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二缘斋主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21-02-14
  • 最近登录:2024-04-10
  • 粉丝人数:7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毛泽东诗词水平如何?胡适差评毛泽东的《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转自头条)

二缘斋主 发布于2021-04-14 08:26   点击:3253   评论:13  
如何评诗?如何对待出律?“不以律害意”,狄飞惊先生这篇精作,值得一读
毛泽东诗词水平如何?胡适差评毛泽东的《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


狄飞惊
01-21 · 文史作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问世了。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众所周知,这首《蝶恋花》是毛泽东悼念亡妻杨开慧的词,饱含真情,令人动容,故而一经出版面世,便受到诗词爱好者追捧,广为传唱。但文学大家胡适在认真品读毛泽东这首《蝶恋花》后,却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有一句通的!”

毛泽东是公认的诗词大家,这首《蝶恋花》是经典代表作,它的背后有什么故事?胡适为什么留下如此评价?毛泽东和胡适又有什么“是非恩怨”?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蝶恋花》背后的故事,揭开毛泽东和胡适在文学领域的“是非恩怨”。



毛泽东挥毫泼墨,创作诗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两对革命伴侣的忠贞爱情
李淑一,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肖聃是很有名望的学者,与教育家杨昌济相熟,李淑一跟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同岁,两个年龄相当、家庭背景相似的女孩子就这样相识了。

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杨开慧在李肖聃的帮助下进入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和李淑一成为同学兼室友,两人无话不说,感情甚笃。在杨开慧和毛泽东的介绍下,李淑一认识了毛泽东的好友柳直荀,两人1925年结为夫妻。

李淑一和柳直荀结婚后聚少离多,李淑一在家含辛茹苦,养育孩子,柳直荀和毛泽东一样长期在外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还参加了南昌起义——这是当时很多革命伴侣的共同轨迹——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不得不牺牲个人的爱情和亲情。

不幸的是,柳直荀于1932年在肃反运动中被害,年仅34岁。李淑一听闻噩耗,悲痛欲绝,丈夫时常入梦,让她辗转难眠。一次梦中醒来,她含泪填了一首《菩萨蛮·惊梦》词: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字字是思念,句句是眼泪,这种“惊侬晓梦残”的感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李淑一与柳直荀合影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几十年过去了。1957年5月,毛泽东想起了当年的革命战友柳直荀,他给李淑一写信说:“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

李淑一接到毛泽东的信后,给毛泽东回了信,还把自己那首《菩萨蛮·惊梦》寄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你失去了革命伴侣、也是我的好友柳直荀,我深表遗憾;我何尝不是失去了革命伴侣、也是你的好友杨开慧呀!

读着李淑一的词,毛泽东又追忆起他和杨开慧的昔日时光。

毛泽东比杨开慧大8岁,但杨开慧一直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很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一起发展党的组织,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毛泽东在外领导农民运动,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一人在家抚育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孩子,仍然坚持不懈为党工作。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进攻长沙,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列为重点通缉对象。作为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受到牵连,不得不转入地下秘密工作,湖南军阀何键对外悬赏1000块大洋抓捕杨开慧。

1930年10月24日,思家心切的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不慎被军阀密探发现,湖南军阀何键派人逮捕了杨开慧,连同毛岸英一起投入监狱。



,毛泽东与杨开慧

何键企图以妻子为要挟,让杨开慧引诱毛泽东“自首”,遭到杨开慧严词拒绝,在敌人威逼利诱下,杨开慧怒斥:“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

何键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杨开慧说只要发表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退出共产党,就可以放掉她和孩子,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恼羞成怒的何键杀害了杨开慧,年仅29岁。

开慧,我的爱人!你离开我们整整二十七年了呀!如今,孩子们长大成人了,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你却看不到这光明的一天了,但是我对你的思念,一天都没有减少,今日之中国,如你所愿!

想到这里,毛泽东悲从中来,他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吴刚捧酒,嫦娥舒袖,杨柳有知,含笑九天!



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手稿

胡适差评毛泽东的《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
对《蝶恋花·答李淑一》的理解,作者认为有三个层次:

1、该词是对烈士遗孀李淑一的唱和。

柳直荀将毕生精力献给革命,却因为在肃反运动中被冤杀,一直没有得到革命烈士称号,这是遗孀李淑一最大的心病。1945年4月,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毛泽东始终关心着李淑一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李淑一给毛泽东来信,附上《菩萨蛮·惊梦》词一首,毛泽东以《蝶恋花·答李淑一》回之,符合诗词唱和的礼仪。

2、该词是对昔日同志和亡妻的悼念。

柳直荀曾是杨昌济的老师,少年即与毛泽东相识,后来加入中国公共产党,两人既是好友,也是革命同志,为组织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柳直荀英年早逝,毛泽东对他敬佩有加,写词悼念同志,理所应当。



毛泽东与杨开慧(油画)

