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ˉ▽ ̄~) 切~~,综合一下。
场上摆千军:成语入诗大讨论
2019-01-14 11:59
荣西安:今天话题缘起,是因为元久老师的一首诗引起的思索,很不成熟,也不好说正确与否,因此才有要在群里讨教的冲动。请各位诗友见谅。
元久《腊八节两首》:“谁知年尾是年头,辞旧迎新忙不休。玛瑙珍珠添净水,琼浆玉液煮香粥。悲欢离聚全成梦,苦辣酸甜一起揉。腊八梅开传瑞色,金猪梦醒欲登楼。”“风霜雨雪几重长,腊八粥开气正香。糯米花生烹玉液,莲仁红豆煮琼浆。千珍一统揉时月,百味相合汇岁光。甜淡稀稠书画卷,年年携手共温凉。
就是这首。我再把当时的读后感拿出来晒晒——个人始终认为,大段大段的成语入诗,总感到只是一种套路,而缺自家机杼。意见很不成熟,仅代表个人观点。,可否就此话题,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一
车天启:成语入诗无不可,刻意了都是造作。
查逊:对呀,有很多成语是从诗词引申出来的,觉得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不破坏格律,用的合适也无不可。
杨日光:情真,意境,活用。介于有无之间。诗从四言而来,因乐律动而发展,包容性是一种不断适从的过程,或许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说顺其道而行,都是一种尝试,主要还在于恰当,不然就有矫揉造作,画蛇添足之嫌了。诗即时代性情,自成性格,还在于人。情致高雅一切可入诗。
孟鑫:看怎么入了,如果用的好就是点铁成金,弄得不好,就是做作,妨碍抒情。
李维娟:大家都知道写诗词常会接触到典故,其实成语就是典故的一种——语典。不是不能用,而是大家一定要用的精彩就会给诗词增辉。
刘白杨:成语直接入诗,一嫌懒惰,二觉太熟。愚以为,可以用,但不能不加改造地用。
杨兆一:成语可以入诗,但尽量不要入诗。成语入诗如白杨所说:懒隋、太熟。要用,不要直搬,设法改造、化用。
张军民:成语入诗,我持反对意见。我们读古人名作,也见到成语,那多是成语的来源,比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就是如此。名句,成语,谚语,名人名言等熟语入诗,很难写出新意,往往是复制和模仿前人的语言,甚至立意,是不可能写出好诗词的。诗人的责任就是走在时代前列,创新语言,创造词语新组合,开创超越时代的思想。我们起码要为这个目标努力,这就需要拒绝成语,名句,名言等熟语入诗,从自己组织语言做起。
程良宝:成语有来自诗的,自然可再用于诗,只是要妙用,化用,无痕方好!
鱼儿:我认为成语用在诗集未尝不可。因为成语也是词语的凝聚和精华,只要运用得当,就是很好的。
吴文君:成语入诗,感觉更多的用前人的经验堆砌,并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鹏州:自我感觉成语入诗缺乏韵味,缺少诗意。
赵民清:万事忌绝对,能否入诗应讲个“顺”字一一顺情顺理,顺理成章,顺则用,不顺则不用。既反对一味堆砌,也反对绝对不用。如在大量自己的语言中,偶尔一用,可有化龙点睛作用,何乐而不为?另外,我认为成语在格律诗中使用的几律并不高,因为格律本身就是守门员;倘偶有合律者,本身当年就可能是大诗人为诗而创造的,不用可惜,用则是一种继承。
刘鹏博:修辞立其诚,情于动而行与言。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其诚,则无以居之。注意到作者在修辞上要求“修辞立其诚”,即没有注意到作者根据他所要表达的情意来确立命意谋篇,假如作者违反他的情意,说了假话,即不符合“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抛弃了。
二
李维娟:哦,说到成语或熟语入诗,我刚刚也看到一首,可以发来大家欣赏一下。举例:“怎耐相逢爱折腾,倐然一念又生憎。心难所共各归各,事与无关能不能。抽泣是刀伤软肋,垂怜即火化坚冰。投怀咬得肩痕密,那敢遮拦乱喊疼。”作者:无以为名。这里的“各归各”“能不能”。大家觉得这首诗怎样?
