下。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史达祖)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大家注意到这里的四字句了吧?特殊的拗句可不少呢。“照花斜阳”“楚兰魂伤”是“仄平平平”,而“消磨疏狂”“犹逢韦郎”这二句竟然用的是“平平平平”,非常的罕见。更有甚者,大家注意一下他的首句“裁春衫寻芳”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地用了五联平---平平平平平。

 

说起史达祖,我们自然就会想起非常有名的《梅溪词》。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河南开封(汴),是与辛弃疾几白石道人同时代的南宋词人。他的这首《寿楼春》是他的自度曲。这阕词全部共一百零一字,平声字占了六十四个,上面我们例举的那几个“连平句”是对以往词律的大胆突破,在婉约词人中,实则是很罕见的。梅溪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关于词中的这个“连平”现象,其实也是和词在表达情感时的音乐表现力有关系。

 

平声连出,则容易使得声调的节奏悠慢,声情压抑。在表达极度悲切时,显得凄切悠远,常见于悼亡之音。唢呐吹奏大家都听过吧?我们有时听到唢呐演奏悲哀的乐曲时,就常常见到这现象,持续的高平音,听来悲切满腔,时而会令人几乎窒息。梅溪此调,我想也同此理吧。以缓为顿挫,是音乐表现特点。倚声填词,其迹可寻也。讲座的后期我们会详细赏析这类名人作品的。

 

话说回来,我们继续说词的句式。这里重复一下词律句式的特点,一是使用律句,一是使用非律句。使用律句的时候,强调的是“不可拗”。比如我们见到有五字和七字的句子,他们常常是律句,却未必总是律句,一旦选用律句,则必须要严格按律而行,不可拗变之。用非律句,则变化比较多,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的领句作用。这个“豆”的出现,常常改变了律句基本的平仄谱,而显示词律自己的特点。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们知道这些有用吗?想填词,按词谱走就可以了啊,词有定格,哪处平哪处仄都规定好的,往上套就可以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词别于诗,词有别味,其实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句式的多样性。而它的多样性又是取决于词的音乐属性的。诗言志,词言情,面对其音乐属性所带来的词句的变化,若不了解其内在变化规律,则不能很好驾驭词句,就不能填出好词来。比如前面一再提起的“一字豆”,哪个词谱里告诉你这“豆”在何处了?还比如这非律句所蕴涵的情感表现力(如前面说的四连平五连平),哪个词谱标注出来了?都没有,都需要我们学习品味吃透它。

 

稍长的句子,多是由短句子组合而来的,七字句以内的,我们都基本说了,我是把五字句和七字句结合起来一块说的了。因为这二者有共性,它们不仅长见,其变化也比较多。但再变化,也是有迹可寻的,在我们熟知近体诗格律的基础上,我们对它的变化就很好掌握了。

 

下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句式---六字句。我们继续说一下它。六字句在词中很常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二字句和四字句的组合。上四下二,或上二下四。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七言近体诗的前六个字。既然这样,那么六字句的句型一般就是这样的两种了---“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这两句式,要注意的是第四个字。前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许用平,否则就构成三平尾了。后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许用仄,否则就成了三仄尾了。这二种情况都是律句之大忌,所以要强调的。

 

说这话的同时,也要提醒,不要以前面讲的那种几连平的罕见的特拗句来做参考,尤其是初学者,谨记。除了上面说的二种,六字句还有一个特定的句型“仄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型要熟悉它,很常见。

 

