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0-03-06
  • 最近登录:2023-10-02
  • 粉丝人数:4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浅议词谱的正格

王林香 发布于2021-09-19 00:05   点击:1775   评论:6  
       浅议词谱的正格
             王林香

        词谱的正格,也称之为正体、定格,即常用的填词格式。正格多数为一种,甚至就是只有一首词,只好将其作为正格。有的词牌因为常用的填词格式多,就会有几个正格。如水调歌头,钦谱就以毛滂的“九金增宋重",周紫芝的^岁晚念行役",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为正体。词谱的正格多,变格也多。钦谱收录826个词牌,2306体,洋洋大观,还没收全,可见古人在填词方面富有创新创造精神,也见今人的守成与泥古不化。
          正格词谱的平仄韵律是一定的,其可平可仄处是与其它正格或变格的词谱相校而来的。如果不懂填词的规律,只按每一首词的平仄韵律填写就很难。如果有可平可仄的助力,即使不懂填词的规律,填词时也觉得相对轻松。
         不按正格词谱的平仄韵律填词,又不符合变格的形式,就是出律,是填词的大忌。首先会被判定为不合格律,即使其意境很好,也不行。初学者犹其如此。但是,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1)正格的词谱平仄韵律是否概括了古人的所有填词,如果没有,对个别平仄出律的行为怎么判断对错?(2)如果古人填词都是对的,正格词谱经校对后,其可平可仄处,有中中中,中中中中,甚至中中中中中中,是否有问题,可以连平连仄么?(3)填词时平仄韵律的规律是什么?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1,《忆江南》。钦谱以白居易的《忆江南 • 江南好》为正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

        词谱专门提示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此处的问题是,中间七言两句对偶,其格律的平仄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庂平平,出句的两个中没有问题,对句的第三字应该是可平可仄,为中。但正格只确定为平,与七言对偶的标准格式有矛盾,更加严格。
          白居易的忆江南有三首,词谱用其一。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其二的“郡亭枕上看潮头”,第三字“枕”字仄声,与其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第三字“江”字平声对比,此处可平可仄是对的,而不能只为平。
         词谱末句“能不忆江南”,定格为平仄仄平平。但白居易的其三末句“早晚复相逢”,“早”字仄声,有矛盾。从五言格律而言,此处格式为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而不是只为平。
        刘禹锡写的两首《忆江南 • 春去也》,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末句首字,其一“独”字仄声,其二“惟”字平声。

       2,《清平乐》。钦谱以李白的《清平乐•禁闱清夜》为正格,
禁闱清夜。月探金窗罅。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灺。
中中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中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仄平平。