孟鑫:《戏题肥》:忍无可忍边韶腹,闻所未闻沈约腰。且学阆仙诗底味,聊求一事号苗条。——一个朋友写的成语入诗。
刘白杨:我以为,无以为名用的好。熟悉而又陌生。
杨日光:诗句成了成语成语化境入诗。
荣西安:顺手拈来成语,总感到是堆砌辞藻。
赵营勃:许多成语本来就出自诗词,如:心有灵犀,明日黄花。关键看恰不恰当,合不合适。
孟鑫:心有灵犀作为典故,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因为有了李商隐的这首诗,二度升级,成为了成语。
荣西安:我的个人理解,成语也是典,用典当然没问题,但看怎么样用,是照搬原意,还是化典成杼,这才是关键。
李维娟:有道理,因为成语约定俗成,有了根深蒂固的固定含义,要拿来用必须切合语境和意境。那么就必须进行取舍和改造。也就是化用。
刘白杨:把成语不加改造写入诗中,在当代没见谁成功了的。
杨日光:画龙点睛是功夫,道行要深。得知道两种的差别和联系,还要情真意切。
赵营勃:古人用典很活,一个典可正用反用,成语用典也应一样,有些成语在流传中意思发生了转变,我觉得既可以用原来的意思,也可以用转变后的意思,就可作者本人的需要了。
荣西安:成语如果简单照搬入诗句,成语原意还是成语那个原意,这究竟好不好?至少,我们有看到你新的东西,就是说,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你的东西,我在成语那里都已经学到了,还看你的东西干什么?也就是说,最好是雀占鸠巢,借成语的窝,孵自己的蛋,我以为这才是写作方向。
李维娟:“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才有吸引力!嗯,连古人都说要活用,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苏东坡突出的“旁出样度”,基本上都属于袭用点化翻新的大范畴。
刘白杨:无以为名在这方面应该是做的较好的一个;至于点金成铁的反面例子,多如牛毛了。
荣西安:怕的就是点金成铁!
李维娟:对,就是因为有你说的这样情况,所以有人就干脆说,不要成语入诗了。
杨日光:没有不代表不可以有。后来居上才大有可为,焉知来者不如今?会有点主观化但是能用好,总不能碍于言说不用,大道至简,说到极致是相通融的。就跟悟道差不多最终看山还是山。
刘白杨:当代无数名作者实践探索了二三十年,鲜见成功的。某种意义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赵营勃:宋词中有用现成的唐诗句的,甚至青出于蓝,可以作为用成语的借鉴。
李维娟:有的,古人的名句,可以说,有诗人自己的诗不是太出名,但用到某人词里就成名篇了。
荣西安:“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是。
刘白杨:这种例子较多。我的看法是,不能直接用,可以活用、化用、借用等。
程良宝:成语入诗不妨,但须不着痕迹。“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袁随园句也,着处自然。袁随园就是清代诗人袁枚,诗中的成语分别是天马行空、蜻蜓点水。周啸天诗:“自从心照不宣处,直到意犹未尽时。”
郝林玉:成语入诗好比用典,须活用巧用不留痕迹,否则糗大了。
张军民:我以前成语入诗,都起了反作用。
程良宝:你想用用的好,人喜欢,那就尽管用!
杨日光:赞成用。成语有很深的内涵,并不是三个字,四个字能表达出来的,能够使人联想翩翩。但要恰到好处,不可牵强。活用,化用。庄子有云,可不可,不可乎不可,恶忽然,然不然之类,诗应有其规律,但也不不必拘泥,不然会不会成了只能自己设句被改造或定性成语了。而且成语也不是只有四言,(这有点抬杠),文化气韵是时代的发展,积淀,只要本着真善美的价值和实践,学问思辨笃行,苟日新日日新,未必不可,不拟古,不刻意,也不排斥,即是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需要的是时间、空间里的承载。
刘白杨:成语入诗要写好,比不用成语应该难一些。
三
刘白杨:大家练一下就知道能不能用了。光说不练假把式。能否实践一下,咱一人来个成语入诗的绝句小练笔如何?荣兄给出个成语,限时十分钟。
荣西安:那我就出个“众说纷纭”成语,十分钟完成小绝
刘白杨:计时开始,10分钟后交卷!
