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名山大川 男  63岁
  • 注册日期:2013-07-20
  • 最近登录:2024-04-08
  • 粉丝人数:2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论中华诗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名山大川 发布于2022-01-07 16:46   点击:4995   评论:14  
此文已在《中华诗词》2022第1期发表。

摘要:乡村振兴,首先应当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中华诗词中“忠厚传家”、“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等乡村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文化动力。中华诗词中丰富优美的乡村意境意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的借鉴。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中华诗词的兴观群怨功能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中华诗词 乡村振兴 诗书继世 兴观群怨

论中华诗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孟大川*

 

 

乡村振兴,首先应当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源远流长、繁花似锦的中华诗词,伴随着数千年农耕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丰富的乡村诗词意象与文化内涵。尽管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与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当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对于今天的乡村振兴,中华诗词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诗词丰富的乡村耕读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文化动力

 

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与诗词意象,特别是乡村社会长期传承的“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等文化基因,在中华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思想表达与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支撑中国农村、农业、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动力。

“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这些精警的楹联(格言),相信在中国许多农村的门楣或堂屋中都能见到,可谓深入人心,流传久远。耕读传家既注重谋生,又注重做人。 “耕”是物质基础,“读”是精神动力。“耕”是“读”的物质保障,“读”是“耕”的精神支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这既是农村家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农耕劳作的不离不弃,对读书学习的孜孜以求。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苏轼强调 “忠厚”道德可以使家族经久不衰,正可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王安石强调读书可脱贫,穷人读书可以致富;富人读书可以高贵。忠厚传家”思想应当是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内核与精髓,是在农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正是这样的文化内蕴,成就了历朝历代的中国农村青年的勤苦耕作与发奋学习,留下了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偷光的千古佳话。纵观过去乡村先富起来的乡村绅士,大多既耕且读,是“足下踏阡陌,荷锄读经纬”的文化农民。正是这样的文化内蕴,一代代中国农村青年发奋学习,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3”“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他们既忠诚又勤奋,在中国革命或改革开放中,成为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精英人才。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应当具有更新的时代内涵与更宽的外延。耕读传家之“耕”不仅仅再是粮食种植之耕,而应当是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的统一。耕读传家之“读”,不仅要读圣贤之书,还需要广读农业科技之书,掌握智慧农业新知识;其“忠厚”之德,不仅要知礼义廉耻,且应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之德。才能与时俱进地在脱贫达小康后继续扶贫扶其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中华诗词中如此丰富深刻的乡村文化内涵,应当是今天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中华诗词丰富的乡村意境意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借鉴

 

纵观描写乡村生活的古今诗词,其意境意象可谓多姿多彩,令人遐思。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天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借鉴。

(一)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

农业至今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至今无法完全摆脱日晒雨淋、肩挑背扛的劳作方式。因此,农村生活的艰辛依然存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畏艰辛的劳动情景至今举目可见。“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白发老农乞望天晴而与命运抗争的形象令人唏嘘。“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村农忙时节紧张繁忙的情景历历在目。在今天的乡村振兴中,依然需要这种不畏艰辛的劳动态度,需要新一代农民继承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互助协作的集体主义

   农业生产自古多以户为单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劳动不需要互助协作。古诗词中农业劳作的互助协作意象极美,更需借鉴。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的美丽意境,让我们看到了妇女、童稚、丁壮互助协作的劳动场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把村庄儿女及童孙的昼耘夜绩的井然有序和统筹协调,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农村集约化劳动管理的雏形与尝试。

(三)尊重科学的求实态度

农业生产也是科学性极强的产业,这个“科学性”至少表现在:岁时节气之学,天象气候之识,农业耕作之术等。中华诗词中也富含尊重农业科学的求实态度。在岁时节令上,如白居易《赠友五首》中: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他告知人们必须尊重各月份的不同节令,如不顺应节气,就会使生灵受到损伤。即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二十四节令对于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依然有着重要指导的意义。在天象气候上,杨万里的《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白居易在《杜陵叟》说: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无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讲的都是天旱无雨和寒霜早降,会给农作物带来巨大变化的危害。在农业技术上,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描写农民打场时一要趁霜后晴天,二要场地须平整,三要会用连枷工具等一系列农业技术。古人重视农业科技与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态度,乡村振兴依然值得学习。

(四)耕为本务的家国情怀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粮食生产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耕为本务”应当是乡村振兴中必须具备的家国情怀。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部分地区日趋凋敝,农业良田撂荒现象严重,农民离土离乡现象普遍。这是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中华诗词中古人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绅士风度值得学习借鉴。“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田丁兮学丁,耦歌兮侪习” “凉气满郊墟,书声出茅屋。古来贤达人,起身自耕牧”。“耕为本务”是立足农业,不忘根本。“读可荣身是提高素质,提升格局。这些思想至今充满活力,值得推崇!

