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之事取自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前文虽说有菊不落可后又写道黄州落,拚却后文而单摘取前文者岂不有断章取义之嫌?
七尺小童浅学粗漏多有现丑羞愧难当
今人里面也有部分人食古不化思想抱残守缺。与这种人争论下去毫无意义。黄花,本来泛指花瓣黄颜色的花,是个代名词---代称。可是,又是谁规定了黄花一定是专指菊花呢? 春天里开黄花的植物多的是。秋天里开黄花的植物也有的是。江南雨,北方雪。难道就不允许有北方下雨南方有雪存在吗? 诗人写诗,借助物象立意没有错。错就错在读的人太多想的太多,把物情意象复杂化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矛盾。只要能够解释的通,见地合理,都符合诗词作品的注脚。至于怎么去认识理解诗的意境,怎么跟原作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由于层次不同另当别论了。写好自己的诗,做好自己的事。别自以为高明老去纠缠古人诗句。照葫芦画瓢,继承弘扬,才是目标方向。超越古人,才见你的真本事! 凡事讲究圆通活变,不必苟泥小节,顺其自然。支持作者,为你点赞。
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不可以理解为写的是深秋?唯“乍暖还寒”多为指早春,意思是天气虽然刚刚转暖,但不时就又冷起来,好像又回到了冬末。但可不可以理解为深秋,天气凉了,偶尔有一两天回升,但总还是冷了。如果可以这样理解,乍暖还寒,梧桐细雨,黄花堆积,雁过,就都顺理成章了。见笑了。
关键是,“乍暖还寒”这个词,宋朝人都是用来形容春末。这又是个常见词,没理由认为李清照会错用这个词。
食菊总不能食衰败的枯菊吧。现在的食用贡菊,有叫“菊胆”的,就是刚刚开的“落英”。一词多义,岂可满足于“有这个解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阅读之基本要义。
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到底是什么雁?
我想就这句谈谈我的看法。
正如文中老师说的那样“在传统的诗歌体系中,一提到雁,往往就是北雁南飞,至衡阳而返,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这是由于生民以来,中国人和中国诗歌的作者,多居于中原地区,北不到大漠辽东,南不过长江。在中原人的概念里,衡阳已是极南之地。”
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每年的三月中旬,清明前,去南方越冬的大雁开始北归,它们聚集在我的家乡佳木斯的东郊建国乡北面的松花江上,进行修养补充能量,大约停留近一个月后飞往它的老家西伯利亚,等到秋天再飞回来,在这里修整后再飞往南方过冬。
根据这个现象,我想,李清照的“雁过也”应该是春天时北归的大雁吧。
同时,我觉得,李清照写的就是春天乍暖还寒时候,而黄花也不是菊花,可能是黄色的野花吧。
记得多年前,我还不太会写诗,写春天登山,写到了黄花,那种黄花就是蒲公英的花,当时,很多老师还对这个黄花的意象给予了评论,就是春天里可不可以写黄花,黄花是不是就是菊花。最后的结论是:可以用黄花指代菊花,但不是所有的黄花都是菊花。
点赞,
大家见过二、三月份,盛开的黄色刺梅花吗?他的花瓣风一吹,就落的和雨一样,风停后地上就跟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
刺梅花。。都不知道这种花,没见过啊。
偶然看到这个,才知道什么叫以偏概全。据我的小学语文课本上说,苏东坡后来被贬到黄州,亲眼看到重阳后满地黄花满地金,方知自己的武断偏颇。他郑思肖老爷子家的黄花不落,就不许人家李易安家的落啦?甚至连屈子的餐秋菊之落英都为非了?如此考据,令小朋友我啼笑皆非
关于离骚之“落英”,且做个注脚。【尔雅】云,落,始也,初也。例如现代汉语之“落成”即此义。又,洪兴祖(宋)【楚辞补注】云,“落其华而餐之”,将落解作采摘。故游国恩采【尔雅】注释为雏菊。先秦时,掉落的词义应说是“堕”、“坠”、霣”、“陨”等。据我小学老师的意见,零者,馀也。落英应解作馀英。
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据此来说菊花一定不凋落的。
金刀点卯回复: 分几层说。
1,现实里,菊花会落吗?
