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客服 | 发表作品 | 诗词工具 | 以后自动登录

开州白鹤

开州白鹤
选择系统默认背景图


上传自定义背景图片
上传背景图片功能只向 付费会员和超级会员 开放

(建议尺寸1200x260像素)
关闭
个性签名...
一年内只能修改7次,您已修改0
​说尽故人离别情 [诗词鉴赏]   作者:开州白鹤    简体 繁体


说尽故人离别情

——中国古代送别诗名篇摭谈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中国古代送别诗可谓汗牛充栋,以下几首当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

 


[春秋]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为《诗经•邶风》中非常动人的篇章,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之一。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最“经典”的说法,莫过于辛弃疾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出现的那句:“看燕燕,送归妾。”《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载,卫庄姜为齐国公主,嫁卫庄公,故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诗经•卫风•硕人》赞美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人姚际恒认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卫庄公希望有儿子以继其位,又娶陈国姑娘厉妫、戴妫姊妹。厉妫生子孝伯,早死;戴妫生子名完,庄姜即收完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卒,太子完继位,即卫桓公。十六年,庄公宠妾所生之子州吁弑杀卫桓公。卫桓公被杀,其生母戴妫亦受牵连,被遣送回娘家陈国。庄姜与戴妫曾共同养育过太子完,二人情谊深厚,临行去送她,依依不舍,乃作伤别诗《燕燕》。郑笺、孔疏、朱集传均附和“送归妾”说。

第二种说法是刘向《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卫姑定姜》。“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又作诗曰:“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君子谓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颂曰:卫姑定姜,送妇作诗,恩爱慈惠,泣而望之。……”这种说法认为是“卫定姜送子妇归”。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提出:“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台湾学者马乘风亦认为:“此卫君送女弟远嫁之诗。”愚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南国。

此诗共四章,前三章皆以“燕燕于飞”起头,既因以托兴,又点明时间,起笔自是非凡。“差池其羽”谓燕子有前有后,“颉之颃之”谓燕子忽上忽下,“上下其音”谓燕子边飞边鸣,呢喃细语。凡此皆以反衬诗人与被送之人迟迟行进,相对无言而不得不即将分离,可谓寓情于景,笔法生动。“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则正面写诗人送人直至野外,望着她渐渐南行,直到望不见她的身影;先是落泪,继而伫立,最后只有劳念伤心了。写的层层递进,字字饱含着深情。为何兄长对妹妹如此依依难舍?第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临岐执手,她任然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

历代论诗,多溯源于《诗经》,而将《诗经》中某经典篇目定为后代同类题材诗作之祖。清人王士禛在《分甘馀话》中说:“《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燕燕》之后,“瞻望弗及”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用于表现朋友惜别;苏轼《郑州别胞弟》“登高回首坡陇隔,但见乌帽出复没”两句,用于表现兄弟惜别;张先《虞美人》“一帆秋色共云遥。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两句,用于表现情侣惜别;何景明“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两句,用于表现夫妻惜别。等等。

 

(二)

赠白马王彪

 

 [三国•魏]曹植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赠白马王彪》写于魏黄初四年。是年五月,曹植与曹彰、曹彪兄弟三人一同到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朝见魏文帝曹丕。期间,与他最相知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七月,会气节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兄弟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非常难过,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植与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因封地相近,故结伴同行。但朝廷派的监国使者奉令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使他们兄弟之间,不能同道共宿,叙骨肉之情,倾离异之衷,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曹植“意每恨之”,“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赠白马王彪》。

这首诗写作上很有特色:第一,从各个角度表现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一、二章写初离洛阳时的留念和孤独;三章写馋巧离间激起胸中的悲愤;四章感物伤怀,更添凄凉色彩;五章回顾任城王的暴死,感到哀伤忧惧;六章写临别前故作强解语;七章写带着绝望的心情作别。第二,抒情中夹以叙事和写景。一章交代了离别洛阳,三章点明馋巧离间,有了叙事,感情便有了依据。二、四章主要写景,特别是四章的晚秋景色,秋风、寒蝉、原野、落日、归鸟、孤兽,无不渲染着哀愁、凄厉、孤独、寂寞的气氛,有了景物,感情更加鲜明。第三,章法、句法具有民歌风味。除第一章外,后六章都是首尾相衔的承接法,前人谓之“连环体”,这种蝉联加强了各章的连贯性,“可以分一篇而七,可以合七篇而一”。此体《诗经》中已有之(如大雅•既醉),曹植此诗则用得最为自然入化。值得注意的是,此诗用典也很巧妙,“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两句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两句典出《诗经•小雅•青蝇》,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则是唐代诗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雏形。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正如史学家陈寿所说:“魏世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止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曰:“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沈郁顿挫,淋漓悲壮……遂开杜公之宗。”

 

(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少府(唐朝对县尉的通称)时所作的抒情诗。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最后点出“送”的主题,并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明人顾璘《批点唐音》评此诗曰:“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并即兴赋诗一首,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诗的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既没有刻画酒筵场面,也没有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自从被谱入乐曲,人们又称它为《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一直传唱至今。每当听着那凄清而深情的乐曲声,我们仿佛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渭城岸边、咸阳古道上:一个天朗气清的春晨,拂晓时的一阵细雨刚刚沾湿路面便停歇了,笔直的大路纤尘不扬。城外路旁,那青青房舍,是远行者休憩的客店;依依垂柳,是送行者赠别的礼品。折一枝青葱的新柳,表一表我留恋的深情;敬一杯甘美的醇酒,叙一叙我惜别的衷肠。朋友呵,你此去任重道远,归期遥遥。请再饮干一杯酒,带上我的祝愿和友情,上马西行吧!要知道,一出阳关,再也不会有老朋友陪你饮酒、慰你寂寞了。