可看一下李易安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也叫做《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等,三十三字,单调,仄韵。其词谱是: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可以看出,四个六字句时,都是要用“仄仄仄平平仄”句型的。关于六字句,也存在一些常见的拗句情况,仄平平仄平仄(首字必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一三字必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我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在以后对宋词的赏析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词的句式样比较复杂,虽然我用了两期讲座来说它,可还是感觉意犹未尽,没说的很透。如前所述,句式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个条例来照搬是愚蠢的事,咱不需要那么教条。我虽然说了一到七字的句式,但是,我更希望侧重其本质意义的阐述。认清词律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所强调的非律句的特点,比如我说的一字豆领句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选择词谱时,在按谱填词的时候,不至于盲目地对号入座,我们怎么也要知道入的是什么样的“座”,如何入,才会使这个词谱真正的为我所用,而不是傻忽忽地被词谱牵着走。终极目的是做它的主人,了解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拘,所扰,所困。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九)——赏词/朱淑真
 
 

关于词的美学意义,它可以包含了诗韵美,音乐美,绘画美,关于词的历史意义,它可以折射唐宗宋祖的“略输文采”。关于词的文学意义,我们还在品味中。

 

如果简单地说说填词方法,那也不算难。可是任何文学体裁写作上的方法,都是需要对其体裁本质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唯方法论,实际上等于没方法。说起方法论,好友“狗子哥”昨天给我推荐了一个填词方法方面的资料---《填词十法》,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其中关于“一、二、三字领字”的列举以及“锻炼词句法”中的古人摘句,可借鉴,可参考,可揣摩玩味。《填词十法》挺实用,但它不是秘籍,我会附于本次讲座之后与各位共同分享的。

 今天,我们赏析宋词作品。结合作品,品味作品,也是我们实践词学理论必要的一环。从赏析作品的角度理解词学理论,应该更有效,也应该更有真实感。

 

我们前期说了,词大体上分为“豪迈”与“婉约”两大类风格。所谓豪壮与婉约,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女性,文风婉约,得之天然,但其作品中,也不乏豪迈坦荡之作。她的一首《渔家傲》,词境阔大,全无婉约小儿女之态。起句便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结尾更用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等句子,何其大气,此作定为豪迈作品,可算是绝对的“国标”了。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辛,其词作豪放壮观,但是,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豪迈词人,婉约幽情词句,也绝不缺乏。如我**心情上的字句“梦回人远许多愁  只在梨花风雨处”就是出自豪迈派词人辛弃疾的手笔,被俺借来表表心情。我们还都熟悉的苏轼的《江城子》,也非常婉约凄情,仅看其结束部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都会不禁为之柔肠寸断,幽婉悲恸。

 

苏子之豪迈,得之于“以诗为词”之变革,将词当诗来写。易安之婉约,更在于她的尊体思想,侧重的是词之本质的音乐属性。皆成大家,各领风骚,其实质在于他们对文体的本质上的理解和参透,故而将文体为我所用。我们学习前人之精美文笔,从他的作品来揣摩品位,当是最好的方法之径。

 

两宋词人,群星璀璨,但大都是男人的天下。可是封建时代,女人地位弱而艰难,所以在词坛展现风姿的,我们通常所熟悉的,也就两位而已。一个是朱淑真,一个就是李清照,我们读宋词作品,不妨就从认识这两位女词家开始吧。咱们这是新时代了,特别讲究的是女士优先。这二位女士皆是才艺甚高之人。能诗、能词、善书画、谙音律,多才多艺乃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之才女。尤其,二者皆有清高而典雅之性情品位,皆有超乎一般小女子的大境界和深度情怀。清人周颐对她们的评价是“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下开南宋之风气”。

 

这南朱(杭州)与北李(济南)二女,其实几乎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朱淑真(1065-1135)略早于李清照(1084-1151),我们姑且按顺序先介绍一下朱淑真。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杭州)人,还有一说是海宁人。史上曾有人说她是宋**学家朱熹的侄女,据史料查,朱熹是没兄弟的,谁知道怎么挂靠起来,呵呵,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知道,她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生长在一个优越的仕宦之家。从她自己的诗句中,也可以得知“拔闷喜陪尊有酒,供厨不虑食无钱”(《江上阻风》)。那么,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可以赏花吟月,书画棋琴,从小就有条件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也就可以理解了。她享受的,非是一般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可以享受得到的教育资源。