(10分钟后)
荣西安:众说纷纭各奋前,莫衷一是听谁言?功夫不到难成就,检点文章可有源?——堆砌成语,确实难成气候。
刘白杨:时间到!只有荣兄一人交卷了。好与不好另说。请荣兄谈谈这首创作经验。
荣西安:没经验可谈。因为,这不是我的经验。急急忙忙上场写就,粗糙的很。今天不谈粗糙。主题是成语入诗的问题。大家看,四句,三个成语,大家有何感觉?
程良宝:功力不逮,拿什么可能都造不出艺术品!初学者最好莫用,用了就丢人!
荣西安:我在上小学时写作文,由于成语词汇量丰富,常得到老师表扬,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恰恰相反,因为堆砌更多的成语,反而被老师一顿臭骂。
李维娟:堆砌,没有活用的缘故。
张军民:群聊成语入诗滨,众说纷纭各有因。欲问今人何处去,骚坛可待创清新。
杨日光:胡诌句(活跃的讨论气氛,或许可开新风气):“成语入诗何可为,众说纷纭不相同。从来古法当勉励,留与新生写旧风。”不过整体来讲,成语入诗的还是得下功夫,不然就有点应制体,格局小。另外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知道的诗式和成语太少,限制了我们的情思表达?
王文辉:随笔“众说纷纭事,城南又一家。当真落子准,老谢半壶茶。”
张军民:以前博友中有一个人,每天一诗,句句有成语,没见写过一首好诗,倒是佩服其成语量大。
杨日光:当然也不是刻意的找偏门,就像章太炎给女儿取名字有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文化。
张军民:起码同意复合型成语绝对不能入诗,比如“思前想后”“千方百计”等。
刘白杨:通过刚才具体事例证明:成语当然可入诗,但改造起来比较难,成功更难。今天,几个人都试了,质量都低于自己的平均水平。除了无以为名外,当代以成语入诗予人以深刻印象的,反正我没再见到其他人。
荣西安:不好意思,可能我要得罪群里许多人。我个人不喜欢无以为名。我就认为他成语用的多,也许我过于认真了。
李维娟:就诗说诗无关喜不喜欢。他用典多。
刘白杨:巧得很,他本名也叫姚平。
四
程良宝:把成语组成诗不叫厉害,把自己写的能变成成语那才叫厉害!
荣西安:我和桥山老师看法一致,我们不使用成语,我们创造成语让后人使用。问题是,如果成语入诗,在整体看来,你的诗另出新意,成语被新的意境掩盖,倒也为什么。好多人写诗,让我们只看到成语,看不到意境,这是最可怕的。大凡节日诗,纪念诗,颂伟人诗,什么什么多少周年诗,最容易成语堆砌,也最容易落入俗套。今天是腊八节,借着这机会我也吹吹喇叭,今天的腊八诗我们看了很多,大家都在个个群和朋友圈去阅读一下。看我说的是不是这现象?元久老师的这首诗,只不过具有代表性罢了。
程良宝:我是永远制造不出让后人用的成语来的。一是人微言轻,二是功力不逮,三是影响有限。总之,不敢妄想也!!!
李维娟:得相当有功力才行。
杨日光:说教言理还得自然而入。
张军民:什么历史时期创造什么都有一定规律,不是我等无名小辈可以做到的,比如新的词牌,新的成语,甚难言说。
程良宝:我是永远制造不出让后人用的成语来的。
刘白杨:当代人创造成语几乎没有可能——毛主席例外。
荣西安:有故事背景的成语是典,复合型成语则无典可言。
李维娟:很讲究的。不然就是掉书袋了。
张军民: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句子我自己用过成语的句子更不堪入目。
刘白杨:咱们今天找例诗,都不好找,也间接说明成功的名作太少了。无以为名以活用成语这种形式,开创了"无名体"。能成为一体,即使是戏称,也算小有所成。当然他也不可能首首诗都用此手法,只是相对在这方面的探索成功点。
李维娟:无名的诗读起来比较雅致。他是从小家学,所以对典故知道的相当多。读的书特别多。
张军民:我读书太少,汗颜啊!