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此诗曰:“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五)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英伟人物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别董大》是作者在送别友人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琴客董庭兰)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堪称千古绝唱,在历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送别诗一般都要通过写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此诗也不例外。前二句写傍晚时分,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见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冬日匆匆南迁。诗人在这两句中用白描手法,生动勾画出了北方边塞特有的景色,营造了—幅色彩阴冷的画面,给人以压抑、凄恻之感,更增添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和前途未卜的怅惘。后两句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一反缠绵悱恻的俗套,对董大说出了明朗健康的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既表达了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对友人品才的高度赞美和对其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在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以“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来标举高适诗歌的艺术风格。南宋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也说他“以气质自高”。清人刘熙载《艺概》则说他的诗“体或近似初唐,而魄力雄毅自不可及”。从此诗看来,如此评价可谓确论。


(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名为咏边地雪景,实际上却寄寓着无限送别之情。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僚属),诗人在轮台为送其前任武判官归京(唐代都城长安),写下了此诗。

送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这首诗通过对西域八月飞雪壮丽景色的生动描写来抒发塞外雪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人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评此诗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七)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是盛唐“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当时即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诗以七绝见长。

《芙蓉楼送辛渐》作于天宝元年作者贬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时,是王昌龄诗中的名作,在送别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已成为后人表白心志高洁时常引的两句成诗。其实,“玉冰壶”并非王昌龄的首创,早在南朝刘宋时,鲍照《代白头吟》中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冰壶”的诗句。盛唐宰相姚崇也在《冰壶诫》中说:“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王昌龄化用前人之意,吟出“一片冰心在玉壶”,遂成绝唱。

送别诗多从朋友的角度设想,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而王昌龄这首诗之所以从己处写起,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别有所托。作者当时在政治上蒙受打击,为官方舆论所不容,好友辛渐恰好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作者首先想到亲友们一定会向辛渐打听自己的消息。因此拜托辛渐捎给亲友们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冰心”这两个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清心玉映、高洁狷介之士的化身,形象的表明作者坚信自己的清白,没有可以愧对亲友之处,以及不为贬谪所动的态度。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曰:“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萧洒可爱。”


(八)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语言清新自然,对朋友离别之情的描写极为真挚动人。

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遇到当地人汪伦,从此交游甚欢,汪伦常以美酒款待他。此诗是作者在临离去前为汪伦来送行而作。

第一、二句叙述送别时的情状:船已起锚,一切准备就绪,作者上了船,将要离开此地,出发继续游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某人双脚踏地打击节拍,边踏边歌的声音。后两句用潭水深千尺比喻他们的情谊,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同时也兼写了送别的地点与景物。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当年汪伦恐怕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一介农夫,竟因一首小小的诗,而能与诗仙一同扬名千古呢?至今,桃花潭一带仍留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九)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王”白居易的这首送别诗,以丰茂的古原草作比喻,咏物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忠贞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以野草作比,述说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小草一样,具有顽强与永久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说,虽然离别的野火可以暂时阻隔我们,一旦重逢的春风吹来,我们的友情会更加深厚。“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寓意,自己与友人的情谊,就像那连天的碧草,绵绵悠长,毫无绝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道出了写这首诗的真实目的,抒发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离离”的古原草开头,又以“萋萋”的古原草结尾,通过对野草生命力顽强、长势茂盛的描写,表达了友谊如草,永不磨灭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离离”纯指草的干净挺拔与纷披繁茂,而“萋萋”表面意义是形容芳草的茂盛连绵,深层意义则来源于它的同音词“凄凄”,带有某种凄楚的感情色彩。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诗中的三、四句,因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遂为千古名句。


总之,中国古代送别诗最早滥觞于《诗经》中的《邶风•燕燕》,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送别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江淹在《别赋》中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并对各种类型的离别进行铺陈探讨,萧统在《文选》中首列“祖饯”一类,一时间,送别诗大量涌现。秦嘉的《留郡赠妇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鲍照的《赠傅都曹别》、沈约的《别范安成》、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庾信的《重别周尚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已不再像以前送别诗那样主要局限于亲友送别,而是进而将内容扩展到边塞赠别、官场赠别、市井赠别、隐逸赠别、情人赠别等,使送别诗达到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峰。唐代送别诗除上述作品外,其它名篇还有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宋之问的《送杜审言》、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李颀 的《送魏万之京》、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许浑的《谢亭送别》、陆龟蒙的《别离》、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可谓作品众多,璨若星辰。宋代受其时代风气的影响,送别诗缺少了唐代送别诗的恢弘气质,尤其是在宋室南渡之后,国运衰微,宋代的送别诗歌沾染了末世的忧伤,再加上宋人喜欢在诗歌中添加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缺少了离别时纯正真实的情感,脍炙人口的佳作并不多,但也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陆游的《送范舍人归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明清时期,文人似乎失去了创作的活力,也缺少了文学创作的个性与创新,因而能够传播于口的名篇更不多见。




标签:
本文发表于 2021-03-18 10:59 ,被阅读过 474 次。    [举报] 自动注释
推到展厅 礼物 赞(25) 查看   收藏(2)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请勿大段复制原文、请勿千篇一律、请勿过分溢美。(发纯表情不用审核)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政治\敏感\领导人相关内容。《用户条例》

诗友评论 (1) [我要评论]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