 

朱淑真其实是善诗的,其诗作远远多于词作品。她留下来的有两本集子,一个是诗集《断肠诗集》,还有个就是词集《断肠词》。如此优越环境里的女子,锦衣玉食的,哪来那么多断肠伤心情呢?朱淑真的诗词之中,最多的就是一个“愁”字。这,就和人的环境及追求有关了,穷人家,吃饱了穿暖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她这样的大家闺秀,衣食不愁,追求的当然就是思想上的自由解放了。

 

其实,朱淑真是挺不幸的,她的不幸来源于她对命运的抗争,来源于她自己思想境界的觉醒,她的愁以及断肠之叹,其实是对封建社会总的抗诉。自己喜欢的对象被生生拆散了,父母硬把自己嫁给一个庸俗不堪的俗吏。情趣不同,当然也无乐趣可言。要么分道扬镳,要么委屈求全。淑真可是个有性格有情趣又有追求的女子,不堪忍受那般无聊恶俗,自然就把她那老公给“休”了。回娘家长住不返,终生郁闷惆怅,毕竟是那个封建年代,女子没什么社会地位的。这也造就了这位多愁才女的一世之愁了。其《断肠集》和《断肠词》,来之有因。了解其作者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了解其内涵所在,也就了解了其作品美学意义所在。

 

罗嗦这么半天朱淑真的背景资料,也该看一下她的作品了。我们先看一下她的一阕《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词谱就不在这里列了。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愁之作。起句便扣住主题《春半》,这种起法,我们在讲词的开端的时候说过,起句扣题,开门见山。“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紧扣了题目,并具体而深隽地标达了词人写景抒情的意象中心。看到这句,似曾相识,其实,她这句应该是借来的句子。李煜的《清平乐》里有句是“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淑真可是毫不客气,稍加修改,拿来就用,呵呵。接下来“十二阑干闲倚遍”之句,委曲婉转之功力便显现出来了。

 

我们熟悉的是这个“十二阑干”,在李商隐及欧阳修等人的作品中也都见过。这“十二阑干”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来自古乐府的《西洲曲》“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这典啊,要化用。我们做近体诗时,引典是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求的是引典无痕,化之为己。填写词作,更要要求化的干干净净,如同己出。看看朱淑真这前几句,该借的也借了,该化的也化了,完全变成了自己的心情语言。她能这么自如地借来化去的,凭的是什么?当然是她博览群书,底蕴深厚啊!不然,看的书少,知识浅浮,你想借还没地方可借呢,呵呵。

 

关于这“十二阑干”,还有一说是来自“十二楼”,《史记·武帝纪》中提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乃上古时的传说。“十二楼”慢慢演变成了“十二栏杆”,而“栏杆”与“阑干”是可通用的。后来,还演化为女子闺阁的代称了。比如在小山的词中就有“十二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之句。阑干、阑干、十二阑干这类的词儿,我们现在不少人填词写诗,也常常写上,知其来龙去脉,以及所蕴之意。才会用的更贴切。

 

其实,我们最关注的是她上片的这个煞尾“愁来天不管”,这绝对是怨天之辞了。触景生情,闲愁无度,思佳偶而不得,怨天尤人,此愁此怨,老天也管束不住也。说起这个“愁”,算是朱淑真作品的典型标志了。她的作品里,愁字特别多,各种各样的,花样翻新的愁。在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可以不妨借鉴一下呵。比如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点愁”“一种愁”“一曲愁”“一段愁”“倍增愁”“满眼愁”“满纸愁”“字字愁”“日日愁”“万觚愁”等等一腔愁绪皆被“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了,在她看来“人间处处皆是愁”了。直至我们看到的这句“愁来天不管”。这这阕词中,“愁来天不管”,是对上阕情景描写的一个收束,此结手法,可借鉴。

 