或许有落的菊花,但我没见过。姑且认为菊花不落。而且菊花品种太多,宋及宋以前,菊花是什么样也很难说。
2,宋朝人知道菊花不落吗?
知道,且就此问题发生过争论,由于发生在名人之间,争论的影响也不小。这里假设宋人知道这点。
3,宋人怎么理解“餐秋菊之落英”的?
很显然,大部分宋人不知道落有始意,以为落英即凋零之菊。
4,李清照知道菊花不落吗?
李清照一直生活在贵族圈里,不太可能不知道欧王苏之间的争论。
5,如果李清照知道菊花不落,那“满地黄花堆积”是什么意思?
一般认为,黄花是菊花,黄花堆积就是菊花一片。但这么解,和此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不符的。因此我认为,这里的黄花,不是菊花,而是春天里一种黄颜色的花。还有其他证据,文章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哈哈,飘过。。。
还一直纠结菊花是否会落的问题,好没意思!因为如果一个人完全无视菊花品种甚多,小菊不落,某些大菊(比如黄州之菊)会落的事实,这个争论就毫无意义。就像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道理。黄州就在今日的湖北黄冈,去实地求证一下一点都不难。省得在此争论一个伪命题!时间宝贵,在下的原则是不与人作无谓的争论。就此打住!
的确很没意思!诗无达诂,何必偏执一词?
是的,黄花为“菊”是普遍认知,但是,黄花不一定为“菊”,也是正确的!因此,还是要与诗文上下意思来判定!春天,黄色的花,亦是大有存在!
例如:
【七言绝句】
雨后黄花风铃木
2020年3月6日
云绕青山雾掩洲,
风铃千影弄春柔。
夜来惊蛰蛙喧雨,
遍地黄花疑似秋。
此处的黄花,就指黄色的风铃花。
乍暖还寒,这已经点明了时间,只能是初春。如果是秋天,应该反过来说“乍寒还暖”。秋天时满地黄花有可能是菊花(某些会落花的菊花品种)。而初春,自然不能是菊花。李易安写这首词时,已经在江南生活了很多年了。初春时候北方不会有太多的落花,因为其时很多花还不到开放的时候。而江南这时候有些花已经到了繁盛期甚至要凋落了。现在我们所知的,江南地区春天开黄色花的,有很多。可不可能是油菜花?有可能,虽然一般不会有人在家里种油菜花,但是架不住他有例外。迎春花也是黄色的,对不,而且花期很早。还有某些品种的梅花。还有金钟花。所以我们无法确认具体指什么花,但绝对不是菊花就对了。
怎么没人猜棠棣呢?李商隐说棠棣黄花发。
另外,乍暖还寒,宋人一般指暮春的,更准确地说,是寒食前后。乍暖还寒和春寒料峭两个词,宋人其实都指暮春。今人误解太深。
我们北方有满山的黄色刺梅花,二、三月份,开始盛开,花型也和大品种菊花差不多大。
黄花如散金。 我想起了我之前看的明朝考校,八股考试,最喜欢用此句来出题。
至明朝起,诗词已经泯然众人矣,资料详解已考究不察,多是前人之功。今楼主发起探讨,幸事一件。
满地黄花堆积,说明黄花落了,已不是“黄花”了。李清照暗喻自己已人老珠黄。如果细扣的话,“黄花闺女”中 的黄花是什么花?