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情况与柳直荀类似,都为革命事业牺牲。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牺牲一直抱有极大的愧疚,终生怀念这位革命伴侣,曾说“杨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一点和李淑一对柳直荀的感情相似,毛泽东和李淑一也颇有同命相怜之感。

李淑一将悼念亡夫的词寄给毛泽东,瞬间勾起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思念,他有感而发,悼念亡妻,寄托哀思,更是人之常情。

3、该词是对所有革命烈士的缅怀。

毛泽东乃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伟大领袖,胸襟何等开阔,这首词是对烈士遗孀的唱和,是对昔日同志和亡妻的悼念,却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情层面,还抚今追昔,表达了对所有革命烈士的缅怀,进一步升华为一曲“红色忠魂颂”,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毛泽东这首词,有好评,也有差评。

最大的差评——或说最恶的差评,来自文学大师胡适。

1959年3月11日,正在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恰好读到大陆出版的一部《毛泽东诗词》,他颇有感触,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看见大陆上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页。真有点肉麻!其中最末一首即是‘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抄在这里。

胡适说的《蝶恋花》,即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胡适所说“没有一句通的”,是什么意思?

在这篇日记末尾,胡适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湖南韵也无此通韵法。”

这样看来,胡适“没有一句通的”,最直接、最纸面的意思应该是说“押的韵脚不通”。



年轻时的胡适

那么,仅就韵脚而言,胡适说得对不对?应该是对的,理由有二:

一,胡适虽然提倡新文化运动,喜欢写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但他也熟谙古代文学,深通音韵,甚至写过不少旧体诗词,押的韵脚是不是通,应该不会判断错。

二,就学术研究而言,胡适是严谨的,他不敢过分自信,担心是不是湖南方言可以这样押韵?所以请赵元任来帮忙。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音韵造诣极高,说“湖南也无此通韵法”,他的意见应该是不差的。

严格地说,从词的格律角度来看,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格律上的确有些问题。

上片“柳、九、有、酒”这四个字同属于词韵第十二部,无疑是符合词律要求的;下片“袖”,同样属于词韵第十二部,但“舞、虎、雨”这三个字却属于词韵第四部,前面的韵脚不同韵,也不是邻韵(既不属于相邻的第十一部或第十三部),这在格律上叫“出韵”。

“出韵”是讲究格律的旧体诗词大忌,对这一点,古文功底深厚,精通旧体诗词的毛泽东不会不知道,所以不需要胡适批评,毛泽东自己就在这首词下作了说明,他在“作者自注”中说:“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由此可见,毛泽东明知自己“上下两韵”,不符合格律规则,但因为担心严格押韵会影响词意的表达,便决定不予更改,坚持“上下不同韵”,这在诗词学中叫“破韵”,即不是无意中押错韵脚,而是为了表达诗词意蕴,故意不押韵,是一种特殊的技巧。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破韵在诗词创作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大家,往往不受拘束。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几首短诗,不押韵,不合律,甚至是一步一韵,但毫不影响其诗词美感,熟读成诵。

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前四句完全不在律上,仍成千古绝唱,无人能比。

至于词,就更多了。苏轼、辛弃疾等坛豪放派大家的作品,多有出律之处,但并不妨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难道不是这些诗词大家不懂格律吗,不会押韵吗?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非也,是因为他们坚持“不以律害意”。

诗词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格律,二是意境,当格律和意境产生矛盾时,舍格律而取意境,是为“不以律害意”,这是真正诗词大家才能拥有的手笔,毛泽东就是如此。

这个道理,胡适不懂吗?非也。

胡适肯定懂得,但他仅仅是从从韵脚不协这一点,就认为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没有一句通的”,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作者认为,即便从纯粹文学评论的角度,胡适对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批评,也是“鸡蛋里头挑骨头”,有些故意挑刺找茬的味道。

如果胡适首先肯定这首词的意境,再指出其中“出韵”之处,我们可以完全理解,但胡适并没有,他只是批判了这首词的“出韵”,却并未提及其他方面。换句话说,胡适是专门给毛泽东诗词挑毛病的,完全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其实,胡适关注毛泽东诗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中年时期的胡适

1941年2月,胡适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在当地《华侨日报》上见到一篇名叫《关于朱毛(朱德、毛泽东)的片段》的文章,文章引录了毛泽东的两首诗词,两首诗都写于长征途中,一首是《清平乐·六盘山》,另一首是《七律·长征》。

熟悉毛泽东诗词的朋友,肯定对这两首诗耳熟能详,熟读成诵。

《清平乐·六盘山》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登上六盘山,极目远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同样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军翻越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泊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过后尽开颜。

胡适想不到在美国也能看到毛泽东的诗词,他大感兴趣,把文章连同诗词一并剪了下来,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并做了评议。跟以前一样,胡适并没有点评毛泽东的诗词如何境界高远,格局开阔,风格豪迈,而是挑了两个“小毛病”。