      下片首句,“女伴莫话孤眠"仄仄仄仄平平,这
可能是有问题的,前面四字四连仄,不符合格律的要求。但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此句“盛气光引炉烟”是仄仄平仄平平,也是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但此首词下片押的是仄声韵,没有换韵。由此看来,李白肯定有他的道理。
       后人很少这样填,李煜的《别来春半》、李清照的《年年雪里》、辛弃疾的《村居》、晏殊《红笺小字》、黄庭坚的《春归何处》、晏几道的《留人不住》、冯延已的《雨晴烟晚》、纳兰性德的《凄凄切切》,以及毛泽东的《蒋桂战争》、《会昌》、《六盘山》等,用的都是平平仄仄平平的格式。当然也有用仄仄仄仄平平格式的,如:元好问的《离愁宛转》、韦庄的《野花芳草》等。粗略比较起来,用平平仄仄平平格式的多,用仄仄仄仄平平格式的少。为什么少用者反正成正格?大概是因为一是因为李白早;二是名气大;三是据说李白应制《清平乐》四首,此其一也。应制的词,应该就是标准的。
        变格中有赵长卿的《鸿来雁去》,下片首句“寒窗露冷风清”为平平仄仄平平格式。龙谱以李煜的《别来春半》为定格,下片首句“雁来音信无凭”为平平仄仄平平格式。还有的以冯延已的《雨晴烟晚》为正格,下片首句“黄昏独倚朱阑”也是平平仄仄平平格式。此种格式符合律诗的平仄韵律,后人多用之。
        但温庭筠的《清平乐•洛阳愁绝》下片首句“上马争劝离觞”为仄仄平仄平平,《清平乐•上阳春晚》下片首句“凤帐鸳被徒熏”为仄仄平仄平平,是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与钦谱李白的格式同。可见唐人清平乐的用调与后人之不同。
        (3)鹧鸪天。钦谱以晏几道的《彩袖殷勤捧玉钟》为正格,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影风 
中中中中中中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中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首句正格为中中中中中中平,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七连平行不行?六连仄行不行?肯定不行。这不符合诗词的平仄韵律规律,但搜韵检测工具就是这样检测。所以说,用网上的检测工具有时是不准确的,必须不怕麻烦,进行人工检测。吾爱网的检测工具则作了修正,加了个注:《钦定词谱》首句作:中中中中中中平,检测标准过宽,今照《唐宋词格律》改定。
       首句正格改为中仄平平中仄平。这是有道理的,但又不完全,七言平收的格式有两种,一种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龙谱用了。另一种,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中平中仄仄平平,则未有提及,应该也是有问题的。此种格式较少,但还是有的,如无名氏“不贪名利乐优游”、无名氏“轩辕起置号齐云”等,说明钦谱所定首句中中中中中中平为正格,不是空穴来风。
      〈4)卜算子。钦谱以苏轼的《缺月挂疏桐》为正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仄。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仄仄平平仄。

       其上片最后一句“缥缈孤鸿影”为仄仄平平仄,定格为中仄平平仄,这没有问题。但下片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  也为仄仄平平仄,定格却为仄仄平平仄,而与上片此句的定格不同。为什么?难道是由于校对此句第一字的卜算子都是仄声?按照五言格律的规律来说,仄仄平平仄的格式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即应为中仄平平仄。
        最熟悉的卜算子应该是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了,陆游的《咏梅》此句为“只有香人如故”,“只”字仄声。毛泽东的《咏梅》此句为“她在丛中笑”,“她”字平声,出律。但此处用平声字卜算子也不少,如,王观《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千万和春住”的“千”字,赵长卿《十载仰高明》的“能寄音书否”的“能”字,蔡伸《春事付莺花》的“云里千条路”的“云”字,曹组《兰》的“香在无心处”的“香”字,秦湛《春情》的“情更浓于酒”的“情”字等。由此,可以说明钦谱卜算子未句定格第一字是有问题的。
          5,临江仙。钦谱选“临江仙”十一体,可见其变体甚多,而且并无正体、异体之分。
        由于明朝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气大,气场好,学填此词者甚多,但以谁为准呢?六十字的两体中,将杨慎的词对照检测,以贺铸《临江仙·巧剪合欢罗胜子》最为吻合。注释中说,此词上下片第四句校张词各添一字,宋元词俱照此填。但为什么不将其列为正格呢?
          而且“浪花淘尽英雄”的“浪”字,“青山依旧在”的“青”字出律。贺铸词上片二句“钗头春意翩翩”为平平平仄平平,钦谱定格为平平中仄平平,第三字可平可仄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一字只确为平值得商榷,此为七言律诗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格式的前六字,按七言律诗的规律要求,第一字可平可仄,杨慎没有错。
         贺铸词上片四句“愿郎宜此酒”为仄平平仄仄,定格为仄平中仄仄。按照五言律诗的规律来说,此为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用仄声字“愿”没问题。“青山依旧在”正是平平平仄仄格式,“青”字出律就难以让人理解了。
        龙谱《临江仙》的格三,以苏轼的《夜饮东坡醉复醒》为定格,以此检测,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没问题。杨慎既不可能依龙谱,也不能依钦谱,那时可能还没有词谱,依前人词调,苏轼、贺铸的都可以,杨慎是对的,是因为符合诗词的平仄韵律规律。
         另外,如《沁园春》二句,钦谱定格为中中中中,显然有问题。而龙谱为仄仄平平,应该更合理一些,但又严了一些,以此检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二句,“千里冰封”的“千”字出律,定为中仄中平可能更好。又如《念奴娇》下片首句,钦谱列了十二体,以苏轼的《凭高远眺》为正体,但下片首句定格为中仄中仄平平,实际上是仄仄仄仄平平的形式,四连仄也不符合律句的形式。张元干的《吴淞初冷》下片首句“苍髯丹颊仙翁"为平平平仄平平,毛泽东的《昆仑》下片首句“而今我谓昆仑”为仄平仄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的形式,则符合律句格式。为什么会出现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呢?当看到姜夔的《闹红一舸》,此处为“日暮。青盖亭亭",为“仄仄。平仄平平"的形式,有了句读之后,则符合律句的形式,就明白《念奴娇》下片首句“仄仄仄仄平平”是怎么来的了。

