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玉华子 男  80岁
  • 注册日期:2016-02-19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4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格律诗的写作技巧

玉华子 发布于2019-09-27 04:20   点击:3044   评论:5  
格律诗的写作技巧

       如何才能使自己写的诗如古代名人诗作一般自然流畅、读时郎朗上口,且全诗和谐可人、美不胜收?是否有诀窍可巡?这自然是所有诗者追求的理想。但这一理想的实现并不困难,总结前人诗作经验,只要留神一下几个问题,在字句上下一番功夫,理想的实现还是能轻易得来的。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很容易做到的。

       一、律诗八个句子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八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八个字。

       这个字的平仄以其句在诗中的排位交错成四平四仄交叉选用”及“三平五仄或五平三仄交叉选用为最佳。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二平六仄或者六平二仄交叉选用。最好不要选用“一平七仄或七平一仄”更不能“八个都是平或者八个都是仄”。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

       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四个,即第一、三、五、七句;

       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入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仄声部字的选用方法,最好是:

       按照上、去、入的顺序递进选用。即使达不到要求,也要交错开来。


       三、对仗句的词性及位置技巧

         1、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 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2、从颔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    

       举例:

       颔联:X(名词)XXX(动词)X,

                 X(名词)XXX(动词)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

                 X(非名)XXX(非动)X

       以上只是举例七字中的二、六字位,词性也不固定为例中所写。其它字位也同理。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目的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这个技巧在五律中特别值得注意.  


         3、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

        A 、先说“合掌”: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联中“豪杰”与“英雄”同属人物门类。两者相对似乎“最工”,但细加考察,两者皆指才能勇武过人者。今有词“英豪”和“英杰”。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又如“狂澜滚滚侵江岸,猛浪滔滔撼海峤”。“浪”“澜”皆属地理门类,但两者同义反复,亦属“合掌”。

       合掌乃诗家大忌,必须避免。因为律诗不是散文,律诗字数很少,却要表达很多意思。你总不能用这14个字来反复表达相同的一个思想吧。所以忌讳合掌.

         B、排除“类概念”的事物与“种概念”的事物对对仗不工的影响:

       “类概念”指包含小概念的大概念。“种概念”指被大概念包含着的小概念。

       例如,常见对仗联“华夏风光好,衡州气象新”之类。“华夏”与“衡州”虽同属地理门类,但“华夏”是大概念,“衡州”是小概念。“华夏”涵盖“衡州”。形象说明便是:“衡州”好比小圆环,“华夏”好比大圆环,大圆环套着小圆环。那样对仗则被视为“不工”。

         C、避免“正对”

       从虚字的对仗来看,古人虽未对虚字详细分类,但却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此处的“虚字”也依旧指除意义比较实的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等;

       也就是:虚字的对仗应该求其异而避其同,求其远而避其近。最好是反义相对,动静相对,高下相对。

       无论是对句还是诗境,能做到反对都是比较优的。

       例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中” 对 “外” 正好相反。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开”与“合”正好相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涌”对“垂”,动静相对。以上是“反对为优”的显例。

       我们再来看看“正对为劣”“流星透疏水,走月送浮云”“走”与“流”是近义词,属“正对”。那样,整句就走不出一个意境。“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行”与“动”是近义词,亦属“正对”。   

       律诗的对仗是以诗脉为主的,在避免“合掌”的同时,更要注意不可“正对”。

       一首好的作品,光有起承转合是不够的。能做到起承转合,这只是初步有了诗味。


       注:什么是四言一法

       其实不难理解,一首律诗分四联,每一联都要有所变化。尤其每句诗的最后三字中的倒数第三字。首联【出句与对句】中用【动词】。颔联【出句对句中】用名词或形容词。否则,通篇全用动词或名词。就犯了【语法结构相同之弊病】——即:“四言一法"的毛病。

       "四言一法"也属于【合掌结构雷同】,看下三首作品例句:
      1、五律七月二十五日为广州蒲涧节巩(宋·曾丰) 【平起不入韵】
         侵寻七夕,次第
中秋首联出句与对句的最后三字是12句式。
         蒲涧广南,熊车城外
颔联出句与对句的最后三字是21句式。
         杯盘复出,宾主还酬
颈联出句与对句的最后三字是12句式。
         痛为江山,离骚不读
尾联出句与对句的最后三字是21句式。
      2、七律【雨】【仄起不入韵】
浊浪拍云缟帐,无尘荡地珠莲
首联出句与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惊飞玉宴
梨花,撒落凡涓碧玉联出句与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别去凌波棹渡,归来大禹尘烟
颈联出句与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愁心剪烛潇湘,醉意休春织女
尾联出句与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3、千钟醉【凭悼屈原】
一钟醉,潮倾百丈菖蒲,月挂中天艾叶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云霄蜷倦,清波肃穆。此情谁知味。

二钟醉,单舟一叶红泪,拾翠千川怨归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湘灵鼓瑟。招魂纳返。此情谁知味。
 
三钟醉,丹心洒满元江,恨意轻抛太液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烟岚愤懑,游丝展怒。此情谁知味。

四钟醉,悲音广宇交轨,憔悴兰亭接杯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琴音旦荡,襟怀落寞。此情谁知味。

五钟醉,孤光自谱离骚,绝笔身传楚体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中天独立,怆然泣下。此情谁知味。

六钟醉,伤归浩境,梦别高情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鲲鹏傲世,残霞鹤啸,此情谁知味。
七钟醉,三杯浊酒明贤,一柱熏香逸士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冤沉昭雪,今人敬仰。此情谁知味。

八钟醉,忠魂庙宇,沥胆青林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情天恨海,愁凝碧血,此情谁知味。

九钟醉,长歌踏棹千帆,击楫中流竞渡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衷肠并举,升平共谱。此情谁知味。

十钟醉,衣缠彩线君佩,鬓挽钗荷圣魁。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才书旧忆,华菲再沐,此情谁知味。

百钟醉,芳开十里先龙,鼓奏三山断魄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21句式。
             榴花吐艳,兰舟锦绣。此情谁知味。

千钟醉,河荒地老松斐,宇宙乾坤玉薇
出句对句最后三字是12句式。
             文章太守,挥毫不朽,此情谁知味。

       【千钟醉】要求每一长句中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对账。
       对于经常做律诗,并对平头合掌语法结构熟悉的网友来说。避免【四言一法】这个语法结构,并不难。只要每一联都有所变化。最后三字。名动词交换着用,就不会犯语法弊病。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3) 查看   收藏(1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