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笑看客 男  
  • 注册日期:2020-03-24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27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红楼梦》诗学的四个为什么

笑看客 发布于2021-10-03 07:32   点击:1043   评论: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一段,写林黛玉教香菱(甄英莲)学写诗(现在高中语文收为课文),集中表达此书的诗学主张,又可以当成学写古体诗词的入门教程,值得爱好者研读、推敲。

一、为什么要从王维起步?

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亦会偷。写诗一定要从读诗起步。《红楼梦》写到香菱拜师学艺,对林黛玉说:“我只爱陆放翁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林黛玉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接着黛玉向香菱推荐古诗读法:

步骤一是基础阅读,分为3个小步,(1)读王维的五言律诗100首,须“细心揣摩透熟”;(2)读杜甫七言律诗120首;(3)读李白七言绝句100至200首。

步骤二是扩展阅读,通读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的作品。

我们知道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分别被尊为“诗佛”、“诗圣”、“诗仙”,属于唐诗第一梦幻组合。三人的主要写作活动,都在唐朝开元、天宝时期,史称盛唐(650~755年),他们的作品被奉为诗学的最高端榜样。

最高端的写法,自然最难学,为何要从最高端开头,而不是挑选相对低端的做入门,然后再循序渐进?原来中国古代处世智慧,信奉从高端学习、不怕向难处探求的传统。

唐太宗《帝范•崇文》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些名言的意思大约是:凡事从头部学起,学会中等知识的机会很大;而从中等的学起,就只能学到尾部的学问。可见,非最上等的知识都不值得学习。写诗不从梦幻组合学起,很难学成。

二、为什么要先学写景?

林黛玉要香菱练写习作,出题《吟月》,属于写景(情境)。香菱前后练了三首,最后一首大获成功,受到《红楼梦》故事里面一众高手的认可,应了林黛玉所预言“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

吟 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是香菱刻苦学习王维的结果,王维特别擅长描绘自然景物,“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家的领军大师,山水田园主题作品占去他传世诗歌的一大半(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二章),当中杰作《山居秋暝》,在华语世界家喻户晓:

山 居 秋 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练习写景诗,可供选择的场域、素材相当丰富,其立意、情趣更可以多样化。先学写景,特别有利于训练作者的观察、捕捉能力。然后触景生情、移情入景,容易进一步学习抒情、怀古、讽喻之类的写法。

三、为什么要先学律诗?

香菱《吟月》的体裁是七言律诗。黛玉推荐香菱最先阅读的是王维的100首五律,再读杜甫七律120首。

本文上面两题“为什么”,主要是对写作中萌发诗意、剪裁内容而言,提倡“取法于上”的理念。但从纯粹形式、技巧角度,则有所不同,初学起步时不适宜追求高难技巧。

王国维诗论名著《人间词话》第五十九章写道:“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体文耳。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意思是:格律诗中绝句的艺术价值是最上等的,律诗次之,排律最次;推广到词(体裁),道理也是一样。总之以字数(行数)较少的为尊贵,字数中等的次之,字数最多的就是最下等。

不过,学过写诗的人都知道,字数最少的体裁容易学会、也容易写得平淡无奇,易学难精。绝句字数(20/28字)扩展成律诗的字数(40/56字)后,写出佳句的机会整整多了一倍。近体诗发展成熟后,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中国诗词任何一种体裁、词牌,句法都以运用对仗数量多、质量好为尊,那么起步学律诗最适宜不过了。其实律诗的字数也是相当精简的,经营好律诗后再学绝句,把握理当更大。

还有,王维传世律诗有125首(仄韵不计在内),占他全部诗作的1/3强,想必也是《红楼梦》主张先学律诗的原因之一。

四、为什么“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红楼梦》有一段著名的诗学对话: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第四十八回)

——这段对话,阐发清朝乾隆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诗论家袁枚的“性灵说”诗学主张。概括地,可以这么理解:性灵说的精髓是,写诗以抒发个人真情实感为上,即内容境界为上,平仄格律、一切形式上的东西绝对不应作头等考虑;形式不可压倒内容,反而内容超越形式才是天经地义的。

“性灵说”(作家群体称“性灵派”)比以前的诗学理论更加合理合情,显然更符合中国诗词艺术的发展规律,最终战胜朝廷钦定的“格调派”诗论,在乾隆前期诗坛所向披靡。小说中林黛玉说的“不以词害意”,原文出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红楼梦》著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在大约1715至1764年,袁枚生活在1716至1797年,性灵说诗论在1745年(乾隆十年)已有表述。《红楼梦》在写作中追随当时最受追捧、相对最合乎情理的新出诗论,充分体现作者思想的先进性。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5) 查看   收藏(1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