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27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由应制诗说起

东江闲人 发布于2019-08-13 13:29   点击:1557   评论:1  
温馨提示,全文约四千字。


应制诗就是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词。广义一点讲,奉上级之命所作也可以称为应制诗,进一步讲,凡是奉命所作,都可以划入应制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诗言志,本应独立自由表达心声,如果奉命,就必然会有很多顾忌,无法实现我手写我心地自由表达。

 

追根溯源,中国诗词的老祖宗都是《诗经》,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应制诗的祖宗就是《颂》。《诗》三百,而《颂》只有四十,占诗经的比例不大。因为祭祖、祭天、祷告而作,所以《颂》要求中正肃穆,歌功颂德。就不大好“赋比兴”全来,更不好“兴怨群观”占齐。弄不好得罪了祖宗、天地咋办?而整个《诗经》却是以“讽咏”为主,有“雅正”时弊的作用。所以,《颂》与诗经的整体风格不一致,也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距太远。历来认为,《颂》缺乏诗词文学价值,当然,它仍然有文化考古价值。后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是这样说诗经的:“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因为《雅》分《大雅》、《小雅》,所以说是“四诗”,可见《三字经》也认为诗应以“讽咏”为主。因此,我经常看见一些附庸“风雅”的“大师”,却天天写“颂”歌,就觉得好笑,他们竟不知道“风”有讽咏、怨刺的意思,“雅”有“雅正”缺失的意味,他们真该好好读一读《三字经》。回过头来说应制诗,我们就应该知道它的毛病何在了,就是不能讽咏、怨刺、雅正,只能歌颂。所谓“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所以,应制诗写得再好,其价值也有限。

 

《全唐诗》共收录诗词近五万首,以奉皇命而作为标题的应制诗就有八百余首,还有不少虽然标题不是,但其实是奉皇命而作,比如李白奉命为杨贵妃做的《清平调》三首。如果再加上奉上级命而作的,估计得有几千首广义应制诗。能读完《全唐诗》的人不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是清代人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只选了奉皇命而作的应制诗一首,奉上级命而作的广义应制诗二首。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三首应制诗。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奉圣命而作的应制诗。唐玄宗作了一首《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王维奉命和了这首诗。前面说过,应制诗都是歌功颂德,吹牛拍马,但王维这首写景自然,歌功颂德拍马屁也不大露痕迹,且最后还强调“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意思是唐玄宗只是为了顺应天时,感受春的气息而出行,并非恣意游乐,玩物丧志。这看是拍马屁,却有规劝和“雅正”的意味。从应制诗的角度讲,王维这首确实写得较有诗味。盛唐宰相张九龄也写了不少应制诗,我们选一首来做比较:

 

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

张九龄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

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

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张九龄这首就是标准应制诗,颂圣歌德,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与王维的应制诗比,高下立判。这说明王维更会作诗,而张九龄更会做官。做官总是要风险控制优先,展露文采是次要的。就鲁迅所说:不可不懂,不可全懂。张九龄当然是有诗才的,他的《望月怀远》就很好,发在下面,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就更容易理解应制诗为什么限制诗兴,价值有限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诗三百首》还选了两首奉上命而作的应制诗,不幸的是,我们伟大的王维又当选: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贾至原作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的中书舍人贾至上朝时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同在宫里办公的僚友纷纷应和,其中就有我们大家熟知的王维、杜甫、岑参等大腕。中书舍人是唐朝的重要官员,相当于皇帝的大秘,地位独特显要。王维当时是尚书右丞,虽然不及贾至,但官职也不低。只是王维在安史之乱时做过伪职,按律当斩,其弟弟当时是刑部侍郎,且平叛有大功,死保王维。这才留下了罪余之身,论资历王维比贾至老,也年长十余岁,所以,王维虽然和了贾至的诗,却主要是务虚地吹捧皇上而没有怎么吹捧贾舍人。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还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吹得有点过了。

 

反而贾至的原作体现了真心,新皇登基,自己备受重用,早朝时得意洋洋,所以有“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春风满怀,溢于言表。

 

