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4-03
  • 最近登录:2024-01-19
  • 粉丝人数:1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王力、启功两家“孤平说”的比较与评价

芙蓉书阁|邓旺林 发布于2021-07-08 15:52   点击:1599   评论:6  
对王力、启功两家“孤平说”作简要的介绍、比较与评价

王力、启功两家“孤平说”的比较与评价

邓旺林

在古典格律诗(此处特指唐人所谓“近体诗”、“今体诗”)的写作中有忌“孤平”的说法。王力说:“孤平是诗家的大忌”1启功先生也说:“律诗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2

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都有关于“孤平”的理论(可以分别称之为王力的“孤平说”和启功的“孤平说”)。王力的“孤平说”和启功的“孤平说”,在当代学者关于“孤平”的理论中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王步高教授在为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这门视频公开课3中说过:“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的代表。”4(按:王步高教授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关于“孤平”的理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孤平说”(下分别简称为“王力说”和“启功说”)。“王力说”主要见于其《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一书(下面“王力说”部分所提到的章次都出自该书);“启功说”则主要见于其《诗文声律论稿》(下面“启功说”部分所提到的章次都出自该书)。

为了便于阐述,我们有必要先把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对四类律句的称谓说明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王力称为“a式句”,启功称为“A式句”,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力、启功均称之为“B式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王力称为“b式句”,启功称为“C式句”,5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王力称为“A式句”,启功称为“D式句”。6

(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一章第六节《平仄的格式》和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四章《律诗的句式和篇式》)

一、“王力说”和“启功说”简介

(一)“王力说”

王力先生所谓“孤平”,指的是在B式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由平拗仄,变为“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他的解释是:“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详见第一章(近体诗)第七节《关于“一三五不论”》

王力先生指出,“犯孤平”可在本句进行“拗救”,就是将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改仄为平,使“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分别变为““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叫“孤平拗救”。经“孤平拗救”后的句子就不算“犯孤平”了。(详见第一章(近体诗)第八节《拗救》)

王士祯7在《律诗定体》一文8中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凡七言第一字俱不论。第三字与五言第一字同例。凡双句第三字应仄声者可换平声,应平声者不可换仄声。在其引用的七律例诗中,他在“待旦金门漏未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金”字后注明“此字必平,凡平不可使单。此字关系。”又在“怀古仍登海岳楼”、“玉带山门访旧游”、“剑佩森严彩仗飞”和的“万国风云护紫微”这几句中的“仍”字、“山”字、“森”字和“风”字之后,都注明“此字关系”或“关系”。

赵执信9《声调谱》一书的第一卷(有人称之为《声调前谱》)中说:“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

看来“王力说”乃是传承自王士祯和赵执信他们的诗学理论。

(二)“启功说”

启功先生在第十章《永明声律说与律诗的关系》里说:

律诗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启功先生在这里对“孤平”做了解释(“‘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同时还在第六章《律句中各节的宽严》中列举了“孤平”的不同位置。

按照“启功说”,作为平声字,五言的第二字、第三字和第四字以及七言的第三字、第四字、第五字、第六字,都不能“被两仄所夹”,成为“二仄夹平”, 否则,无论是在平收句还是仄收句中,都是犯“孤平”。

七言句第二字虽“被两仄所夹”,但不算犯“孤平”,或者说可视为合律的“孤平”。这就是启功先生所说的“例外”。

“启功说”中无“孤平拗救”的内容。启功先生在第八章《拗句与拗体》中从唐诗里举了多个“一联中拗字尽管不对称,但第叁(五)字则常是对拗的”的例子。其中对句(下句)按“王力说”是“孤平拗救”的有如下三例:

1、孟浩然五律《与诸子登岘山》的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启功先生指出上句(出句)是第三、第四字(有、代)拗,而下句(对句)是第一、第三字(往、成)拗。

2、方干七律《题龙泉寺绝顶》首联“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启功先生指出上句第五、第六字(海、底)拗,而下句是第三、第五字(远、方)拗。也没有指出对句中的“孤平拗救”。

3、王维七律 《辋川别业》第三联“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启功先生只是指出上句第四、第六字(丘、论)拗,而下句是第三、第五字(丈、乡)拗。

但启功先生都没有提到其中的“孤平拗救”。(详见第八章《拗句与拗体》)。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不但没有“孤平拗救”这个词语,甚至连“拗救”一词都找不到。启功先生说:

拗句在联中,有只拗一句的(或上句或下句),有两句全拗的。两句全拗时,配搭的情况,较常见的是上句拗第几字,下句也在那个部位拗一字,从前人称之为一“拗”一“救”,其实下句自己也拗了,怎能还救上句呢?我想不如称之为“陪”,或者还合适些。这是因为下句也拗时,就不致显得上句拗得那么孤单兀突了。10

