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语熙 女  0岁
  • 注册日期:2013-02-08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11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曲论(一)

语熙 发布于2020-08-01 13:03   点击:1593   评论:0  
散曲创作与草原文化融合之思考


散曲肇始于金元,是元代的新体诗歌,在中国韵文史上,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鼎足而三,特别是北曲的盛行,与蒙古族的崛起,中士胡语的流行分不开的,有别于南曲充满金戈铁马气概,大漠苦寒,胡马骄嘶,悲笳长鸣,形之于诗多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斛律金《敕勒歌》)之咏,朱有燉《诚斋乐府》云:“自金元以胡俗行中国,乃有女真体之作;又有董解元、关汉卿辈知音之士,体南曲更以北腔,然后歌曲出自北方,中原盛行之,今呼为北曲者是也。”
北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传承至今,它自然活泼的旋律和通俗诙谐的语言,根植于生活,根植于人民,深得大众的喜爱和推广。特别是内蒙古高原经历了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辽、金等民族和朝代的更替和洗礼,公元1206年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也就是“开平府”元上都登基建立元朝,改燕京为中都(后称大都),确立两都巡幸制度。最为著名的元代散曲名家冯子振四十二首《正宫·鹦鹉曲》皆创作于元上都,其中《松林》《至上京》两首散曲是直接写元上都及周边景色的。
内蒙古的元上都是元朝的发祥地,元曲和内蒙古有着深厚而密切的渊源,而草原文化是适应草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产生的一种文化,它独有的魅力和特色与散曲的特点相融一致,其地域特征、群众基础和人文环境氛围浓厚,于今而言内蒙古散曲的创作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2019年7月中国第四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元上都散曲文化教育基地举办,来自北京等全国各地19个省、市、自治区诗词和散曲组织的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散曲界名家云集,佳作爆棚,会议期间共创作歌咏草原风土人情之散曲六百余首,是中华散曲在辽阔草原上最集中最绚丽的一次展示和绽放,2020年初,内蒙古诗词学会又将六百余首散曲汇编成书,永久存档于这片热土,为中华散曲在内蒙古草原上惠存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
一、草原地域文化特征是散曲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草原民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人的自身与宇宙的自然形成共鸣,人的灵气与自然灵性相互交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最接近最淳朴的释放就在辽阔的大草原,所以草原的壮阔、大气、苍茫、豪迈、激昂、开放、包容等气概,就与散曲独有的自然坦荡,通俗豪放,“至情”“本色”的特点相吻合,将浓郁的地域特征置于民族文化视野中,散曲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其散发出的草原味道愈加醇厚浓郁。
无论是一望无际的碧草蓝天,湖泊云朵,还是摄魂的呼麦长调;无论是滚滚如洪的牛羊骏骥,还是悲悯哽咽的马头琴弦音;鸿雁南飞,苏鲁锭高耸;奶茶飘香,蒙古包如莲;敖包祭祀,蒙古族婚礼,哈达茶酒礼仪,江格尔,乌兰牧骑,金戈铁马等等,北国文明的摇篮,异彩纷呈的蒙元民俗,皆可成为散曲创作者笔下的素材,丰富而灏烂,生生不息。
在锡林浩特正蓝旗冷陉沙坡头一代文豪冯子振题有《正宫·鹦鹉曲·松林》:
山围行殿周遭住,万里客看牧羊父。听神榆树北车声,满载松林寒雨。[幺]应昌南旧日长城,带取上京愁去。又秋风落雁归鸿,怎说到无言语处。
笔者曾站在此曲中“神榆树”处,透过新条看到苍老斜翘的枯枝,遥想当年铁骑弯刀、雕翎箭鸣峥嵘岁月,多少雄伟建筑英雄豪杰终落得一炬成灰,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受一代文豪的影响,在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会议期间,与会者分外喜欢这个曲牌和规定的韵脚,创作出许多《鹦鹉曲》以表达对一代文豪的景仰。
如:《中华诗词》杂志社责任编辑胡鹏老师的一曲《正宫·鹦鹉曲·射雕英雄梦》
何时俺也锡林住,拜个弓箭师父。黑漆弩膂力连发,射落繁星如雨。 [幺]等闲招两匹白雕,一笑携蓉儿归去。莽红尘快意人生,煞强过作诗苦处。
草原散曲社社长祁牧多的一曲:《正宫·鹦鹉曲·听马头琴演奏》
琴弦常把情留住,控万马胜奏梁父。料周王八骏如斯,抖擞鬃风蹄雨。 [幺]射雕时满月弓开,转瞬电来雷去。正平沙细草徐行,乍斩截惊收此处。
我也在希拉穆仁庙前写下一曲《正宫•鹦鹉曲·希拉穆伦庙》
   沧桑大庙活佛住,灵隐蕴藏善行父,伴青灯拨亮迷云,看尽人间尘雨。 [幺] 碧霄飘满眼经幡,普度众生来去,念经中世世轮回,甚也有千秋省处。
一时间,草原上遍地荡漾鹦鹉曲,此曲虽然有一定难度,难在“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尾句第一字处须去声,倒数第二字必须上声字,音律才始谐,不然不可歌”,但诗人们出于对草原的热爱和一代文豪的景仰,嘤鸣酬唱,颇为壮观。
二、元曲的民间性和大众化与草原文化的契合
内蒙古地域辽阔,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毫无疑问带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最独特莫过于草原人民载歌载舞的天生秉性,碧野连天的大草原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早期代表,还有体现草原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色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言诗、经跋诗、赞颂诗等。据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深度了解草原文化》一文考,“北魏时期把祭天举办成举族欢聚的盛大节日,赛马、饮宴、歌舞,成为现代那达慕的先声。有辽一代,散乐、杂剧、杂戏大行其道,至金代,以诸多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演绎完整故事的诸宫调发展起来。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的用散文,唱词用唐宋词、大曲、俗曲,组成套数,有元一代,将散曲与元杂剧的演出和创作推进到新的的阶段”。
