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守卫   
  • 注册日期:2019-02-12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7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律简说

守卫 发布于2021-01-08 00:28   点击:1082   评论:1  
无意者请忽视,有心人细读之。
旦日叙怀
守卫
山南野北意颇余,几度阴晴岁亦初。
逐水冰轮双照影,侵眸湿气已萦庐。
鱼栖石底忧伤甚,霜结草尖青翠除。
河畔行吟谁有约,一生学问只稀疏。

这诗作得一般,只供本文例诗之用。所谓格律,概指格调声律。当代诗者,虽精于平仄,然徒深其格,不究其律,岂不憾乎。声律者,首在用韵,次在节奏,蓄于胸腹,吐于喉舌,声音之高低长短、轻重曲直也。毛诗有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诗以吟诵为要,诵读声音更须响亮。前人寒窗苦读,十以计年,日日吟诵诗文,自有所得。纵观古之诗论,于声律言之甚少,何也?盖其吟诗,所谓声律便如说话吃饭一般,人人精擅,何须再论。便如今人交流论文,断不会论及某字拼音如何,何处应用逗号,何处应用句号。而今人不比古人有声律根基,又不去吟诵,不通顿逗,镇日大谈意境,徒增后人笑耳。故欲学诗者,当以声律为先,时时大声诵读,或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开口不发声吟诵,却说作法、意象、境界等,如无根之木,如空中阁楼。熟知声律,方可言作法、意象、境界。声律乃基础,并非高深之物,本应于童蒙习之。今之诗人囿于历史,会者日少,若不补习,谈诗何益。小子学识浅薄,勉强作此声律之说。削繁入简,择其紧要者,不成系统。或是贻笑方家,亦足敝帚自珍。

同声相应谓之韵。譬如例诗之中,偶句为韵,形成同声共鸣。初庐除疏,皆是上平六鱼,平声韵也。设若四韵之中,杂以他声,则不复共鸣。以第三字易之,初庐古疏,初庐暮疏,初庐屋疏,音相仿而韵不谐。以此自可知之,平声韵不得杂以他声。则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亦复如是。孟浩然春晓诗,晓鸟小韵,若请易鸟字,用叫字可乎?大声诵读,细细体会,则婉转怜惜之意失矣,知其不可易也。又如贾岛之剑客诗,试字事字,请易试为使字,读霜刃未曾使,则坚定豪迈之气无矣。故可知上去不得通押。亦知四声各自分明,若杂他声,便如鱼目混珠。惜今之韵书作者,混淆上去入诸声韵部,草草并之混为仄声,上去通押,有违相应共鸣之道,殊不可取。胸中有郁郁之志兴发于言,而韵竟不能谐,敢称诗乎?欲用此韵者洶洶也,岂非亦不知律矣。韵书修订,与时俱进,理所应当,然削足适履,去菁存芜,君子不为。

异声相从谓之和。平上去入异声,是为抑扬顿挫。抑为下降,扬为上升。抑扬者,声音高低也。顿挫者,声音收停也。平声中正,上声厉举,去声清远,入声直促,可相印证。所谓和者,即于句中句间各字四声交错排列者也。例如四联之白脚处,对应平上去入各一字,同声相间排列,可为异声相从之典例。例诗中余影甚约各字,分别位于出句白脚处,而四声俱不相同。然则白脚一一对应平上去入四声,反多制肘,故顺序可调,亦不必委曲求全。四白脚俱作同声,大忌。三同声相连,次忌。其余如上去、去入、上入随机相间皆可,偶有二同声相连,以其意佳亦可。设若白脚四字俱作同声,例如同上、同去、同入者,每联出句对句节奏俱同矣,四联一式,缺少变化,故称大忌。反之则异声相从,参差音节,情可系之也。若于一句之中,亦同此例,上去入相间排列为佳。唯独平声读来中正赊缓,故二三平声相连为佳也。