看下片我们该注意什么?对,注意它的过片。“好是风和日暖”,这是以仲春之景色佳好,来作为反衬过渡的。“风和日暖”,“莺莺燕燕”,这样的景色描写,其实是反衬自己孤单愁闷的思绪的。我们在这里,重点关注这里的领字“好是”。这个在宋词中常被用到,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句式的时候说的“二字豆”,它引领了二句“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好是”一般有这样几种用法,可以在这大致介绍一下:

 

1,当做“正是”“恰是”讲的。如看白乐天的诗句“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吴中好风景诗》),再如刘禹锡的“何况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皆“正是”“恰是”的意思。

2,当做“好一个”的意思。“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柳永《望远行-雪》),好一个渔人,叹也。

3,是有“真是”的意思,“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岑参《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这里的“好”是加强语气的意思,当做“真”讲。

4,看成是“好在于”的意思。例子可看“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张鎡《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这里,就有“好在于”“还好”的意思了。

 

虚字领,有时意是只可领会而不可真的清晰解释的,这里借机会,不妨把常用的二字领字再罗列一些(取自《填词十法》),也使大家多点感性认识,熟悉些,也容易借用:试问 莫问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又是 不是 却是 却喜 却忆 却又 恰又 恰似 绝似 又还 忘却 纵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羡 何处 何奈 谁料 漫道 怎禁 遥想 记曾 闻道 况值 无端 独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须 多少

 

往下继续看词。“满院落花帘不卷”,这是写窗里窗外的景色了,景中自然寓含情。“落花”为景伤,“不卷”为伤态。过片的“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写本尽了春日之美好,而自己孤单无侣,寂寞深闺,还不如那“莺莺燕燕”们来的快活呢。这种对比修辞的手法,当真也值得我们学习的。下片的煞尾“断肠芳草远”,当是有所思念了。以比兴收结,收的隐涵而深境。“芳草”肯定不是指真的草木而言了,该是比喻所念之人了。注意结句的“断肠”,与前面的“输”字“愁”字,在气脉上非常顺和允贴,意连贯也。在这煞尾处表现的,正是我们先前说的“辞尽而意不尽”。在阕词,情调怨伤,清空流丽,婉转而留有余音,特别符合倚声填词之三味真音。

 

朱淑真爱写愁,朱淑真总是写愁,朱淑真的诗词全是愁。但,她真的是林黛玉那样的整天哭咧咧的小女子吗?虽然她写的“人间处处皆是愁”,但,她其实不是一个柔顺的弱女子。她的“愁”也并非的为赋新词强做的愁,决非是那种无病呻吟的词句。仔细看过她的《断肠集》《断肠词》就可以品味得出,她的愁其实是一种不平之气。看她的“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足可以表达出她的不满之情了,不是小恨小怨,按现在的话讲,她表现的是对社会不满,是对封建社会桎梏男女情爱自由的一种不平。

 

她也不象林黛玉那样的软弱逃避,她对爱的追求,其实也是蛮大胆的。“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就是在她的《秋日偶成》中所书。那时候敢写出如此热烈奔放的字句,也可称上“狂傲”之句了,不羁锁绊,热情表达。她还大胆地写到“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怀”,胆儿挺肥的吧,呵呵。曾有考证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首大家都熟悉的《生查子》也是出自朱淑真之笔下,而非欧阳修所作。在古时,写男女情爱之句,出自男人手笔则无所谓,出自女子手笔,则为不雅,不洁,而被那些道学家们群起而攻之。那个年代,就那样。

 

再简单看一下她的另一阕词《减字木兰花 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看起句的写法,“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连续使用几个“独”字,行啊,坐啊,唱啊,酬啊,卧啊,其实表现的是一种心绪不宁之态。心烦意乱,坐也不是,卧也不是,这种情势描写,实际上也为下面的的心绪描写做出了一个充足的情态铺垫。反复重出“独”字,意味颇重,这种写法,也是一新颖夺目手法。独特。“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呆立窗前,品位孤寒。这里要注意的是“著摸”二字,这二字现在虽然少见,但是在唐诗宋词中,常常见到。例如“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著摸人”“明月风送,清香苒苒,著摸美人词客”等句。