这很可能就是启功先生不使用“拗救”一词的原因。

据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姚永安先生说:启功的“孤平说”是“依据清人董文焕的‘夹平’理论,顾名思义而提出来的。”但“董文焕没有说明‘夹平’与‘孤平’的关系”,而启功先生则“明确提出了‘两仄夹一平’即是‘孤平’”11

二、“王力说”和“启功说”比较

通过以上对“王力说”和“启功说”的简介可以看到其间的异同。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认为在B式句中,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都要保持平声不变,否则便是“犯孤平”。

而最大的不同之处则是涉及面的大小不同。在“王力说”中有可能犯“孤平”的只有“B式”诗句,涉及面很小;而“启功说”的涉及面甚广。

“启功说”中,孤平”不但不限于平收句,ABCD四类句型中都有可能出现;而且在每句诗中,除句首字、句尾字和七言句第二字这几个字以外,其他各位置上的字都有犯“孤平”之虞。按“启功说”,在五言句中,有7种句式是“犯孤平”的(详见附录一),七言句中的“孤平”句则有26种之多(详见附录二)。其中就有“王力说”中的孤平句。换句话说,“王力说”中的孤平句,只是“启功说”中众多孤平句中的一种。

王步高教授指出:“用‘两仄夹一平’这种观点经常会有许多搞错,把许多根本不是孤平的句子都当作孤平来对待。12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把“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也列为“孤平”句。

在王力先生的诗学理论中,这两个句式具有“准律句的地位,王力先生称之为“特拗句”。他说:

这种形式常见到那样的程度,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例如元稹《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实在不很应该认为变例。(叫做“特殊形式也是不得已的)。它竟可认为b式的另一式,“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是任人择用的。13

王士祯在其《律诗定体》中以其七律《登金山二首》(其一)作为七言平起不入韵式律诗的范例,其第七句我醉吟诗最高顶用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型。

在赵执信《声调谱》所引用的律诗中也有不少王力先生所说的“特拗句”。用“平平仄平仄”的有:“行人碧溪渡”、“秋山念君别”(见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芳心向春尽”(见李商隐《落花》),“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明朝有封事(杜甫《春宿左省月夜》)、“遥知远林际(王维《登裴秀才小台作》)。在杜甫的几首七律中,用“(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有:“东阁官梅动诗兴(《和裴廸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苦忆荆州醉司马(《所思》)、“云白山青万余里(《小寒食舟中作》)。

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胡韧奋两位博士曾共同利用计算机技术,对15290首律诗(不含排律)使用拗句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据他们研究发现,这15290首律诗共有13683句不合律的拗句,占总句数的11.19%。五言诗9297首,有拗句10024句,其中“平平仄平仄”句2542句,占五律诗总数的27.46%,占五言拗句总数的25.36%;七律5993首,有拗句3659句,其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句927句,占七律诗总数的15.47%,占七言拗句总数的25.33%。(详见诸雨辰、胡韧奋《清人拗救说再审视》)14

由此可见,此种句式,诚如台湾“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研究委员林正三先生所言:“前人诗中屡屡见之。故与其谓之拗,毋宁称做另一种‘定式’更为恰当。”[15]

而这两个句式在“启功说”中却都是“孤平句”,因其倒数第二字是单一平声“被两仄所夹”。如果按照启功先生在第六章《律句中各节的宽严》里所说,越接近句脚对平仄的要求就越严,那么这两个句式还是严重犯孤平的“非律句”。

按照王力说,把孤平”限于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之,就不会滥而无度;而将在这种句式中出现的孤平”通过一拗三救”(五言句)或三拗五救”(七言句)的方法进行拗救”,也易于人们掌握。也就是说,按照王力说”去做,孤平既不难避免,也容易施救。而按照“启功说”,则会如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所批评的:搞得到处都是孤平。16既然“律诗中忌‘孤平’”,那么,如果“孤平”到处都是,就会让人们在写作近体诗时受到的束缚太多,难免会让人动辄得咎。这不利于诗歌创作的繁荣。这正是“启功说”主要的“硬伤”。

另外,在“启功说”中,“孤平”还有合律与不合律之别。启功先生说:七言第二字是“孤仄、孤平完全可以的”17。在第九章《五言、七言句式总例》中也将“仄平仄仄平平仄”记为“A4”,把“仄平仄仄仄平平”记为“D3”,都是作为七言律句的句式。这就说明,在启功先生眼里,“孤平”是有合律与违律之分的。这就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例如,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就曾提出这样的质疑: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三字两仄夹一平,按(启功先生的)理论老杜便是孤平了,实际这是很常见的律句,一点也不算孤平。18