顾立战:无论什么“语”,只要不影响诗的旋律就行!。
杨日光:回到本初就能以有间入无间游刃有余。
刘白杨:其实,我群中"野鬼"王兄诗词活用典故、成语、时语、隐语,也很有特色。
李维娟:是的,随心写意,很有自己的特点。绝对是自然原创。
刘白杨:王兄文史知识渊博,时语丰富,阅人无数,故形成了其语言特点。尤其是对网络语言之不避,令人佩服无已。我对王兄旧句"任清风提辖"中"提辖"一词,印象极深。李维娟:是的,这点是别人无法比的
五
荣西安: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就绝对不用有时候其实还真做不到,但就看怎么样用,至少不可顺手拈来当成摆设,要让他真正为我所用。活用,才是用成语的灵魂,化用,才是用成语的才气。
刘白杨:成语入诗,如云可以,可参照古人成句(化句)入诗;如云不可,可视为缩简为二字词语,二字词语可入诗否?
荣西安:二字词语如果不入诗,那我们就只能回家种田了。
刘白杨:既然二字可入,为啥四字就不行?
张军民:四字是照搬,有复制古意之嫌。
荣西安:二字句首先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化符号,它首先不过就是个表意的词组而已,而四字成语已经成了固有的文化符号了,已经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字意了,因此,成语入诗,毕竟由于过于亮眼,有喧宾夺主的可能性。总之,有能力活用就成语入诗,没把握成功运用就避免成语入诗。
刘白杨:所以这东西是个道具,能用与否,关键看作者的功夫。我现在写诗词写文章,脑子中几乎就没有成语成句,都是意在笔下,随形赋彩。从不故意用,也不故意不用。
赵民清:我同意刘,荣二位老师所强调的:1,尽量不用。我指的是可用可不用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鲜活,贴切。2,改造使用,尤其是在格律诗中使用。3,多用鲜为人知而又内涵丰富而又诗意较浓的。戒用人们早己用滥了的大路货一一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就是创造语言的艺术,作家,诗人就是创造语音的匠人。
张军民:我知道的成语少是好事,省得滥用。
顾立战:同意上边观点,成语入诗只要“不著痕迹”就行,在成语前或后用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之类的字冲开便是。
荣西安:因此我说,堆砌成语,几乎成了造诗人的惯性套路,而非深思熟虑的属于自己的灵魂的语句。
刘白杨:马克思观点,没有绝对的。关键看咋用,咋不用。存乎一心,妙用无穷。
顾立战:个人认为不管死用活用,只要用得其所就行,当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做到点铁成金。只要出句对句别风牛马不相及弄出笑话就行咧。
荣西安:用典也一样。句句用典,固然显得你的学问很高,但如果为显摆学问而故意用典,不注意意境,那就本末倒置了。
顾立战:化用:化烂了用。
李维娟:都知道自己的手擀面比机器成面香的多!
荣西安:今天经过讨论,不少不明白的问题都使人豁然开朗,达到了通过交流,互动,讨论,研究所要追求的目的。还是一句话,没有轻易的结论,只有深入的认知。
至少,通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成语入诗,不是能不能入的问题,而是如何代入,怎样活用,怎样化用的问题,是一个被成语牵着鼻子走还是牵着成语鼻子走的问题。
愿我们的诗友,创作丰收!
刘白杨
社课成语入诗戏赋
诗枉一无皆是处,名存众口说纷纭。
茅庐无虑酬三顾,不待千秋刘使君。
枯叶蝶
众说纷坛
高师聚集论诗文,各说奇思雁塔群。
有幸相逢诚请教,才华绝世实难分。
桓玉民
观论题“成语能否入诗”顺口溜
成语入诗否?众说各纷纭。
好词需化用,方可出佳文。
顾立战
“众说纷纭”入诗试作
大论雄辩浪高奔,裁剪入诗成语文。
世态炎凉知不少,醒来与众说纷纭。
荣西安
学会群研讨会后有作
众家不语隐风云,一任锵锵看戏文。
学子吟诗难达诂,只因场上摆千军。
邓晋运
观雁塔诗词学会群成语入诗讨论有感
交锋思想痕留真,众说纷纭各有因。
自古是非争辩出,由来观念日渐新。
韩辉
无题
成语谁教入诗魂,夜来听众说纷纭。
宜入则入直须入,不宜入时莫较真。
李维娟
以“众说纷纭”入诗试作
诗山自古郁嵯峨,上得峰头有几何?
众说纷纭话成语,字关排序感凭多。
李程
成语入诗多讨论,恭听儒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