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客服 | 发表作品 | 诗词工具 | 以后自动登录

天涯一倦客

天涯一倦客
选择系统默认背景图


上传自定义背景图片
上传背景图片功能只向 付费会员和超级会员 开放

(建议尺寸1200x260像素)
关闭
个性签名...大写的人字、真实的感受、永远的追求。
一年内只能修改7次,您已修改0
水调歌头~敢问苏轼 [词]   作者:天涯一倦客    简体 繁体
人静夜深了,独我看云潮。晓星三俩明灭,蟾桂起秋涛。又想乘风高处,又怕高多冷雾,苏轼老儿嚎。制度有毛病,才学不须高!

酒嫌浅,诗怕白,火难烧。若君大气,安在今世再风骚?如饮回回须醉,若哭声声须累,直笔写民谣。子曰难乎也,余亦泪滔滔。

附董九诗友赠墨 :
《水调歌头》
劝君一杯酒,莫问百年安。 繁星明灭,静观污浊作云天。 问道古今先哲,半夜孤灯相伴,何处是桃源。 殿堂多妖孽,邪恶已成仙。
酒杯好,归计老,是堪怜。 苍天有眼,再把今世洗容颜。 若饮杯杯痛快,若哭声声皆泪,直笔作枪杆。 不见朝霞早,荒谬满人间。

附青城猫熊 诗友的友情点评: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词作。
特别于何处?我认为,在于以下三组矛盾在该词的对立统一。

1、雅与俗:何为雅俗,概而言之,书面语言为雅,日常口语为俗;文艺性语言为雅,功能性语言为俗;有历史沉淀性语言为雅,现实网络化语言为俗。此作上片起拍到一个六言句为止,清雅飘逸而来,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而从两个六言夹叶仄韵句开始,就有点画风渐变,似水底暗流涌动,到这一拍的五言句,“石破天惊”般地一“俗”句“苏轼老儿嚎”,在当下推崇古雅的古诗词“道”上,简直有点俗得“惊天地 ,泣鬼神”之感。而后又是紧接着两句“大白话”尾结,初读的确俗得让我很是一愣。下片过片到六言对偶句后的五言句为止,倒是中规中矩,亦雅亦俗。而尾结却又用“子曰”和“余亦”雅词雅意收束全词。通读全词的雅俗转换过程,就像一谦谦君子,翩翩而来,不料路上兴之所致,“雪地上撒它一把野“,而后又歇歇理理,整整衣冠,又温良尔雅君子依然是也。(以上纯为个人对词作的雅俗风格变化感受,无关词作抒发的具体思想内容。)

2、隐与白:隐是用文字捉迷藏,大抵是有不便直说的苦衷,故而隐语道之。白就是直言说出。此作上片六言句及其后的五言句,皆是“大白话”直抒胸臆。过片三言句虽语白而意隐,之后4言,7言句语白意白,六言句及之后五言句语白意隐以绕束。通读全词,情绪抒发处多是大白话,但另一层面上又隐有“寄托”,所谓“意内而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但其中的“弦外之音”也并不隐晦,读者稍加揣摩,就能很清楚理会,在这个层面上,似乎又回归“白”。这种“白—》隐—》白”的多层次意义转换,有些类似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系统中的“能指—》所指—》意指”的语言符号意义的多层次交错的表现形式,这类形式是有利于表现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及意义的。

3、谐与拗: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词的起伏节奏与身心内在的节奏相平行一致 ,适合预期所应有的满足与惊讶,则心理方面可以免去不自然的努力 ,感觉得愉快 ,就是 “谐 ” ,否则便是 “拗 ” 。此作起拍到第一个六言句前,节奏适宜,读感自然,而第二个六言句的节奏就有点“拗口”之感,其后五言句虽“俗白”,节奏上倒是与转换后节奏相谐。下片换头到六言对偶句前较谐,六言对偶句及其后五言句又有些“拗感”,而后尾结又回谐。此作选用《水调歌头》苏体,特色在于六言句夹叶仄韵,且下片六言句对偶处理,在六言句与其后五言句这一拍中,相对韵脚密集,声情激切,故两组六言句所在拍应为前后半阕之筋节,类似意义的起承转合中转的关键,合的铺垫。结合作者意欲表现的“弦外之音”,这种谐与拗的布局处理或作者有意为之,在此筋节处埋个“梗”,读者不得不读至此处停下,加以揣摩作者的隐语的“弦外之音”。词学大家龙榆生认为,填词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得与词牌的声情恰相谐会,以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即是“谐”,反之为“拗”。如果按龙榆生观点,这种虽然读着“拗口”,但引发读者在关键之处驻步思考,反而更能达到作者创作意图,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谐”。

法国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罗兰 ·巴特认为文学的欣赏对象可以有两种文本:
“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 、满足 、准许欣快的文本 ;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 ,和舒适的阅读实践相的文本 。
“审思的文本”---是一种把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 ,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或者扰乱读者历史的 、文化的 、心理的各种假定 ,破坏它的趣味 、价值观 、记忆等等的一贯性 ,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成危机 。
对这两种文本阅读的经验中 , “快乐 ”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的文化之间融洽的状况 ,读者不会在阅读中经受某种情感上 、思想上的煎熬 ;反之 , “审思”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 ,从纯感受的角度上它给读者一种痛苦的经历 ,但也正是这种经历 ,可以使读者的精神境界为之拓宽 ,就像春蚕蜕皮一样 ,获得另一种新生的“审思”。而此词的最大特别之处,正是通过以上三组矛盾在同一首词里的对立统一,从而引导读者对作者抒怀的“弦外之音”的进行深入揣摩思考。所以,它不是一般给人读来舒适愉悦的“快乐的文本”,而是引发读者思考,拓宽视野,更深厚“审思的文本”。

作者在该词上的表现手法,有些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调侃泰斗,挑战传统,不拘常规,但同时也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从诗友们的评论和收藏数量来看,应该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对于作者在形式上勇于创新,在内容上寄托于大情怀而厚实耐品,都是极为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以上赏析为个人管窥之见,如有不当之处请天涯兄海涵指误,也请诗友们拍砖。
标签:
本文发表于 2017-09-02 07:46 ,被阅读过 2114 次。    [举报] 自动注释
推到展厅 礼物 赞(64) 查看   收藏(22)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请勿大段复制原文、请勿千篇一律、请勿过分溢美。(发纯表情不用审核)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政治\敏感\领导人相关内容。《用户条例》

诗友评论 (47) [我要评论]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