当然,这是王步高教授对“启功说”没有全面了解而产生的误会。但如果没有认真通读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的话,确实很多人会想不到这“孤平”会有合律与不合律之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姚永安先生就也就没有想到“启功说”中会有合律的“孤平”句。(可参看附记二)这说明启功先生给“孤平”所下的定义还是有缺陷的。

顺便说一下,启功先生在“孤平”之外还提出“孤仄”这一戒忌。这一戒忌的提出给“孤平拗救”带来左右为难的问题。

启功先生所谓“孤仄”指一个仄声字被“两平所夹”。以五言句来说,“仄平平仄平”,是“王力说”中的“孤平拗救”句式,赵执信在《声调谱》中称之为“拗而仍律者”。而在“启功说”中它却存在“孤仄被两平所夹”的问题。这就带来了这样一个困境:当出现“仄平仄仄平”这种情形时,若不救就是“犯孤平”;若拗救为“仄平平仄平”则“犯孤仄”,那么到底救还是不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还是王力教授的“孤平说”比较实用、可取。王步高教授告诫学生说:“‘两仄夹一平’的观点不要轻易采纳,要慎重。你宁可采纳王力的那种观点。”[19]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力说”备受质疑、批评的,目前看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说“我们曾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了两个例子: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20]《全唐诗》里近体诗犯孤平的诗句,现在不少人用心去找还是找到了几十、上百例。几十句、上百句,甚至更多一些,相对于上万首唐人近体诗来说,实可说是寥寥无几。根本动摇不了“王力说”。

二就是王力先生对“孤平”所作的解释。他用“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来解释所谓“犯孤平”。于是有人质疑道:“仄仄仄平平”不也是除韵脚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吗?那为什么它就不算“犯孤平”呢?应该说这样的质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只不过是说明王力先生对“孤平”的解释不够严密而已,亦不足以动摇其关于“孤平”的理论体系。如果王力先生能借用一下“夹平”的说法,说是“因为原来的两相依变成了单一个被两夹在中间,没有平声字可依靠了”,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注】

1.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一章(近体诗)第七节《关于“一三五不论》。

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1月新2版,19825月第7次印刷。

2.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十章《永明声律说与律诗的关系》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出版。197711月第一版为手迹本,20004月新1版为“印刷体”本,也是修订本。本文所引启功先生的话均见新1版的“印刷体”本。

3.该视频20134月由东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摄制。

412161819.见王步高视频公开课《诗词格律与写作》第四讲《孤平、拗救》。

5.“平平平仄仄”,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第四章《律诗的句式和篇式》中记为“仄平平仄仄”;在第九章《九、五言、七言句式总例》中称之为“C1”,“平平平仄仄”则称为“C2”。“仄仄平平平仄仄”在第四章中记作“平仄仄平平仄仄”,在第九章中称之为“C1”,“仄仄平平平仄仄”则为“C2”。

6.“仄仄仄平平”,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第四章《律诗的句式和篇式》中记为“平仄仄平平”;在第九章《九、五言、七言句式总例》中称之为“D1”,“ 仄仄仄平平”则称为“D2”。“平平仄仄仄平平”在第四章中记作“仄平平仄仄平平”,在第九章中称之为“D1”,“ 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D2”。

7.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诗论创神韵说,是神韵诗派代表人物。曾一度主盟诗坛。

8.有人称其为“书”。实际只有1500字左右,称文章合适些。亦早有“《律诗定体》一纸,为家塾传钞”一说。

9.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清代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次年连捷中康熙己未科二甲第六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后升任右春坊右赞善。曾充任《明史》纂修官兼预修《清会典》等。

10.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八章《拗句与拗体》

11.见姚永安《关于“孤平”与“拗救”之探究》。网址: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57635274.html

13.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一章(近体诗)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

14.发表于《中国诗歌研究》2019年第1期。副标题为“以《全唐诗》15290首律诗为样本”。诸雨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胡韧奋:女,博士,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讲师。

15.见林正三《诗学概要》第三章《平仄》。《诗学概要》成书于1998年。

17.详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六章《律句中各节的宽严》。

20.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一章第八节《拗救》。

【附录一】

A式句(仄仄平平仄)中2组,B式句(平平仄仄平)中2组,C式句(平平平仄仄)中2组,D式句(仄仄仄平平)中1组,合计7组。其中4组均每组2句,共11句。因每组2句中的句式均只有首字的平仄不同,可以看作是同一句,因此实际上只有7句。仄收句4种,平收句3种。