《唐诗三百首》还选了一首岑参奉上命而作的应制诗,也是奉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杜甫的奉和作品虽然没有选入《唐诗三百首》,也一并列出,看看同一件事他们两位又怎么表达: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附杜甫和诗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杜甫、岑参当时都是七、八品的小官。如果说贾至是皇帝的大秘,他们两位就是小秘,科级干部。虽然级别不高,但在中央机枢工作,地位却不低,贾至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所以,他们除开吹捧皇上,还得吹捧贾至,岑参的“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杜甫的“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都是毫不掩饰地吹捧贾至。岑参的那句好理解,就是说贾至是中书省(凤池)老大,写的诗太好,小人们和不了。杜甫的这句不但拍了贾至的马屁,还拍了贾至他爹的马屁,因为贾家和王维家一样,都是世家,贾至的爹也当过中书舍人,父子都担当同一重要职位,在历朝历代也不多见,杜甫点出了这个龙睛。王维虽然没有像杜甫、岑参这么露骨地拍马屁,但经验老道的王维故意在和诗中尾联也失粘,因为贾至的原诗尾联失粘,这是顶级马屁技术,不读通中国宫廷秘术是学不会的。杜甫、岑参两个熊孩子就毫无反应,他们的和诗完全合律。

 

显然,杜甫、岑参都是有诗兴、诗才的人,但写应制诗就显得干瘪,虽然他们的应制诗也写得比其他人好,但都不能与他们自己的伟大作品媲美。杜甫还单独写过一首应制诗:

 

紫辰殿退朝口号

杜甫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这个倒好,直接命名为口号了,也算是点中了应制诗的要害,根本不能算诗,就是一些效忠颂圣的口号而已。顺便说一句,苏东坡也写过应制诗: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这也算是写得好的应制诗了,不过皇上已经成了天上祥云缭绕的玉皇了。所以,有才的文人拍起马屁来也是不得了的。我这里一点没有责怪苏东坡的意思,反而是应该反思一下,什么样的制度下,诗人才不需要写马屁诗呢?

 

皇帝都是玻璃心,你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就是拍马屁都有风险啊。唐玄宗时,孟浩然曾经在王维家玩,突然玄宗驾临,孟浩然躲避不及,王维只好带他拜见玄宗。玄宗也听说过孟浩然的诗名,就索诗观看,仓促之下孟浩然就拿出了这一首: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谁知玄宗看到“不才明主弃”后大怒: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诬蔑我抛弃你?拂袖而去。场面相当尴尬。所以,孟浩然虽然文名卓著,却终身官运不佳。

 

前面提到李白奉皇命为杨贵妃写了《清平调》三首,其二为: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据说高力士不喜李白狂傲,事后就对杨贵妃进谗:李白不怀好意,用汉朝淫后赵飞燕比喻你,赵飞燕后来被废,自杀身亡,结局不好,怎么可以比喻贵妃您呢?再,飞燕是出了名的瘦,李白这是在讥刺您太胖啊!因此,李学士后来就被赐金还乡,骑白鹿,访名山去了。

 

诗人在唐宋朝的遭遇还算是好的了。到了明清,文人因写诗而坐文字狱,以至于杀头的都比比皆是。随便举几例:明初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认为是影射皇上好色,处腰斩;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被认为是诬蔑皇上宫女淫乐,下狱死;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认为是讥刺时政,投入水中淹死。清朝翰林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再派人查徐骏的诗集,找出了两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定罪诽谤大清,把性命送了;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沈德潜在《咏黑牡丹》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被认为是影射异族入侵中原,虽然已死,仍被下令剖棺锉尸胡中藻是乾隆元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被乾隆皇帝借其《坚磨生诗钞》中 “一把心肠论浊清”入罪,处腰斩。

 

明清文人也写了大量诗词,明初“颂圣德,歌太平”的台阁体盛行;而清朝,单乾隆皇帝就写了四万多首,数量上到是一人盖压全唐,可质量上就相去万里了。众所周知,唐宋以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好诗词传世。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怕文字狱,写的都是四平八稳的台阁体,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应制诗,口号诗一样,甚至还不如。

 

诗的特点是赋比兴,以“讽咏”为主,且有“诗无达诂”的说法。换言之,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被各种解读,包括杀头式的解读。谁不怕杀头啊?因此,消灭了尖锐的“讽咏”后,温和的“讽咏”就变得刺耳了;消灭了温和的“讽咏”后,连沉默都变得居心叵测;当沉默也被消灭时,歌颂得不够卖力就是罪过。中国的诗词史正好印证了这段话。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