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三百六十六(怎样看实践出真知:如何表达)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1-04-18 07:22   点击:589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糟粕精华一路行,何为经典要分清。古人大腿非圭臬,抱定雷池必自坑。


写诗的原理



三百六十六、怎样看实践出真知:如何表达

(接上一话题)诗语言的用法,正是建立在整个汉语言应用规律上的,是系统中的系统,不是系统外的系统。唐宋以后,由于对诗本身越来越拘泥,特别是从格式拘泥到牵连语言拘泥,这方面的路越走越窄。

纵然“八病”说更早,因为出现于唐宋之前,淹在上升期的大潮里了,若出现在唐宋以后,恐怕没有唐诗宋词传下来得另说,至少会像后来至今的人一样,拿来当桎梏。

形式如此,语言亦如此,所以才有古今各家纷纭,莫衷一是,搞得把语言也开始捆得如僵尸一样,脱离了语言总的使用法则。

比如,从抠字眼,到连同义词也不准使用,打着诗空间窄,语言要简练,涵义要丰富,避免合掌,避免意思重复等说法。一个个观点看似好听,其实一边说,一边钻进了窠臼,从此也乱了井天,实际是脱离了天,而以井为天。

汉语言的魅力,不是割裂起来,孤立地一个个字词炫耀,然后用无谓的意思串起来,而是强调表达和表达过程本身的美。这是既重视语言,又同时重视内涵,并兼顾是谁来表达的全面自然和谐的美,实际饱藏着中国人信奉天地人合一,万物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理念。

正是如此,这样的魅力不在于怎么玩巧,而在于如何“天然去雕饰”,讲究微妙之间便玩味不尽,或跌宕于群峦,或涟漪在孤塘,或直奔于狂流,或蜿蜒在迂徐,或直取于豪迈,或隐含在婉约,都恪守的是与环境和谐,于无形中见有形,让无意者不得见,见则石破天惊,而从不以东施效颦,鹤立鸡群,张扬跋扈等为美。

好吧,就跟朋友聊到这,这也是个诗论,不知朋友听了这回说的,又怎么看、怎么想,且不管看法能否一致起来,毕竟写诗上面的认识和审美,一旦定下来,就是习惯,就是价值观,算用这个互动交个心好了。

照例几句,朋友不妨继续看看,说做一否?相信还是瑕疵一片,仍捉个“风”字,不点季节,权做以诗礼友,---

日夜呼号有大风,千回百转逐梧桐。早间出去防悬帚,晚上归来挠痒虫。

伏案灯前浑不念,驻身窗后只专攻。即情即景关何也,阔叶那甘摇落中。

https://www.52shici.com/talk.php?mem_id=162852  2020-11-07 19:52

下面,仍把与诗友的接续互动搬过来,与这个话题,分作两个部分,一个在此话题内,接着来谈,主要看怎么表达,一个放下一个话题,再谈一下如何得法问题。

风影云形留言:

诗词语言要凝炼,应用最少的字表最多的意,写出来如果是给别人看的应顺遂无碍,您那首七律消减成五律,尽量保持原有字,您看意思有变吗?

风过顿萧条,荒芜遍野郊。剩枝残正苦,梧叶冷还抛。

清水林前映,寒萍雨下敲。非常真变化,一卷贝经抄。

huge回复:

明白朋友的意思,先过。因为交往不多,最好以诗的名义,主要做一下观点交流,以我这里的风格,沟通一下学诗写诗欣赏体会,以免我说话直率,弄出主观方面的问题。就这样说下去。

朋友的思维还在“语言要凝炼,应用最少的字表最多的意”这个观念里,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也是这个道理,唯要注意,既要辩证来看,也要兼顾表情达意功能和色彩。

辩证,就是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凝练”。不是字越少越凝练,也不是字多就不凝练,还不是把能压缩的压缩了就算凝练。

比如“铿锵有力”,“英勇豪迈”,“潇洒倜傥”,“万水千山”,“大刀阔斧”是不是都不凝练?像“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不是该说“春暖鸭先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是不是不如“自古谁无死”凝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及时雨”,哪个更能体现“应用最少的字表最多的意”?“不须放屁”与“胡说”,哪个“语言要凝练”?