 

过片“此情谁见”,是以问来过渡,属于设问句,用问的方式来使词意进入更深一步。“泪洗残妆无一半”那就是描写伤悲愁苦之态了。泪水把脸上的妆粉都冲刷没了,“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这两句,也可以理解成倒装描写,也说的过去的。“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煞尾句,仍然是情景相融。在这里反扣主题,写的还是不尽愁。注意在下片中,“泪洗残妆”“愁病相仍”是对上片的深化和复推,属于一种递进的描写。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十)——赏词/李清照

我们今天继续说词——舍得词学基础讲座(十)。

因为今天要多说一点人物传记,所以讲座时间大概要略长点,请各位见谅。今天大致分为二部分内容,一是人物介绍,二是作品赏析。下面就开始今天的讲座内容:

今天要说到的,在谈诗论词时,尤其是讨论词学时,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她就是---李清照。我请好友“大漠弯弓”(小蛇)做了一幅李清照的画像,现贴如下:

舍得称此女子为文豪,盖不仅尊其文学上的成就,也景仰其浩荡坦博的胸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她的《夏日绝句》。仅这区区20字,就足以令众多男儿为之汗颜。人都说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殊不知其文笔的豪迈气概,丝毫不让于苏辛等豪迈派代表人物。

最早的词集是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不论其作者名气多大,它实则就是用于休闲风流之用的一个歌本而已。苏东坡以诗为词,以豪迈取代温艳,确实为词正了名,但就词之文体之本质而言,终非归于词之本质正体。而正是李清照提出的“词,当别具一家也”之论,有助于为词之文学地位奠定了不同于唐诗,且与唐诗并驾齐驱的辉煌地位,这方面她功不可没。李清照的《词论》只有区区几百字,但是其影响力,已远胜诸多词家大论,其对词的尊体观点,开一代文学之先,可叹,可敬!

上期我讲了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和她的作品。李清照是与她同时代的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齐州章丘)人。生活在北宋与南宋交替的时代中。17岁时,此女就嫁给了大她三岁的赵明诚。这个赵明诚也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北宋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赵明诚的成名作《金石录》在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

为什么我用这么多口舌来说这《金石学》呢?赵明诚是个“考古学家”,家中不仅有藏书丰富,当然更有无数的稀珍文物。所以,我们的主人公李清照,喜也因金石,悲也缘金石。金石学是他丈夫的事业,夫妻举案齐眉,共同研究,相濡以沫,痴迷于“考古”学问的快乐之中。在屏居青州那段时间里,是他们夫妻最快乐的日子,也是赵明诚最出成果的时期。

然而,金石也是酿造她人生悲剧的根源,易安后期之不幸,也与这金石有着大大的关系。当时,金人入侵,国家破败,丈夫故去,悲恸凄惨。携带这些丈夫生前所遗留的大量文献和文物,颠沛流离,一个孤单的弱女子如何是好?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怎么办?从她写的《夏日绝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忧虑的其实不仅仅是个人的困境与得失,这是对当时宋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的一种讥讽。丈夫的故去,大量的资料及文物丧失于战火之中,诚然是很大的打击,但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她忧虑的更是国家的安危。她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样的道理,可见,她是个眼界宽阔、深明大义、学识通达的一个女子。面对金兵的肆虐,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一个爱国的文人,一个不让须眉的弱女子。

她的身世非常的坎坷,在此不一一述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历经劫难后,关于她再嫁一事,又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不去看她的文学贡献,却专爱以其伪道学对其人进行人身攻击,相当的卑鄙龌龊(其实这类人现在也不绝种的,大可一笑带过,一脚碾过就是了)。

