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泥和 男  62岁
  • 注册日期:2014-12-11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42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浅说近体诗的“起承转合”与科举制度下的“制艺”

泥和 发布于2017-11-11 17:26   点击:5091   评论:14  

时下,颇有人津津乐道四字——起承转合,在近体律诗中,如果不说这四字,便是一无是处,诸不足言。以近体七律为例,据《辞典》定义:七律,又称七言律诗,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如此看来,定义中并无“起承转合”一说,却何以本末倒置?其实,“起承转合”只不过是一种创作方法上的结构技巧而已。追溯这四字连在一起,仿佛是在元代的范德玑所著的《诗格》中所言: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诚然,就作诗而言,做到《诗格》所言之要求,自然可以意蕴生动,但不等于逆命题也成立。

先来弄清两个名词概念:

.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是事件的过程;""是事件结果的转折;""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具体说来,""运用比兴手法,""就是以此物比彼物,也叫比喻。""就是先言他物引起所言之物也。"他物"和喻体的寻找是文案写作的重点,必须根据文案正文的主要内容反推得出,在与之相关的,情理上或逻辑上或事实上有关联的事物中去寻找。

""""的延续,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饱满。要有意为之去寻找既能承接"",又能启下""的元素。主要的是从""势中的"他物"入手,寻找与之相关特性和相关的元素。

""从意义上开始转入它式,其基础是跟""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这里就开始转入对特性、功能等的诉求。

""将比兴阶段所运用的载体他物与转折时所用本体,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揭示和升华。

. 制艺:也称“时文”、、“制义”、“八比文”、“八股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制艺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制艺自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八股文始于明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清代,科举考试取士,都必须采用八股文作答,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从以上的名词概念解释可知,其实,近体诗的“起承转合”说和已为人们深恶痛绝的“制艺”式,都是一种写作上的形式,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可以说都是指导写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从春秋时期辑录《诗经》的先圣孔子,到写下《离骚》、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再到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李杜韩柳欧苏,似乎都没有提及“起承转合”,何以在现时,却成为了某些人的“金科玉律”了呢?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8)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