说话要全面考虑语言的功能,不单单停留于哪一个方面。如语言形式技巧灵感倾向语境语气身份场合对象环境氛围条件修养内容意思色彩韵律情调性格倾向态度观念习惯,等等,都在一语之中。

正因为这样,说话要先有用,然后才是说得好,有技巧,言简意赅。这就是辩证理解和使用语言的问题。基本原则应该是,话要真实可信,意思饱满,长则当长,短则当短,用对了地方,符合身份,适合场合,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说话,就什么都包括了,凝练也在其中了。

写诗也如此。我提倡写诗就是“换着说话”,意在让写诗也遵循语言规律,从日常语言到写诗的“换着说话”,无非就是加上一个“换出美来”,指有点技巧和过程,其它不能少。

写传统诗,并非字少就来五言,字多就七言。如果简单从意思看,可以如此,若考虑色彩趣味情调形式韵律,就不可如此。

七言和五言虽二字之差,却是味道完全不同的诗体,涉及并非一拍的变化,有好多学问在里面,需要专门精细研究,而且五言、七言,对情感情绪情调大不一样,所以也关联着灵感、诗意、诗兴的样子。

如此想一想,朋友这个改法,是不是把说的这些都改了?乃至事实也变了?不能这样。写诗不是干巴巴摆文字,要真情实感,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原汁原味表达不好,可以天长日久练,就是不能一次次原地改,要改也是改可选择和调整的,不能改无为有。

就如刚刚写的诗尾巴“以诗礼友”,拟从原来的:

日夜吹来有大风,千回百转逐梧桐。出门早起防天帚,落日晚归遮耳聋。

伏案灯前浑不念,驻身窗后只专攻。即情即景关何也,阔叶那甘摇落中。

改成:

日夜呼号有大风,千回百转逐梧桐。早间出去防悬帚,晚上归来挠痒虫。

伏案灯前浑不念,驻身窗后只专攻。即情即景关何也,阔叶那甘摇落中。

这之中,考虑的不是凝练问题,也不是格式问题,这些都是用诗说话的基本功,是熟能生巧问题,是表达能力问题,这上若没有自信,也只能靠天长日久练和悟,待经验成熟才有的门道可开,绝不是靠一时一地立马一改,就能升华的。

我考虑的是色彩问题,是怎么增加听读和谐,减少听读理解障碍,也就是通俗易懂耳熟能详问题。像“呼号”和“吹来”,有全诗情调管着,没什么区别,只是后面用了“来”,“吹来”就要变一变。

这就包括从“遮耳聋”到“挠痒虫”,并非考虑原来对仗因素,因为原来就很对仗,只是直观不直观,有人知道怎么回事,有人不知道而已,考虑的是哪个更易感受,是“捂耳朵”好感受,还是“浑身是土”好感受?

即便到了改过后,用“挠痒虫”对“防悬帚”,也是把对仗要求,放在挂角一将的地位上来考虑。如果写诗过程中老集中于基本功,老被基本功拉扯,表达就会磕磕绊绊,不扭曲都不可能,恐怕绊不了几下子,灵感、诗意,意思,也就不知拐弯拐到哪里去了。

再像“出门早起”,“落日晚归”,都是倒装句,考虑有歧义,所以就想改一改。又像“早间”对“晚上”,与“清晨”对“傍晚”,没什么分别,只是我平常回来很晚,也不规律,便挂角一将而如此,仿佛让人考虑的是对仗,其实不是。(转下一话题)



邀请:本人正在一个论坛开拓一个版块,称评点写论?已经起步,纵说当今的人好图安逸,开拓者如凤毛麟角,但还是期望有谋求健康写诗氛围的朋友,一同来打造,共享能在一块净土上,进行评点写论的乐趣,详情可见这里《七律约友》《七律再约友》,或直接点击注册,发帖和留言。

评点写论地址:http://www.hksc888.com/forum-644-1.html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