好了,如此重笔介绍李清照的背景资料(更多更详实的资料,大家可自去查询翻阅,很方便),也会使我们对她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也常对朋友们说,写诗词,就是写人生。读诗词,也是在品味作者的人生,同时在和自己的人生品味进行交融。诗歌作品,是心情文字,有什么样的境遇,当然就反应了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也自然就使用上了什么样的文字。我们修习“文法”很重要,它是我们抒发心情的重要工具,但是不要忘了,它仅仅是工具而已,为我所用它才有价值。若我被它牵着走,那它就没任何价值可言,甚至会减低了“我”的价值。

易安词作留传到今的其实不多,我们现在就结合前期舍得讲座时所理解的词学知识,对其进行赏析。不多赘言,先从她的这手知名的小令说起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写风雨,写落花,风吹雨打催花去,这样的手法,其实从孟浩然的《春晓》诗就开始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写的人多了,可大多都是从铺叙的角度描写的。但是,易安这首小令,将“风雨”联系到“落花”却别出心裁地通过问答的方式写出的,可谓是独具匠心了。全篇语句清浅,以明白话为基本的写作风格,但又不是大白话。我们品味再三,可以读出其语工意新,张驰有致的词韵词味出来。同样类似景致的描写,我们知道唐时的韩偓是这么写的:“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与之比较,易安的写作手法应该更胜一筹。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描述,更具人气,更灵动。

这首小令妙在,所刻画的人物内心世界非常生动。写的是闺中女子在春天时寂寞的心绪,词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饱满,寥寥几句后,便跃然破纸而出,令人如有亲临之感。这就是我说的“人气”,也就是词中的人文意义。这是一首惜春词。“昨夜雨疏风骤”,因昨晚喝了点酒,不胜酒力,故而沉睡一夜,到早晨醒来时酒劲还没过去呢,却已惦记室外的花事了。一夜風雨,花儿想必凋謝了不少。所以就问侍女(丫鬟)外面的花儿如何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在开着。女主人便说道:知道吗?这时节应该是花少叶肥了。主婢一问一答,巧妙地表現了惜春之情,霍然生趣,也避开了单纯伤感的描写。“绿肥红瘦”已经成为名句而被人传唱至今了。易安用辞之妙,可见一斑。

我们在赏析这阕词的时候,要注意这句“试问卷帘人”,应该是这个小令的“关节”处。承上而启下,看是舒缓之句,实则语透情急。急什么?关注花事啊。词中的“卷帘人”说是“海棠依旧”,而她却更正为“应是绿肥红瘦”。一般讲,小令没什么诗词意义上的章法可言,但是如能在小令中体现一种变化和错落的感觉,当是小令的“提神”之处。这里的“试问”,体现的就是一种转折,“试问”在问什么呢?省略去了,我们却知道她在问花事,精练如斯,却又自然令人会意。两个叠句“知否,知否”,叠的非常有味。这看似是对侍女而说的,象是一种纠正,其实,更是对她自己说的,可以看成是急于纠正(侍女的说法),也可以看成是沉吟自语,那么,结句“应是绿肥红瘦”,其实就完全是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想象中了。词外之味,透出的是一种寂寞情绪下的自感自伤之意。

如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后唐庄宗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 ◎●◎○⊙▲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 ⊙●◎○⊙▲
如梦,如梦叠句残月落花烟重。
⊙● ⊙●  ⊙●◎○⊙▲

上面是《如梦令》的词谱。易安所填,正是依这个谱所制。这个谱是正格,除此之外,还有五种变体。名称的来历,是因为这阕词本为唐庄宗所制。原来的名称是《忆仙姿》,后嫌其名不雅。又因词中有“如梦,如梦”的叠句,所以改为《如梦令》。这个词调,还曾被称为多个名字,如《宴桃源》《不见》《比梅》《古记》《无梦令》《如意令》等等都是它,知道就可以了。可参考《钦定词谱》所注。

