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如何写好古诗词?(一)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0-10-26 08:20   点击:1133   评论:1  

一、格律

   写好一首诗的初步,就是掌握好基本格律。看唐朝人的格律,现代人认为许多诗出律了。拿现代人所了解的格律去衡量唐朝的诗人,很可能看不准,我们觉得出律,唐朝人很可能不认为是出律或者别有说法。

例:

黄鹤楼

[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的“不复返”,“空悠悠”不对偶,平仄也不对,词性也不对,可是崔颢的这首诗被认为是唐诗第一律,你说古人怎么能把一首出律的诗捧为第一律呢?我们不了解古人,其实在唐朝这种体式是允许的,是合律的。律师中如果第三联是一个工对,那么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

再看第三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一个工对。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白云”“黄鹤”对上了,“一去”“千载”,对了一半。“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了。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儿女”和“忆长安”明显不对仗,但是,第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工对。有了第三联的工对,第二联允许半工对。“遥怜”,“未解”对上了,“小儿女”和“忆长安”就不对了。这种体式是当时允许的,不算出律。

格律不仅仅是形式,它还有内涵,有它的作用。格律是引导我们进入古典诗词氛围的一个向导。格律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规律。经过千百年的研究,古人认为汉字音节这样排列是最美的,他对音乐美的调动是最充分的。

二、语句通顺

    这是初学者应该掌握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地进入你的审美思维。格律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它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而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句通顺是第一位的,也是对诗句最基本的要求。

为什么呢?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看了诗以后,很多时候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所以对语句通顺的要求就更高,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能让读者误解走岔路,这是我们语言上的功夫。有些诗友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这种词你自己懂,别人不懂,有些大诗人他生造词,像苏东坡、鲁迅生造了好多词。但他是语言大师,他们能熟练驾驭文字的组合排列,他们造了以后能被社会所公认。而我们呢?没有这个水平,造的词不为社会理解和公认,这个问题不好说清楚,你要创新,肯定不能总用老词,得用新词,可是要用新词就涉及到生造词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靠我们创作实践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能力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解决。

例:

有位诗友写了一首诗,是给他95岁的祖母写的一首祝寿诗,起句写到“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他的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95岁了。但是大家一看这首诗就都笑了。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按照字面的理解为“祖母生宣统”就是祖母生了宣统皇帝,应该算是皇太后。不仅是皇太后,“今年九五尊”今年又当上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显然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可写出来却差了这么多,所以语言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

    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什么意思呢?“舟车卧海南”是说坐着船,坐火车并且是卧铺,到了海南岛。“鸭香贵转馒”是说,下车后饿了,看见路边烤鸭特别香,一问价钱,很贵,买不起,转身买个馒头吃了。他想的是这个意思,他这样写自己很清楚,可是读者能理解清楚吗?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属于语言表达的水平,问题是功夫,大家不要小看。为什么说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新鲜,又有趣,又精确,又被大家所接受,那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那样,但要做到通顺,明白,不让读者走岔路,走迷宫,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写好诗的基本要求。

三、形象思维

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为“意向”。

诗词里的形象严格说来都应称为意向,为了通俗简便,我们习惯于拿形象说事,关于诗词对错的问题。好多吃有考虑过多耽误事。诗词它不是说明书,操作手册,一般来说没有可直接操作的实用价值,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使读者悟出一定道理,从而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例:

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写诗的诀窍,什么诀窍呢?那就是一定要用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从字面上看他写一个新媳妇问丈夫画眉深浅合适不合适,时髦不时髦。但我们看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是给考试官张籍写的,跟这个新媳妇毫无关系。他是请考官张籍指点一下自己的文章有何得失,有何缺陷,是问自己的文章“入时无”。朱庆余是来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字不提文章,而是通过一个新嫁娘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才是作诗的正道。这首诗家喻户晓,对我们诗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大家可以把它当作座右铭,每次写诗的诗读这首诗,想到应该通过什么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直言其事。不要贴标签,而是要把自己的感情灌输到所创造的形象里面去。这是诗词艺术创作的特征,也是我们终身追求的,永不满足的,永无止境的。

形象创作可以分很多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

1.人象

这个用的最多。“洞房昨夜停红烛”就是人象。

2.物象

如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就是物象,物的形象,也是大量作为诗人抒情的寄托。

3.景象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完全是一个风景的画面,是景象,这个用的比较多。诗人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形象,大多是人像、物象、景象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4.心象

心里形象没有人物、景物,只是心理描写,用心里形象射出人物的形象。

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个**的心理状态。还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也是心理形象的描写。

5.事象

写一件事,其中人物的形象不太明显,只是一件事的过程。这在律诗中比较少,在古风里比较多,不等于没有。

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写待客的经过,有池塘、鸥鸟,开门、扫地,没有好酒好菜,找邻居老头儿陪客一起喝酒,这么一个过程。这种叙事诗在律诗中是少有的,杜甫的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主人公不出现,《客至》从头到尾也未见到这个客人。前两句是环境,三四句是迎客活动,五六句是在菜桌上吃饭,最后两句是请邻居老翁一起喝酒。而客人是谁,什么样始终未见着。

6.隐象

   诗里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清晰深刻,我们称其为隐象。

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这是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不是对项羽人物形象的描写。但在读者面前,项羽的高大形象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我们称隐象,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手法。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