以花落比喻自己人老珠黄,有些牵强。不能看到落花就说是比喻女人老了。
黄花闺女的词源恐怕已经不可考了。网上说“黄花”是指花钿,一种额间装饰,未婚女儿才画,所以代称未婚女子。但这种说法问题很大。一是,花钿这种化妆方法,不分未婚已婚。二是,稍微检索一下,可以发现,黄花女儿一词明中期以后才大量出现,而花钿流行于唐,宋金元时期越来越少见,明朝时几乎没了。时间对不上。所以,黄花闺女的黄花到底是什么花,我能力不够考证不来。
出自梅花妝典故,因古代打扮多为严谨,身份标示需要,着装也有此一说。兵黔面,士大夫工商阶层都有标识
满地黄花一定是指落在地上的花吗?看见菊园里长着一大片黄色的菊花可不可以叫“满地黄花”?而由此疑问进而对整首词的环境意境产生非秋是春的理解就更是谬误了。
【该评论已被删除】2020-10-04 23:22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易安词写的应该是春季,其中的‘满地黄花’是俗称的苦菜花,学名蒲公英。
春季的天气是以寒为主,才会‘乍暖还寒’。如果说秋天,则是乍寒还暖。
‘雁过也’是大雁北归。举家南迁遭尽了磨难的她,表达了对北方故土的思念。
‘梧桐更兼细雨’说的都是南方的早春天气。唐诗中描写春天的雨,有‘润物细无声’。
一点观后感,见笑了。
顺祝中秋佳节快乐!
春天里黄颜色的花是什么花,我也不敢确定。确实有可能是苦菜花。问好。
回应黑牛2:先生没在偏远的地方生活过吧。
迎春花是木本植物不会满地开,而蒲公英开放则是铺天盖地。
回应飘鹏:蒲公英花期4—10月, 不落花瓣。野生蒲公英可是不好采挖,多零星分布,整片整片的蒲公英我没见过。小时候苦啊,闹不死人的东西都吃过,有一次挖泡参,挖到草乌,都是开紫色小铃铛花,味道不对就吐了,嘴都肿了,如果草乌是甜甜的味道,就不会有今天在这里捣乱了。
迎春花在城乡常也作为篱墙植物,地温显示植物,用以指导农事,可以很集中,叶片单薄,落花时期也很集中。满地黄花“堆积”,显见是指落花。
回应黑牛2:‘满地黄花堆积’的‘堆积’二字,个人理解应该不是指落花,而是一簇簇的花朵。蒲公英开花每株都有两三朵,甚至三四朵。
迎春花的原产地是中国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等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地区。南宋时期的杭州地区恐怕还没有这种植物。
请注意‘满地黄花堆积’接下来的句子:‘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如果是迎春花,有谁会去摘呢?分明是蒲公英,由于采摘人情感憔悴无心去摘而生长旺盛,满地堆积。
个见。
唐.白居易:玩迎春花送杨郎中
金英绿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z
代迎春花召刘郎中
幸与松筠相近载,不与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蒲公英从来就是农家采摘热门,可以自己吃,可以卖,清热解毒,花期又长,就算开得漫山遍野也在深山野沟,李清照就她那身板,守着园子里面的落di花不感概,爬山越岭去找蒲公英?堆积来形容也不恰当,粮食亩产几万斤差不多。
回应黑牛2:呵呵,你判定是迎春花的依据从网上搜来的吧。这恐怕有以讹传讹之嫌!
读诗词要读懂文字背后作者的心境,才能与词人产生意识共振。如果此黄花是迎春花,那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黄花又是什么花呢?
这个对花名的认定,反映出今人对古文化认知的隔膜。不仅如此,宋人不少作品的真实含义都被今人理解错了。比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欧阳修的【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等。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腑,势必落入文字相,读不懂宋人的词情。
再说下去也无甚意义了。既然兄台认定是迎春花,那就是迎春花吧。
中秋到了,送上黄花一支,祝兄台秋日安康,笔耕愉快!
之前有谁在哪里说过这首词的黄花是指迎春花的?请大家帮我查一查,查到就当我抄袭。
回应黑牛2: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你固持己见,认定是迎春花的本意有沽名钓誉之嫌。正是大伙都知道黄花的生长季节和地域分布,以及词人用意所指才没有对此有争议。
今人的生活越是多姿多彩,对古诗词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就越是曲解。
还是那句话,你说是迎春花就是迎春花。只要不影响你对宋词的爱好就行。
(明确了这一点,再去看李清照的“乍暖还寒时候”,不就十分明白吗?李清照清清楚楚地是在说,现在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和《柳梢青》《摸鱼儿》二首一样。):“暮春”是笔误吧?似应是“初春”。
确实是暮春啊。把乍暖还寒指向中春的,都是少数呢。问好。
真真好文章。古今读者都认作秋怨,不想竟是春愁!