诗之节奏不可全异,不可全同,方合自然之道。同声相应而异声相从,韵和既定,粗有框架矣。然于细节处尚有许多纠葛,须得仔细分辨。想那一诗之中,各联俱是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为何不可?全同也。联内俱是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为何不可?全异也。故句中平仄对立,四声相杂,节奏使之然也。前一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则后一联不可全同,方可粘连,配合韵和之定义,应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以上原则众人皆知,于此浪费口舌,何也?盖因五七言之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粘连时,最易堕入四声节奏单一之中,病也。譬如例诗第二句为几度阴晴岁亦初,上去平平去入平,则三句前二字不可用上去起,若用上去则诵读时前四字皆为上去平平,顿感前后句节奏单一矣。再如四句侵眸湿气已萦庐,平平入去上平平,前二字为平平,然五句前二又为平平,待之何如?首字用仄避之。若用平平,则五句三四字不得用入去以避之。其次今日平声有阴平阳平之别,四句五句平平处错开阴阳,节奏亦不呆板,诵读方显自然。检验全诗,几度对逐水,上去对入上可,侵眸湿气对鱼栖石底,阴阳入去对阳阴入上亦可,霜结对河畔,阴入对阳去亦可。以上皆可,则上下粘连句节奏富于变化也。此间差异近乎细微,不加查察,于诵读实为不利。读之不顺,则气不连,气之不连,意境全无。

节奏之变亦在平仄。平仄调节,古人归之于调声术,清有拗救之说。平仄之道,平声平直,仄声曲折。多一仄声字,多一曲折;多一平声字,多一平直。平仄参差不同,节奏变化亦多。然则万变不离其宗,平声读长,不卑不亢;仄声读短,高低起伏。一众文字,依四声平仄读来,长短高低各异,轻重缓急不同,抑扬顿挫,节奏初具矣。吟诗之时,倘若某处应平而仄,使得全句读来曲折多而平直少,须从别处补回平声,是为拗救。不然平直少而曲折多,不合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之教也。譬如例诗中霜结草尖青翠除句,三处草字应平而仄,若不用五处青字补救,仍用一仄声字例如碧字,霜结草尖碧翠除,于节奏上曲折较平直多矣,于情绪上激烈有余而平和不足,不合诗教也。故拗救之于声律,有调整平仄节奏之用。然拗救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似应另文叙之,不复多言。

节奏之变尤在入声。入声者,发音短促,顿挫有力。大声诵读之际,每每读至入声,声音一顿即收,以此变更节奏也。如此功用,平上去声俱无,独入声有之。众人皆知五言三顿,读为二二一节奏,七言四顿,读为二二二一节奏,是其定式。此乃诗中固定之顿,而入声乃诗中不定之顿。古今诗作不可尽数,设若俱都读作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节奏,万千雷同,诗早亡矣。以此基础,添加入声数目不定,位置不定,则诗中顿挫处较之定式多矣,节奏之所以千变万化也,此古往今来声律之佳处。故而一诗吟毕,首定入声,方是得法。定好入声,复长吟之,直至音节独具,情感沛然,诗成也。世传韩文气盛,杜诗沉郁。何为气盛,何为沉郁?入声多也。遣声读之,方知入声之用极尽其妙,故而音节锵锵然,顿挫之至。惜今之韵书,削禁入声,千古未有。多有号称专家者,其不知入声之用乎?所制韵书,不通声韵,不明节奏,悲矣。既不通声韵,不明节奏,要韵书何用,学诗何用?装点门面乎?或云普通话已无入声字矣,当以上级创新精神为本。无骨文人,一至于此。吾闻国之宪法尚需反复删改,其能高于宪法乎?语音流变平常事耳,去芜存菁,吾辈之责。上有不明,下不谏之,反而曲意奉迎,弃精华,取糟粕,耻矣。

律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白脚处异声相从,前番已然言明,实为四声递用法一也。另有二法,乃于句中四声俱全交替互用。七言八句,严则一句之内,宽则一联之内,平上去入四声齐备也。譬如例诗首句,山南野北意颇余,平平上入去平平,平上去入俱有。以此推之,例诗八句尽皆如此。五言字少,一句之中三平二仄或二平三仄,宽至一联之内四声递用。白脚与句中皆能四声递用,考盛唐诸公之诗多矣。故能气象雄阔,俯视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读之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是为律之高处。

以上声律诸论,诚非每诗每论必须,大体不差为宜。以维纳斯比之,虽曰断臂其美矣,然则全身比例不协、姿态不佳,徒有断臂,何敢言美。今之诗人熟知声律者,十不存一;藉此作诗者,百不存一,诚可叹哉。更有论诗者每言及唐时诸家妙处,动辄天籁,不寻其源而强作解事,皆隔靴搔痒之谈耳。间举此义相示,辄藉口三百篇汉魏并无平仄以自文其陋,且谓诗之佳处并不在此。颇感董文焕之伤感矣。熟知声律者不可以声律责于不知者,不知者亦不可以己之无知反笑于知者。小子固明是理,心中不免戚戚,乃作此诗律简说以待来者。

                                庚子冬月乙卯于紫藤别院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3)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