1、仄仄平仄仄(A1)、平仄平仄仄(A2)——第四字由平改仄

2、仄仄仄平仄(A3)、平仄仄平仄(A4)——第三字由平改仄

3、仄平仄仄平(B3

4、仄平仄平平(B5

5、仄平仄仄仄(C3

6、仄平仄平仄(C5)、平平仄平仄(C6)——“C6” 属特拗句

7、平仄平仄平(D5)、仄仄平仄平(D6

【按:各句式后面小括号中的内容是启功先生给该句式的名称。“非”表示“非律”。下同。详见《诗文声律论稿》第九章《五言、七言句式总例》】

【附录二】

A式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7组,B式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6组,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9组,D式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4组,合计26组。除有1组仅1句外,其余25组均每组2句,共51句。因每组2句中的句式均只有首字的平仄不同,可以看作是同一句,因此实际上只有26句。

1、平平仄仄平仄仄(A1)、仄平仄仄平仄仄(A4

2、仄平平仄平仄仄(A2)、平平平仄平仄仄(A3

3、平平仄仄仄平仄(A5)、仄平仄仄仄平仄(A8

4、仄平平仄仄平仄(A6)、平平平仄仄平仄(A7

5、平平仄平仄平仄(A21)、仄平仄平仄平仄(A24

6、仄平平平仄平仄(A22)、平平平平仄平仄(A23

7、平平仄平仄仄仄(A25)、仄平仄平仄仄仄(A28

8、仄仄仄平仄仄平(B7)、平仄仄平仄仄平(B8

9、仄仄平仄仄平平(B11)、平仄平仄仄平平(B12

10、仄仄平仄平仄平(B13)、平仄平仄平仄平(B14

11、仄仄仄平仄平平(B15)、平仄仄平仄平平(B16

12、仄仄平仄平平平(B21)、平仄平仄平平平(B22

13、仄仄仄仄平仄平(B27)、平仄仄仄平仄平(B28

14、平仄仄平仄仄仄(C5)、仄仄仄平仄仄仄(C8

15、平仄仄仄平仄仄(C9)、仄仄仄仄平仄仄(C12

16、仄仄平仄平仄仄(C10)、平仄平仄平仄仄(C11

17、平仄仄平仄平仄(C13)、仄仄仄平仄平仄(C16

18、仄仄平平仄平仄(C14)、平仄平平仄平仄(C15

19、仄仄平仄平平仄(C18)、平仄平仄平平仄(C19

20、仄仄平仄仄仄仄(C22)、平仄平仄仄仄仄(C23

21、仄仄平仄仄平仄(C26)、平仄平仄仄平仄(C27

22、仄仄仄仄仄平仄(C28

23、平平仄平仄平平(D10)、仄平仄平仄平平(D11

24、仄平平仄平仄平(D13)、平平平仄平仄平(D16

25、平平仄仄平仄平(D14)、仄平仄仄平仄平(D15

26、平平仄平仄仄平(D18)、仄平仄平仄仄平(D19

2021.07.08

【附记一】

网上有人全盘否定近体诗写作“忌孤平”一说。如西南民族大学钟如雄教授就曾撰文《论唐诗“孤平拗救”说之不成立》1提出如下观点:“诗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孤平说,乃是近现代诗学家杜撰出来的新名词”,“今人所学的孤平拗救,完全是前人杜撰出来的一种子虚乌有的诗学理论。”“所谓孤平拗救,完全是一种平仄组合的偶然现象,并非律体诗创作的客观要求,更不是律体诗创作的大忌,只不过是清代以来的诗学家们杜撰出来的、耸人听闻的诗学理论而已。”

本人已撰文予以批驳,详见拙作《〈论唐诗“孤平拗救”说之不成立〉一文指误》2

【注】

1.201411月《云南师范大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卷第6。网址:https://www.doc88.com/p-0711468485181.html?r=1

2.该文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5/21/1146003_985271274.shtml

【附记二】

姚永安先生在《关于“孤平”与“拗救”之探究》一文1中对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的“孤平说”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他说林正三先生的孤“孤平”之论“与启功同宗,都是用“两仄夹一平”(夹平)来说明“孤平”的,但比启功“责之稍宽”。为什么说林正三先生的“孤平说”比启功先生的“责之稍宽”呢?可能是是因为姚先生看到林正三先生说过“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姚先生认为“当是指‘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这种情况了。”

其实,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第六章《律句中各节的宽严》中也有关于七言第二字的平仄可以不论的说法。他把七言句从第一字至第七字记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他说“甲处是七言句首,当然没有任何限制,乙处也是孤仄孤平完全可以的。”由此可见,林正三先生的“孤平说”并没有比启功先生的“责之稍宽”之处。

另外,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成书于1998年。而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早于1964年夏写成初稿,1974年秋“写讫”后,“于1976年在香港大公报分期连载”(据《诗文声律论稿》书后《启功自记》)。说不定林正三先生的“孤平说”乃是对“启功说”的“述而不作”呢。

【注】

1.该文网址: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57635274.html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