(乍暖还寒二月天),似乎是仲春?
“乍”,偶尔,偶然。乍暖还寒,总体还很冷,天把天稍暖和,初春。
要不作者用词不当。
金刀点卯回复: 宋人用乍暖还寒多指暮春。没有当不当的,事实如此。问好。
抄书吗谁不会,查查百度百科,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冬末春初,天气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成语出处:
宋.李清照【声声慢】词……。
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杨柳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金刀点卯回复: 我真觉得我这文章白写了……如果抄书就可以解决,我写这小文干啥……
“寒暖”的问题,其实挺复杂。地域问题、气候变化、历法变化、个人感受,估计还有别的。黑牛兄、金刀兄慢慢聊,似也不必立刻得出结论来。恕我多嘴,抱歉抱歉。
回应华夏戎狄:是我在你的评论里面麻闹,图个热闹哈!
常识嘛,当然特殊情况和地域不在范围内。
回应黑牛2:
一个黄花与菊花,弄出这么多事故来!😂适合官人作报告,听得昏昏入睡,谁把这篇大作看完,我打心底佩服。👍😂菊花就一定是黄色吗?黄花就一定是菊花吗?如果今人写诗填词,就一定把黄花与菊花画等号吗?……古代文人咬文嚼字,诗词歌赋的确写得好,但也不一定都懂五谷农事呀!……😂
雁过也按照冬末春初或者秋天都可说通吧,南下的李清照并没仔细交代大雁是北飞还是南飞,所以这里并不建议急着解释?
,但是后文乍寒还暖多指冬末春初,所以秋天还是有必要排除的,如此有了北返之雁?(反正不想复杂地解释)
这里的黄花其实可以指菊花的(诸君认为不可认为是菊花呢,认为黄花堆积状不可通,菊花只抱枝头死怎可指黄花呢。
也不能指事黄花,这关键是季节不允许吧,二者黄花落了一地还真不能堆多少,黄花会落在地上的)
这里的黄花可采摘,确实有采摘的价值吧,难不成采摘戴在头上吗,那么黄花生长的位置以及看的角度很考究吧。滴雨的黄昏隔着窗看这黄花,满地堆积,这花并不需要落了一地,只需要一堆连花带叶的枯萎罢了,菊花也是一堆堆的吧?
晚来风急,淡酒不敌这风急,无非一刹那风寒罢了,晓来风寒,不喝卯时酒,大清早的不需要风都冷了。确实不太合适喝酒吧……晓来风寒,填词上时间跨度上没那么直接清晨到黄昏的吧,晚来风寒更妥些。
不想再改了,一口气写出来以后改了两三遍自己看完都觉得语气不对,莫怪莫怪……
宋人用“乍暖还寒”,几乎都是指暮春,寒食时候了。不是秋天不是早春不是冬末春初。
你这里指暮春,暮春多雨,冬菊可能就不存在了。李清照说那那冬菊枯萎了都无人过问,这冬菊也算没经过几场雨吧,冬菊也就一个月左右就谢了,怎么捱到暮春呢?