在讲近体诗的时候我说过,五绝字最少,却是近体诗中最难写的。词中的小令,犹如诗中的绝句,看着字少简单,实则极难写。“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填词杂说)。前人词话有云“词不难于长调,而难于长句。词不难于短令,而难于短句”“词字字有眼,一字轻下不得”,斟字酌句,当是填词的必备功课。尤其是词牌规定的平仄声调,是不可马虎的。其实,看词谱时,有标记◎或⊙的字,是所谓可平可仄的字,也不可轻率填之。要注意不要形成孤平等词律上的忌讳。

比如这个《如梦令》的词谱中,第二句是◎●◎○⊙▲,第三字◎和第五字⊙就不要同时平或同时仄,我们在讲句型的时候针对六字句就说了,一般适合采用●●●○○●这样的句式,句守律句时,就尽可能地严守平仄谱。

我们再来看一下易安的另一阕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也叫《胜胜慢》。还有几个称呼如《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等。易安这阕《声声慢》,押韵在《词林正韵》的第十七部。叶入声“锡”、“职”、“陌”、“缉”韵。这个词调变体挺多的,按《钦定词铺》看,共有十四个分例。词谱注云:“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仄韵者,以高观国词为正体”。我们注意到,若依正体(高观国词)看,上片的第四地五句应该是四、六节奏,而易安给变成了六、四节奏。上片的煞尾依正格多为三、五、四节奏,被易安变成了三、三、六节奏。

按理说这都属于不合正体的,但没办法,李易安在词学上的地位太强大了,清时编辑的《钦定词铺》也得认可,所以把她的词也例为一个变体体例。姑且列出如下:

又一体 双调九十七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
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
●●○○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 ○●● ○○●○○▲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

易安这阕词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起首的七组十四个叠字,可谓是古往今来诗词“叠字”用的最出神入化的典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勾画词人心境的叠字,将词人自己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痛苦沉郁的心绪描写的细致入微。读之再读,使人不卒忍读,却又不得不读。品味这组叠字,其实是具有清晰的层次感而非随意堆砌的。这几字使得“内、外、动、静”互相协调勾连,白描式描写,议论式述谈,或者类于临摹式样的手法,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来下笔的,互动互连,互为补充。

我们看“寻寻觅觅”,这是一个动态描写,寻什么?觅什么?其实,没有想真正的要找什么东西,而只是反映了一种百无聊赖,下意识的迷茫状态。东寻西觅的,体现的是一个焦虑的心态。我们自己有时也会有这情况,心情焦虑时,手足无措,坐也不是卧也不是的那样。正如上期说到的朱淑真的词中写的那样“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异曲同工,各有所长,只是,易安锻造的更为精致。接下来的“冷冷清清”呢,与前面的“寻觅”之态形成了对比,写的是一个静态,是寻觅的结果。

用“冷清”反衬“寻觅”,让你寻无可寻,觅无可觅,如此茫然失所,自然而然,就过度到了下面的一种感叹之言“凄凄惨惨戚戚”。这“凄凄惨惨戚戚”比之“冷冷清清”之空无态的描写,是更进一境的意趣。孤独,伤感,凄凉……无以言复!此等描写手法,情景婉绝,实属古今之绝唱,真乃“公孙大娘剑手”也。如前评家所言“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一句三境,境境相扣,层层递进,互为补衬而惊绝古今。

说起这叠字,按理讲也不是易安的独创,她也可能是借鉴了李上隐《菊》中的句法“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义山写的工巧,易安则做的更为精妙,大家手笔,也常常是拿来可用,关键是看你怎么化而用之了。我们写诗填词,也常常会想到借古人的句子,这本正常,但要学会化用,切要修炼的化之无痕。有的初学的朋友不知道化用,甚至有的人把古句一字不改的就拿来套在自己的诗作之中了,是为笨举也。

