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沙埸秋點兵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2-07-24
  • 最近登录:2023-05-03
  • 粉丝人数:83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冰心遙寄,陌上話梅

沙埸秋點兵 发布于2021-04-08 19:29   点击:812   评论:1  
【此為舊作,曾於2013年3月16日發於吾愛詩詞網,後因故刪除。今重發,以為記】

行行至陌上,陌上草離離。
執手與君別,還贈一枝梅。
拈梅不解語,殷殷問佳期。
佳期何由定,相約花開時。
折回無聊賴,且於窗前植。
植得三五日,看顧百千回。
毎看毎回恨,不見發新枝。
恨罷莫奈何,猶向梅邊立。
來日其漫漫,去日何遲遲。
經霜復經雪,此情還依依。
思君不敢老,怕得君憐惜。
長如君身在,夜夜更畫眉。
昨夜忽有夢,陌上花已開。
青鳥為傳信,君可緩緩歸。
願君知我意,守諾不相違!

  近日,拙作《陌上》在吾愛發表後,有眾多詩友以予以關注、品評,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和銓釋。其間,不乏贊許、肯定、鼓勵之意,也有不少詩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一一表示感謝!現將本人創作的心路曆程呈奉給大家,也可算是對拙作的自解,以便更好地勾通和交流,懇請各位詩友不吝賜教。
  
一、陌上花開因至愛
  
是夜,夢醒後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句,雖隻很平實的九個字,卻蘊含無限溫馨,情愫尤重。對此,不禁心生繾綣,乃取其至愛之意,敷衍成此古風。在此,拙作之立旨,僅取梅花指代陌上花之意象,以其相贈至愛之人,而非別情。
  
二、冰心遙寄是梅花
  
(一)不堪折柳堪折梅
  
柳者,留也。在古代,折柳多為贈別友人,以示戀戀不舍和挽留之意。但另一方麵,柳在古代還常與青樓風月相關,有低俗輕賤、飄泊無依之喻。因之,以柳入詩並非皆是美好的寓意。
  
梅者,美也。梅與蘭、竹、菊合稱四君子,又與鬆、竹合稱"歲寒三友",生諸冰雪之中,因其冰肌玉骨,而成為超拔脫俗、高潔孤傲的化身。古時折梅多為致贈至愛之人,以示相愛的純潔和忠貞不渝。例如,《西洲曲》中“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李清照《孤雁兒》中“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等。
  
有鑒於此,本人認為折柳與折梅的寓意大不相同,這兩者如何能比?若將拙作中折梅換成折柳,用以致贈戀人,簡直是不知其可了。
  
(二)折梅堪向土中插
  
經本人查閱相關文獻,在古時插梅大體有三種,一是向鬢上,一是向瓶內,一是向土中。
  
1、插梅鬢上。例如,李清照《清平樂》中“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2、插梅瓶內。這種風俗至今流傳,古今詩詞歌賦多有陳述。例如,宋代楊萬裏《瓶裏梅花》中“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另外,宋代林洪 《山家清事•梅花紙帳》中“法用獨牀。旁置四黑漆柱,各掛以半錫瓶,插梅數枝”,則備述“梅花帳”(簡稱“梅帳”)之事。 
  
3、插梅土中。也稱扡插植梅,是梅花栽培的方法之一(具體可百度查詢)。例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逋曾隱居西湖孤山,種植梅花飼養仙鶴,終生未娶,人謂“梅妻鶴子”。另傳唐朝時六祖惠能喜梅,常在行經之處插梅為記。在客居古端州城西崗時,曾於崗上遍植梅花,昭示他惜梅喻愛、以愛揚法的無限禪心。後來,他的弟子智遠和尚感念先師,在惠能插梅之處建立古寺,取名“梅庵”。
  
由是觀之,梅枝當可扡插而成活。
  
(三)梅寄冰心堪有望
  
既然梅花可以扡插,植梅亦堪活,即不存在所謂“期盼開花無望,反倒襯托思念之人的歸來是無望的”之說。那麼,植梅豈不可以作為一個外在指標了?這花開了,那人就該回來了。
  
何況做為藝術形象,拙作中女主角因其癡心,以求插梅成活,盡早開花,期待心上人歸來,僅是其心裏活動,並不表明其插梅即可以成活。而且陌上花開係以夢境收結,也表示並不見得與現實完全相一致。另外,縱使有梅花開放,也未說是所插之梅開放,也可指其他自然生長的梅開放。
  
三、忍教花開緩緩歸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從字麵上來看,是說“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地回來”,似乎是叫對方不要急著回來,讓對方好好欣賞那裏的景色。但從內心裏,卻絕對是希望對方早日歸來,此所謂言不由衷也!相信對方在接此信後,也不可能緩緩而歸吧?
  
本人認為,此語豔稱千古,豈獨字麵之意哉?其中妙味,非情癡之人不得為之,非情癡之人不得解之。
  
四、癡情還倩君憐惜
  
陌上花開是一個過程,隻要對方在花期歸來,均與其諾不相違。因而,無論此語是真讓對方緩緩歸也好,還是言不由衷也好。這個意象又和“願君知我意,守諾不相違”之情有何相背離呢?
  
另外,此詩與原來的語境已發生變化。原來是男方寫給女方的,在此詩中則是女方告之男方的,由於雙方在生理和心理方麵的差別,其情感則更為不同。
  
五、我意君心兩不負
  
拙作原亦擬至“君可緩緩歸”止,但本人通過多次比較後,覺得保留“願君知我意,守諾不相違”句,似乎更符合古風直抒胸臆之風格。該句雖不能與“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同日而語,但對總體情感的升華卻有相似之作用。
  
不可否認,《孔雀東南飛》中“多謝後世人,誡之慎勿忘”句實非必要。本人認為,該句隻是旁觀者所發之議論,沒有任何感情和文採,徒說教爾。但是,拙作之最後兩句仍為當局者的情感延伸,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詩友批評指正。最後,本人聲明,本人並不想據此左右品讀者對拙作做出各自的解讀,謝謝!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