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诗 > 现代诗知识
放下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4-01-16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44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05

放下 发布于2014-06-14 05:43   点击:2429   评论:5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於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後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豔陷。 

(乙)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後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後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後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後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麽,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後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於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後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後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後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後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32]。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後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後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後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後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後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33]。

凡前後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後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後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残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的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1] 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馀》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来的结论。 

[2] 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3] 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4] 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5] 原名《渔父》。 

[6] 曲终叫做阕(que)。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後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7] 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详下节。 

[8] 旧法,前後阕中间空一格。现在分行写,中间空一行。 

[9] 但是改为横排。 

[10] 其所以不止举一首,是要显示词人依谱填词的严格。 

[11] 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不要按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去了解。下同。 

[12] 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13] “兴”,去声。 

[14] 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後阕末句同。 

[15] “看”,平声。 

[16] “漫”,平声。 

[17] “昨”字未拘平仄。 

[18] 双调用‖号表示前後阕同。下同。 

[19]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0] 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前阕第三句、後阕第四句为一个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词人常常把它分成两句,并且是上六下五(参看张惠言《词选》所录他自己的五首《水调歌头》)。毛主席的词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写的。这调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词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桥飞南北”,苏轼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等。 

[21] 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句。 

[22]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3]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4] 第一句可以用韵。 

[25] 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 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 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第二章第二、六两节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29] 具体的字见於附录《诗韵举要》。下同。 

[30] 十字句罕见,不讨论。 

[31] 豆,就是读(dòu)。句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 关於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些地方该用去声,有的地方该用上声,又有人以为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这只是技巧的事或变通的办法,不必认为格律,所以略而不讲。 

[33] 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裏来讲。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裏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後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1]。 

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以後,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9)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