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蕉岭放牛娃 男  51岁
  • 注册日期:2021-01-12
  • 最近登录:2022-07-24
  • 粉丝人数: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王维诗《竹里馆》别解

蕉岭放牛娃 发布于2021-01-18 07:51   点击:1463   评论:5  
——兼谈摩诘诗中隐藏的心性大道
早上,正准备做早课时,看到内子摆在书法台上的字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突然有了新的领悟。
这首诗在大学时学过。百度搜索《竹里馆》,赏析比比皆是。百度百科这样说:“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上述的分析不能说错,我以前也有类似的理解:在竹林的幽深、人迹罕至的背景下,以弹琴、长啸和知音难觅,比照明月的孤高、皎洁,来标榜作者的清高出俗、不为世人所理解。此诗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另一名作《月下独酌》中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都有相通之处。
那么,这样赏析是否有遗珠之憾呢?关键在于没有阐明这首诗的核心——修道,也没有品出其言外之意的禅机和妙味。赋、比、兴是传统诗歌写作的三大手法,上述赏析只分析了赋的手法,即写实、白描,并未剖析其比、兴的特征。究竟而言,无论是幽篁、深林、明月,还是独坐、弹琴、长啸,既可以是实指,更应该是一种比喻的喻体。篁是竹林,竹子自古以来就用于比喻君子虚心而有节的品格。独坐,是冥想修道的一种方式,儒释道三教共通,常说的静坐、坐禅、坐忘皆是。古琴,是修心的乐器,或者说是一种道器,“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以其简淡幽深直达人的真心,与古筝、琵琶等以技巧见长的俗乐完全不同。长啸,是修道者与天地沟通的一种形式。其典型是东晋时代“竹林七贤”的嵇康,以弹琴和长啸为事,这两种行为甚至可以看作是玄学、道学的一种象征。我们看到,上述种种事物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道。可见这些喻体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作者不是随便选择的。很难想象,如果这首诗写成“群坐牡丹里,弹筝复戏闹”,还有这样的意境吗?
深林可以理解为大道或阐释大道的经典。大道幽深,珍宝众多,如同深林;或者说,经典浩如烟海,独拥书城,如入深林。而且“人不知”,正是大道的特征之一。大道常常是不同流俗的,因此常人难于理解修行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那么,世俗人不理解的经典,读来有何用呢?别人不理解的“弹琴”、“长啸”,没有知音,甚至招来羞辱、诽谤,又有何现实意义呢?诗的末句点了题,常人虽然不理解,可是,有“明月来相照”啊。
修道、行道的根本意义,在于觉醒自身的灵性,寻找生命的责任与内在快乐,而不在于获得高名厚利。恰恰相反,对许多人冒着法律道德风险所追求的、不符合道义的名利,修行者弃之如粪土,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更高意义上的生命价值。正如孔夫子自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是否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名利享受呢?其实不然,圣贤人是看到了不义对自身的祸害,儒家经典指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说白了,就是财“横”着进来,必然“横”着出去。佛经中比喻为“刀刃舐蜜”,虽一时甘甜,而有“割舌之患”。
明月有“清净圆满、光明遍照、亘古不变”等特性,常常用于比喻人本有的明德、佛性。佛性又称为自性、真如,唐朝贤首国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用清净圆明体来表达自性。在禅宗,以明月比喻佛性,源于慧能大师的《坛经》,后代还有禅宗语录《指月录》。晚于慧能大师60多年出生、被当时人苑咸称赞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王维对这样的比喻并不陌生。这样的理解,或许更接近王维“诗佛”的写作风格。
这样看来,“明月来相照”,正是佛性或明德之光时时照耀自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人说我念佛,我说佛念我”,身心充满了喜乐,没有人理解又有何妨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都是这回事。原来,这首诗里面藏着求道、修道、合道的大快乐啊。以道相通,这句诗可以和文天祥先生《正气歌》中的名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相参读。这样的古道,不仅仅是抽象的义理,也包括古圣先贤的嘉言懿德,他们的故事、形象和精神都是鲜活的,如颗颗明星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时时与后世求道、行道者神交,相互印证。
百度百科的赏析,说“这首小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对这样的评析,我不敢苟同。景语、情语且不说,“明月来相照”就是震古烁今的警策之句,而一个“照”字,就是全诗的诗眼。黄念祖老居士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笔者以为,“明月来相照”的“照”字,与黄念老所说是同一法味,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妙理。如此,则“深林”也可理解为人的内心世界此起彼伏的妄念,正如弥勒菩萨所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在一弹指这样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的念头,不能进入甚深禅定的常人,哪里能够体察到,以假为真、认贼作父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妄念再细微,大千世界再复杂,从体上来说不离自性,所谓“烦恼即是菩提”;从修上讲,一个“照”字当相离相,所谓“照破地狱化灰尘”“光中化佛无数亿”。当然,深入解析如此精深的佛理,就不是这篇短文和笔者的水平所能胜任的了。
将全诗解读为作者孤芳自赏,不免有把黄金当成黄铜来赞美之憾。佛道儒的高境界,都是谦虚就下、和光同尘的,怎么能与一般读书人的自命清高相提并论呢?修行者外现谦卑亲和,内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至返本还源,时时与明德、佛性相应,“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
如果去掉比喻的修辞,以净土或教下的立场,这首诗改成这样就明白如话了:“独坐贝叶里,诵经复念佛。世俗人不知,自性来相照。”如果是宗门,或可改为:“独坐幽篁里,拈花复微笑。深林人不知,指月谁解妙。”在儒家,不妨改作:“独坐陋巷里,格物复诚意。市井人不知,明德来相照。”其实也未必一定要示现种种修行的形式,对于明理修心的人来说,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翠竹黄花无非是佛。因此,还可以有更多的改法。只是这样改来,既不押韵,也没有半点诗味了。不过,从这个角度来品味这首诗,越读越有味道。益证清朝沈德潜的评语:“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诗,贵在创造一个可承载丰富意象的载体,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解读没有绝对的对错,但需要符合原诗的语境,包括喻体之间的组合和指向,更需要符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从修道的角度品读《竹里馆》,不失为一途,也许有发前人未发的新意在。
2013年9月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