        为什么宋词的词牌多,变格也多。一种说法是,因为词原来就是音乐的歌词,作为歌词来说,就会有断句、字多字少的差异。但这种以乐谱填词的办法失传了,只剩下原来的文字作品。不同的词作的字数、句式不同,就形成了词的正体和许多变体的原因。这种观点应该是对的。就如现在分段的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曲调一样,但歌词的字数却并不一致。另外,除了传承,就是唐宋文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百花齐放,顺其自然,以至于让后人感到无所适从。

         其实,古代诗词之初,并无词谱,人们按照传诵的词律作词吟唱。晚唐时期温庭筠,为历史上一位词作大家。其在开创词之填作时,就规范了词的长短句格律形式,他所传承至今的词作中,涉及到十八个调名。之后,文人雅士开始大量填写词作,所创词牌也越来越多。及至两宋时期,词成为当时最为显著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将词的发展推到一个全盛的时代。《钦定词谱》由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被誉之为"分刌节度,穷极窃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但其也有错误之处,唐宋金元人词中不少调体亦遭遗漏。参与编撰的人数多,水平参差,观点不同,难免定格宽严不一。有些正格未必全对,且缺乏规律性的指导。当然,在未有更完备的词谱之前,《词谱》应该是最善本。

         写格律诗有规律,写词也应有规律。王力先生在《词韵和平仄》给出了答案。王力说:
        律句是词的基础,不但五字句和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九字句也都是由律句变来的。
       二字句,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 ;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
       三字句,等于律句的三字尾。1平平仄。2平仄仄;3仄仄平;4仄平平。
        四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1平平仄仄,2仄仄平平。
       五字句,等于五言律句。1仄仄平平仄;2平平平仄仄;3仄仄仄平平;4平平仄仄平。注意:有一种五字句实际上是一字逗加四字句,即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1仄仄平平仄仄;2平平仄仄平平(注意:第五字一般不用仄声)。
        七字句,等于七言律句。1 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第五字一般只用平声);2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注意:有一种七字句实际上是三字逗加四字句。1仄仄仄——平平仄仄,如“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岂在——朝朝暮暮”;2平仄仄——仄仄平平,如“多少事——欲说还休”、“应念我——终日凝眸”。
       九字句,等于二字逗加七言律句,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等于四字逗加五言律句的。
       词中还有一些拗句。有的是律句的变格,如“还与韶光共憔悴”(仄仄平平仄平仄)、“有人楼上愁”(仄平平仄平);有的是不拘平仄,如“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添”字没有用仄声)。
       词中也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格式,如《忆秦娥》前后阙末句必须是“仄平平仄”,而不能用“平平仄仄”。这些都是要从词谱中仔细体会的。

        所以学习填词,要多动脑,多思考。既不能完相信词谱的绝对正确,也不离开词谱随意创作。而是要多方比较,互相参照。按其本身内在的规津来填写。由绝大多数符合的规律作保障,填词就容易的多,记得词牌的字数,韵脚,处理好中中中的问题,按平仄韵律规律迁词造句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4)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