看上面有个诗友评论提及的蒲公英,后来的凭何来个憔悴损,所以蒲公英也不合理。
乍寒还暖,朱淑真写了中春,刘清夫写了初春吧,柴望写了暮春的吧。
金刀点卯回复: 刘清夫用乍暖还寒,应该也是指暮春。其词最后两句,说春促归期,三十六番花信都依次过了。宋人用乍暖还寒,大多数都是指暮春。
(其实刘清夫的作品……个人觉得不能算证据。因为宋人常说的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刘这里用三十六,不知道典出何处。另外又搜到宋人一句“三月尚寒花信风”,也可作乍暖还寒指暮春的证据。)
司空图《虞原北乡》之后联,“老人惆怅逢人诉,开尽黄花麦未金”这里黄花为油菜花。
啧,这是个好问题。需要详细考证一下。不过涉及农业知识太多。。。超出我的能力了。
先生太谦虚了。也许我的理解不对。中国地域太广,各地物候相异。我以长江中下游为例。一般,小麦的播种期在10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底差不多结束。这也正是菊花的盛开期。也就是说,菊花谢了,小麦或许才播种或刚出苗,离小麦黄最少还需半年以上时间。所以,“开尽黄花麦未金”说的也对,但我认为,诗人大概率说的黄花不是菊花。
油菜与小麦播种期差不多。收获期,油菜比小麦要早半个月左右。清明节前后,油菜开花,至4月中旬,油菜花基本凋谢,而此时距小麦成熟大概还有1个多月。完全可以说是“开尽黄花麦未金”。至于诗人为什么要感叹这个事,要知道,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四、五、六月份,是农村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存粮已尽,新粮未收,很多农家只能靠野菜、借贷、卖地度日,因此,诗人感叹“开尽黄花麦未金”就可以理解了。
一点浅见,见笑。
而我的这个观点也印证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黄花,很多时候不一定就是指菊花。
金刀点卯回复: 主要是三个问题。1,小麦分冬小麦春小麦,播种收获期各不一样。2,油菜花花期花期太长。3,作者所处地为山西。但唐朝时山西怎么种小麦油菜,我也不知道……。
虞乡北原
作者:司空图 (唐)
泽北村贫烟火狞,稚田冬旱倩牛耕。
老人惆怅逢人诉,开尽黄花麦未金。
【原创】黄花一定是菊花吗?
看那个汉语大辞典:
《漢語大詞典》:黄花 拼音:huáng huā
亦作“黄华”。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看此典中的说法,黄花,可以是菊,可以是油菜花、金针菇,可以是山峰,还可以是曲调的名称,更加可以是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
由此,生活中的黄花儿是泛称,需要结合语境来确定的。
谢谢回复。但你这么回复,让我感觉我这文章跟白写了一样。
再一问:菊花会落么?
菊花的品种非常多。不过呢,离骚中有句,曰:
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句子里的落英,是凋落的花瓣么?
有问:落在地上的残花,吃了多不卫生啊,你看而今超市里买回的苹果还要用洗洁精清洗几次的呢。。。
唉,诗人的喜好你莫猜。。还有吞霞的呢。。
至于花期到了的时候菊花到底落不落地
这个还需要花匠师傅给出具体的答案。毕竟,菊花是一个大品种。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至于过片中的黄花,我一直认为是飘落下的黄色枯叶。季秋,黄叶飘飞,如季春的落花遍地的景象,多么的相似啊。
以落叶比黄花,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如此一来,这黄花也就与菊花木有关系。唉,若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么样啊
双节就要到啦,,与楼主一道灌水快乐
宋人诗词含【乍暖乍(仍,还,轻...)寒】词荟。
1
溪桥早春 宋·姚孝锡
七言律诗
轻黄未染柳梢匀,连日溪风卷塞尘。
【乍暖乍寒】花信晚,相呼相应鸟声频。
少勤漫挟经纶策,老懒空馀病患身。
追忆故园桃李树,年年红紫为谁新。
2
更漏子 宋·吴潜
柳初眠,花正好。
又被雨催风恼。
红满地,绿垂堤。
杜鹃和恨啼。
对残春,消永昼。
【乍暖乍寒】时候。
人独自,倚危楼。
夕阳多少愁。
3
柳梢青 其一 宋·吴潜