由于元曲来自民间,适应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因而具有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内容充实丰富、表现生动活泼的特点。所以散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今年庚子年开春之际我国突遇新冠病毒,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时,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在疫情发生后首位访华,并给我国捐赠三万只羊,中华散曲工委副主任、内蒙古诗词学会会长贾学义写了一首《中吕•山坡羊·感咏蒙古国总统来访》
山挨山近,心连心印,闻灾剜肉何须问。探邻亲,省昭君,赶来三万肥羊赈,打断骨头难忘本。羊,一大群;人,格外亲。
由于蒙古国捐赠的是三万只羊,充满喜感的活体,所以贾会长“羊,一大群;人,格外亲。”这样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句子一下子激发起内蒙各地曲友的兴趣,依韵、步韵唱和声此起彼落,在全国散曲界亮起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在内蒙古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激动之余我写了一首《仙吕·赏花时·乌兰牧骑》:          
   一袭军衣红袖章,一辆牛车道具装。赤胆热心肠,帷天幕下,锣鼓遍开腔。
[幺]不管是雪雨尘沙夜气凉,不管是银碗哈达美誉扬。呼麦饮风殇,顶碗舞轻盈靓丽,筷子舞奶酒举盅香。
[赚煞]这是支千锤百炼的铁骑兵,没有那温室里的娇模样。试看一人多角飙天籁,八音奏响。挤奶额吉热泪汪。拉着小姑娘,摄下回想。马头昂,踏遍青黄,酒歌穿越走四方。嫩芽碧妆,飞鸿激荡。牧民心坎永流芳。
此套曲描写乌兰牧骑经久不衰辉煌历程。全曲没有隐诲生涩之词,句句明白晓畅,将乌兰牧骑扎根草原贴近牧民的奉献精神表现的铿锵有力,意思一望而知,如随口唱出的歌词一般,并巧妙应用散曲遣词手法中的“衬字”,口语化的衬字“不管是”“这是支千锤百炼的”“没有那温室里的”等,形象而丰富了曲意,更好的诠释了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是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精神所在。
散曲里的“衬字”和“叠词”“方言土语”等是散曲遣词造句中独有的特征,关汉卿最著名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曲的[黄钟煞]里叙述他自己的行藏,全调的正格字只有九十七个字,而他竟然用了八十六个衬字,几乎和正文相等,由于衬字的使用,才造成了如放连珠炮似的奇妙句法,句句起伏不平,跌宕生姿,实开前人未辟之境。
内蒙古博核先生的一首带过曲《中吕 ·喜春来带过普天乐·草原赛马》也很有特点
草原赛马群英会,塞上罡风舞彩旗,喷鼻蹄踏拥千骑。枪令起,前面十二个扎鲁策马呼啸掣风驰。 [过]一个箭脱弦,一个雷疾地。一个乌骓夺霸气,一个肃爽动英姿。一个火云掠草飞,一个白龙腾空急。一个抖鬣扬蹄奔紫骥,一个烟尘滚地跃青骊。一个的卢鸣镝,一个骅骝霹雳,那一队儿冲刺终点并驾齐追。
这首草原赛马带过曲,来自于草原上常见的生活场景,在密集用韵的情况下,一连气用了十个“一个”,把比赛现场紧张激烈的情景烘托出来,又把历史上的名马如乌骓,肃爽,白龙,紫骥,青骊,的卢,骅骝等放进散曲里比拼,这种把散曲创作立足在本土当下,与传统文化相对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独到别致的曲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草原民族的英雄情结奠定了散曲创作的爱国主义情怀
草原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原文化就是英雄文化,英雄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内在特质和象征。蒙古族的英雄精神正是由普遍流传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中的英雄崇拜上升凝聚而来。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集中到文学作品创作的形象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我们今天的散曲创作中是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发自内心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的家乡,因此草原民族的英雄情结奠定了散曲创作的爱国主义情怀。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的摇篮,历史上我军最多时有13个骑兵师,其中有9个诞生在内蒙古。直到今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鉴于此我写了一首小令《双调·快活年·草原雪骏》:
霜蹄踏雪没风烟,长嘶鸣浩天。金戈铁马又从前,恍若神兵现。呼麦追奔电,音更远。
这首小令以草原特有的蒙古马为主题,把读者从现实引入回忆,既是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历史史诗的再现,又是当今我们祖国北部边疆诸如朱日和大阅兵之强国与雄风的隐喻,尽情的宣泄了草原民族的英雄情结和气概,引导读者去联想,去想象,浓郁的民族特色,凸显了草原文学的本真。
所以,散曲创作融入草原文化是草原诗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同蒙古歌曲、蒙古舞蹈、蒙古雅乐等一样会广泛流传的;散曲创作融入草原文化也会使散曲这一古老的文学瑰宝在辽阔的草原上再次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最后以一曲《正宫•鹦鹉曲•羊群白云蒙古包》作为散曲创作与草原文化融合之思考的结束语:
轻云霓裳瑶台住,飘渺开悟唤穹父。满坡羊入草深深,数不清云烟珠雨。[幺]彩云低、低到手边边,抱一朵射雕归去。撵羊群撵到天边,竟也见白莲般毡包锦处。



参考资料:
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深度了解草原文化》
罗锦堂《中国散曲史》
罗锦堂《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