上阕十句,是从大的时空背景处写起的,写的是时节的清冷,铺垫的是主人凄凉孤苦的情绪背景。上片所述之景物形态皆是日常很熟悉的情景,自然朴实却生动凝练。这里,“乍暖还寒”反映的是时节。“三杯两盏淡酒”是主人的形态(饮酒浇愁),而“雁过也”则是借物以寄思远,旧时雁又来,韶华付流年。下阕过片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说到这“满地黄花”,多是认为这是秋景特点,该作品应该是写秋色时分,词意也以悲秋为主调。但是联系到上阕的“乍暖还寒”,则生出许多歧义来,有说是写春的,有说是写秋的,议论纷纷。

一般习惯的讲,“乍暖还寒”当是写春用语,没有听说写秋天时还用“乍暖还寒”这话的。那“满地黄花”呢?却又象是写秋的,黄花,多是以为写菊花的。菊花当秋,也说的过去。那么,这阕词到底是写春寒的,还是写秋凉的呢?历史上大多评论家多是以秋而论之。舍得私人以为,季节应该是写在春时,而作者的心态却是深秋。道理上讲,环境和心态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可以境由心生,也可以心随境变。在这阕《声声慢》中,一个“乍暖还寒”实际上就确定了季节所在。

一般的讲,上片写景,多为实写,以“乍暖还寒”来写时令,很自然。同样也在宋代,刘清夫的《玉楼春》词中也这么写到了它:“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这也分明是写春啊,“柳梢绿小”即是春景无疑的了。想易安一代文学大家,文学功底极其深厚,不至于乱用这个“乍暖还寒”吧。再说这个过片的“满地黄花”,也不一定就非指菊花而言的。迎春花也是黄色的,况且,春时的“菜花”也是黄色的,司空图的《独望》一诗中“绿树连春暗,黄花人麦稀”写的就是油菜花。所以,黄花未必就一定是菊花。

填词而言,上片实写,下片则多为虚写了,下片之景则多取决于作者的心思想象而成。说到秋意,则是作者本人的心态则是秋意深深了。此时的作者已经是历尽劫难的老妇了,年华之秋为一秋,悲凉感怀也一秋,词语诗意,颇可理解。还注意到上片的煞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这不正是去年飞走的大雁又飞回来了吗?私以为,这里应该说的是大雁北归之象,扣合的是“乍暖还寒”之时。这些评论,不合以往惯例解释,纯属舍得个人见解,以供听者参考。

在下阕中,还要注意这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以“黑”入韵,属于押险韵了。艺高人胆大,于此也是一例,呵呵。关于这阕《声声慢》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相关评论也很多,舍得在此就不多做分析了。我们都知道易安是婉约派的词风,其实,由于身世心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词的风格的变化。早期的李清照词作,那是属于“婉丽”的词风,而后起的李易安,则是属于“凄婉”的风味了。如前面说的这个《声声慢》,无疑反映出其“凄婉”之典型特点。说到“凄婉”,我们自然也会想到李后主、小山、朱淑真、秦少游等人,同属此类。

易安还有一首反映这类风格的词作是《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其词风也是”凄婉“如斯。这种凄婉的特色,实际上也开辟了南宋现实主义词作的一个先章。南宋朝廷偏安杭州,丧权辱国,时被侵扰。大可影响文人忧国之心,小可波及恩怨离恨。易安的其他一些词作,也大多反映此种心态思绪,表现在词中则是---“又凄婉,又劲直”。婉约词中,凄婉乃一主流词风。清时的沈谦评论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对这类词的推崇,也极重视我们今天所讲的李清照。顺便提一下,刚提到的这个《武陵春》,其结句“载不动许多愁”,也疑是易安借用秦观的一首词中之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关于两位宋代的女词人朱淑真和李清照,就先介绍到这里吧。以后在做词论讲座时,还会陆续介绍其他词人的大作,共同学习探讨。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舍得在此深表谢意,再见!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