衬步花茵,穿帘柳絮,堆地榆钱。
【乍暖仍寒】,欲晴还雨,春事都圆。
午窗睡起厌厌。
屋角外、初啼杜鹃。
百种凄凉,几般烦恼,没个人怜。
4
春欲暮雪作不已简子新 其三 宋·家铉翁
七言绝句
【乍暖轻寒】春正深,晚云犹解作同云。
从教门外雪三尺,认取沂边春十分。
5
中春书事 宋·朱淑真
七言律诗
【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
日烘春色成和气,风弄花香作瑞烟。
莺舌似簧初学语,柳条如线未飞绵。
金杯满酌黄封酒,欲劝东君莫放权。
6
即席和人韵送荃翁 宋·李昴英
七言律诗
诗似油翁背注油,知音世有几荆州。
【乍寒乍暖】方榆火,无米无钱只叶舟。
客况可堪今老大,人生何必尽封侯。
津亭且莫匆匆去,万斛春醪任拍浮。
7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
西平乐 宋·柳永
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
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
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
黯凝伫。
台榭好、莺燕语。
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
奈阻隔、寻芳伴侣。
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
寂寞韶华暗度。
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
9
木兰花慢 追和晁次膺 宋·王之道
对春光淡沲,烟冉冉、日迟迟。
渐红入桃溪,青回柳陌,莺刷金衣。
差池。
竞求友去,恼佳人、幽恨上蛾眉。
应念年时追逐,妆馀为带交枝。
芳菲。
谁共赏游嬉。
何处马如飞。
□不道新来,牵肠惹肚,暗减腰肢。
须知。
【乍寒乍暖】,褪朱唇、又过海棠时。
已约姚黄魏紫,留花等待伊归。
10
摸鱼儿 景定庚申会使君陈碧栖 宋·柴望
便无他、杜鹃催去,匆匆春事能几。
看来不见春归路,飞絮又随流水。
留也是。
怎禁得、东风红紫还飘坠。
天涯万里。
怅燕子人家,沈沈夜雨,添得断肠泪。
嬉游事。
早觉相如倦矣。
谢娘庭院犹记。
闲情已付孤鸿去,依旧被莺呼起。
谁料理。
正【乍暖还寒】,未是晴天气。
无言自倚。
想旧日桃花,而今人面,都是梦儿里。
11
念奴娇 其二 宋·柴望
春来多困,正日移帘影,银屏深闭。
唤梦幽禽烟柳外,惊断巫山十二。
宿酒初醒,新愁半解,恼得成憔悴。
髼松云鬓,不忺鸾镜梳洗。
门外满地香风,残梅零乱,玉糁苍苔碎。
【乍暖乍寒】浑莫拟,欲试罗衣犹未。
斗草雕阑,买花深院,做踏青天气。
晴鸠鸣处,一池昨夜春水。
12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
七言律诗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13
偶兴 其二 宋·韩淲
轻风度林杪,乱山啼子规。
流水去无迹,茅檐雨霏微。
【乍暖复薄寒】,时时整巾衣。
炊烟晚色起,呼童掩柴扉。
14
玉楼春 元·刘因
柳梢绿小梅如印。
【乍暖还寒】犹未定。
惜花长是为花愁,殢酒却嫌添酒病。
蝇头蜗角都休竞。
万古豪华同一尽。
东君晓夜促归期,三十六番花递信。
没想到有这么多。谢谢。可以看出来,乍暖还寒,宋人主要用来形容暮春。形容中春的都少。
“人比黄花瘦”为什么会是比喻菊花呢?形象吗?
现代如A4腰,筷子脸,瘦成闪电 多形象而夸张,富态如牡丹,消瘦象菊花?这是李清照吗?
此处应该就是指 黄花(萱草)菜,如何与“西风”挂钩呢?在吃饭时的汤里面啊。
一人说,众人和,互相抄呗。
时人随便妄谈再创辉煌,古人的东西都没读懂读通,哪里来的自信。
菊花抱枝而死的枯萎状,黄花菜枯萎的时候可会落一地儿呢
回应柳依然:重阳节的菊花可不枯萎,黄花菜的采摘在将开未繁时。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是不是很温馨?与整诗情调看似乎不协调啊,这是追忆,“把酒”有二意,这里取行酒、敬酒之意,……“后”,有暗香盈袖,这里就可以发挥读者充分的想象力了。
这首词写得惨道啊,不就是思念曾经的那个人吗?黄菊还是当年的黄菊,人,只有深情的女人,却已脱型,虐啊!
【该条跟评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