毛泽东书法:《七律长征》

对《清平乐·六盘山》,当时印刷时出现一个错别字,“望断南飞雁”被误印为“望渐南飞雁”。胡适觉得这个“渐”字意思不通,动笔将此字圈了起来,在旁边加一个问号。这个“小毛病”是从语意角度挑的,彰显出胡适的文学功底,无可厚非。

对《七律·长征》,胡适只是写了一句:“新人偏要做旧诗,真可怪!”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而毛泽东搞“武装革命”,大家都是“新人”,毛泽东却喜欢写旧体诗词,这让胡适难以理解,故而发出“真可怪”的感慨,不涉及对诗词的点评。

胡适差评《蝶恋花》之原因:毛泽东和胡适的“是非恩怨”
综合上述分析,广大读者应该可以发现,旧体诗词出韵之作,早已有之,真正的大家杰作,非但不受此影响,反而被认为是不受拘束的破格之笔,而且后人对前人的出韵之作,多有包容。胡适为何独独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此吹毛求疵,加以差评?

作者认为,胡适对毛泽东诗词的差评,恐怕不是完全的善意,其出发点也不在学术研讨层面上。如果再细品一下,这句“没有一句通的”让人听起来总感觉有“弦外之音”,似乎有些泄愤的意思,甚至是有目的的恶意攻击。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影视剧照)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挖掘一下胡适和毛泽东在文学领域的“是非恩怨”。

就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而言,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对作者个人的评价,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他对作者文学作品的评价,胡适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就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其实,毛泽东和胡适还是有些渊源的。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追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康有为,但随着陈独秀、胡适发起“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改弦易辙,转为陈独秀、胡适的粉丝。

1918年,经恩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份差事,闲暇时在北大听课,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就是毛泽东的旁听对象。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经常能见到一些大人物,他很想跟这些大人物攀谈,可大多时候都遭到冷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毛泽东工作过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现为北京大学档案馆)

后来,毛泽东和胡适有了一些交流,他多次向胡适当面讨教,而胡适对毛泽东的一些文章也深表赞同。毛泽东曾在1919年8月发表了一篇《民众的大联合》,胡适看后拍手叫好,称赞《民众的大联合》:“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尽管胡适和毛泽东没有深度交流,但毛泽东一直将胡适奉为文化上的楷模。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讲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说:“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不过,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和胡适逐渐开始走向不同道路。特别是在政治方面,毛泽东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而胡适则深受美国影响,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属于改良主义的代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是胡适的名言。

抗日战争之初,毛泽东坚决主张“一致对外,联合抗日”,以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而胡适则幻想依靠美国和国联的制约,向日本施加压力,甚至写信劝蒋介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石不抵抗,与日本侵略者苟和,他和毛泽东的政治主张更加背道而驰。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一来,胡适和毛泽东就没了任何共同语言,两人也断绝了来往。后来,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无论政治、军事,还是文学,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他的诗词就连蒋介石和国民党集团的高级笔杆子们都不得不俯首称臣。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引发轰动。蒋介石看到之后十分恼火,问他的“首席笔杆子”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

陈布雷老老实实回答:“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

几天后,国民党收到大量词作,但陈布雷一看,都是平庸之作,别说超过毛泽东,根本就拿不出手,后来直接以重金征集,仍然是一些“低质品”,不得已勉强刊登了一些“围剿”毛泽东的和词,均告失败,蒋介石闻讯,只得不了了之。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发表的《沁园春·雪》

胡适不同,他心高气傲,并不服气。从做人做事,他挑不出毛泽东的缺陷;从写诗作词,他达不到毛泽东的境界,只能“剑走偏锋”,从格律等小处找毛病,但这种做法反而暴露了胡适的“小家子气”,这其中既有政治主张不同的影响,也是“文人相轻”习气所致吧!

胡适如此差评毛泽东的词作,他的诗词水平如何呢?其实胡适也出现过不合格律的情况,只是因为他的诗没什么影响力,才不被人注意。另外,胡适也曾以词牌《沁园春》作过词,现在作者现将胡适的《沁园春》贴出来,看与毛泽东的《沁园春》孰高孰低?

画里园林,眼中人物,何似故乡?但相逢异地,想看一笑,无端回首,清泪淋浪。酿病轻寒,做愁梅雨,岑寂天涯日又长。还携手,倩写生青镜,图我昂藏。凄凉对此苍茫,都念我尘寰作醒狂。是人家天上,寄愁长统,回肠荡破,赋恨江郎。不朽功名,群贤事业,努力他年惠梓桑。吾衰矣,只旗亭觅句,绮席飞觞。



胡适晚年照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从来不是纯粹的文学,古今中外的诗歌无不传达着诗人的情趣志向,对兼具政治家、诗人多重身份的大人物而言更是如此。

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深受读者推崇喜爱,不是因为华丽的语言、精致的文字、娴熟的技巧,而是无人能比的境界格局,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但胡适对毛泽东诗词的评论,显然并不关注这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谨以此篇文章,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这盛世如你所愿!

由于系统不支持多幅配图,原文配图略,见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2) 查看   收藏(9)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