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无想思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9-22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入声的要点是声调(续)

无想思 发布于2021-04-28 18:35   点击:3177   评论:2  
入声的要点是声调(续)

      拙文《入声的要点是声调》发表后,有诗友留言:普通话没有入声,是人为的。非汉语自身规律演变使然。所谓法律都是人定的,不通的就修改,开个人大会议,举下手通过就是了。

      说普通话没有入声,是人为的。这没有错。而说普通话没有入声非汉语自身规律演变使然,就不尽然了。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流变一是约定俗成,二是政府行为,应该都是“人为”。其规律可以借用“用进废退”一词,举手通过的也不一定就行得通。普通话没有入声是因为入声“用处不大”。

      语言的“自身规律”就是语音要远早于文字,其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语言的第一要素是语音分辨。语音分辨的最小单位是单音节。应该强调的是人类的声带能发出的单音节是数量有限的。比如英语5个元音a、e、i、o、u和其他21个字母能组**的单音节,其数量应该是可以统计出来的。音节实在是稀缺资源。单音节用完了,就只好用多音节组词。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词汇量也越来越大,单词也越来越长。目前,英语有约100万个单词,但5个字母以内的单词只有两万多个,10个字母以内的单词不到5万个。单词字母越多自然越难记忆。尽管有淘汰掉的词,但英语造词已经捉襟见肘。

      没有文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难以想象。而没有文字也考验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汉语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在单音节上加上了声调。就目前的普通话四声调而言,每一个音节能有四个分辨。如香,祥,想,向。这是耳朵能分辨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四声分辨加上字形分辨,一个x i a n g音节可以分辨的常用字有:相,箱,湘,厢,葙,缃,想,向,像,香,祥,象,乡,巷,降,响,项,翔,享,详,镶,襄,饷,橡,骧,芗,飨,芗,庠,鲞,姠,萫,珦,銄,鐌,襐等等。这对于拼音文字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个字再组词,如:相佐,相倾,相去,相趋,相驱,相求,相觑,相轻,相亲,相挈,相诮,相强,相斥,幢相,摄相,时相,山相,身相,师相,枢相等等能有几百个。还有三字词,四字词。就更多了。汉语组词目前还没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可以看出声调的首要功能在于分辨音节的语义。声调会产生美感的基础是因为它“有用”。美学家李泽厚《美学四讲》 :“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什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秩序的感受”。声调分辨音节的语义,这就是形式规律,自然秩序,然后才是抑扬顿挫的艺术感受。具体到声调。稍微重复一下上回书的内容:请看音阶表五线谱。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以宋·李清照·声声慢为例。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生活在南京。应该说南京官话或用官话作诗。李清照用的是入声韵。按普通话“觅”读仄声,“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都读平。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入声应该在音阶表的什么位置?通过分析和琢磨这些入声字全部在阳平3到4,而不是3到5。

     再用陕西方言读,通过分辨,陕西方言的这些入声字基本在去声5到3,而不是5到1。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1,入声南京话读平,陕西话读仄。

    2,入声和普通话比较,是“升降不到位”。“升降不到位”是朗诵课教学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不好,老师会说你口音重。其他方言基本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入声并不起分辨音节语义的作用。和普通话四声比较,仅仅是发音“升降不到位”。比如南京话“息”比普通话调值阴平低大2度,“急”比普通话阳平也低大2度。但没有改变息和急这两个字的意思。说到底入声就是方言特色。在年轻人普遍会说普通话的今天,认为方言读诗美的会越来越少的。何况各种方言读入声又不一样。定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这是政府行为。甚至比清朝还要早。那时候称为“雅言”。清末民初开始称“普通话”。到了新中国的确是“举手通过的”。但是这个举手通过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不用入声是因为有北京话四声就可以分辨音节的语义了,而入声没有分辨的功能。“用进废退”并非大家在一起拍脑袋决定的。

      古人说普通话是“雅言”,那是因为方言的调值一般都“升降不到位”。比如普通话“四川”二字,四字是去声,调值在最低,四川方言却要高一点点。普通话川字是阴平,调值最高,四川方言却低一点点。方言一般都没有普通话的音域宽。也就是说普通话最起伏跌宕大气磅礴。但不知入声雅在何处。

      举手通过的也不一定就行得通。比如第二版汉字简化方案。把“相,箱,湘,厢”都简化为相,去偏旁。这是片面的强调“汉字拼音化”。有些“食洋不化”。简化字应该是简化笔画,而不是改变字的意思。第二版汉字简化方案推行不下去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食古不化”,如古诗要古读。

      往往反对意见就是很好的论题。“入声不分辨语义”是普通话不用入声的原因。这比前面的论点要更重要,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感谢网友的意见。
(详见《入声的要点是声调》https://www.52shici.com/posts.php?id=32900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