(五)返璞归真的景色民风

  工业化是与城市化相伴而行的,当今大多数人们住在城里。市场的喧嚣,人际的隔膜,竞争的险恶,空气的污浊,使人们多有返璞归真的欲念。而农村农民的质朴真诚,热情豁达。乡村的小桥流水、古树田园,芳草萋萋、清风习习。正是城里人回归自然的绝佳境界。难怪陶渊明要产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之心。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好一幅农家的古道热肠与淳厚民风画面,也是我们今天兴办观光农业特别是开办“农家乐”值得学习借鉴的。

(六)诱生乡愁的乡村意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纵观中华诗词,这类描写乡村美丽景色与田园风光的诗词可谓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令人顿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华诗词中大量的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的诗词意象,告诫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应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应当把游子乡愁化作回归反哺乡村振兴的巨大能源。

(七)忠实爱情的高尚情感

   大量农民工离乡务工,家庭婚姻关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妥善处理,必然影响乡村的振兴。中华诗词中大量的爱情诗词,应当成为当代农村青年学习吸收的文化营养与道德保障。让身居两地的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离”。让他们树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家庭观。只有树立“相互忠实”的法治观与道德观,才能安心务工务农,共建幸福家庭,共谋乡村发展。

 

三、发挥中华诗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的基本路径

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中华诗词不能缺位,其兴观群怨的功能可以大有作为。

第一、发挥好中华诗词“可以兴”的激发情志作用

   诗是诗人情动于衷的产物,情是诗词主题萌生的动力。“兴”者,情志所在也。这里所言的情志,应当是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努力增强农业造血功能,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之情志。因此,振兴乡村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情志。一是激发乡愁萌生之情志,应当通过乡愁文化载体如古宅、古街、古庙、古寨、古树、古桥、古驿道等等的保护与修葺,广泛开展古典乡愁名句的诗词教育与宣传,广泛开展乡愁诗词的创作。让游子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能反哺家乡的建设与振兴。二是激发耕读继世之情志,应当在诗词教育与创作中,注重耕读继世的文化传承。无论工业化、城市化如何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丢,耕读继世的传统文化不可丢。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更应当坚守土地的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住吃饭的良田熟地。三是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志,让每一位农村上大学的孩子或打工的青壮年无论身在何处,“仍怜故乡水”,期盼“明月何时照我还”。四是激发乡风文明之情志。应当通过诗词教育与创作,重视发掘与创作乡村民歌民谣,把乡规民约、乡风文明通过民歌民谣的方式广泛传播,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第二、发挥好中华诗词“可以观”的关注社会作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观察体察民情,关心关注民生是中华诗词的固有品质,关心民间疾苦更是诗人的应有品质。诗人应向郑板桥那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应向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样体察百姓疾苦,饱含诗人的同情与善良之情。因此,诗人应从书斋走出来,到乡村去。从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中走出来,到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创作宣传农村脱贫的伟大成就,创作宣传乡村振兴的全新战略,创作宣传新时代新农村的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歌颂农民辛勤的劳动,歌颂美丽的绿水青山,歌颂乡风文明的好人好事。

第三、发挥好中华诗词 “可以群”的凝聚人心作用

群者,广交朋友、团结友爱、凝聚人心也。应当发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交友观,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海内外朋友的支持,吸引海内外资本回流家乡。应当增强“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的文化凝聚意识,在乡村中建设良好的文化设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团结村庄全体农民共同致富。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的七里社区,2003年即成立柳风农民诗社,诗社成员张世琼说:“年节里,在外打工的回到家乡,总要尽可能地聚在一起。我们谈写诗,也谈生活。总是亲密得很。”2008年,原文化部将这个小镇命名为诗歌之乡2014年,川西柳街薅秧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诗词氛围的七里诗乡湿地公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远近游客。

第四、发挥好中华诗词“可以怨”的扶正祛邪作用

钱钟书认为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笔者认为“怨”者,不是“穷愁”,不是发牢骚,不是骂人,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诗人应当具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的嫉恶如仇的品质,敢于对假恶丑现象给予有力的批评。应当具有白居易“量力私自省,所得已非少”,注重“一日三省” 的自省品质。把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注入到乡村振兴中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旗帜鲜明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从而在乡村振兴中营造风清气正、乡风文明的良好环境。

 

                                             

 

 

作者:孟大川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  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法学教授。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诗词学。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3) 查看   收藏(1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