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浅谈诗词之意境(文/郭成勇)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0-07-22 13:26   点击:1027   评论:0  

    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应黄汉江教授之约,今晚由我与大家一起探讨诗词的意境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批评、雅正。

  一、意境浅说

  

  "意境"之论,可谓渊源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老庄和《易经》等言与象,象与意等关系的阐释,追溯到汉代佛学传入后,佛家修炼所言的"智境","意境"一词即出自佛经。可从魏晋时期"情境"之论中得到体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意境作为诗歌概念的正式提出,则首见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述为"意象";胡应麟在《诗薮》中,则把"意境"状写成"兴象"。清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叶燮在《原诗》中,又将"意境"描绘成"至处"。近代学者王国维,可谓是"意境"之说的集大成者,在其《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对"意境"(又称境界)多有精辟论述,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

  其实,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诗词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曹长青、谢文利《诗的技巧》)。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虽非诗歌所独具,但在各种艺术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是古今诗人苦苦追寻的至境。是衡量诗歌质量高下最重要的判别标准之一。纵观古今"意境"之论,都脱不了"情、景"两字。这里的"情"约相当于"意",包括作者及事物的"情和理";"景"约相当于"境",包括人与事物的"形和神"。所谓"情"者,即景触于心而意动神摇,进而描景显情,写物达意;所谓"景"者,即情萌之媒而目泣耳悦,进而寓情所见,藏意所闻,从而情景两契,水乳交融,意境由此自然而生。当然意境呈现的方式并非"触景生情"一途,尚有"状物移情"、"体物情融"等。但最根本的方式,本人认为还是"触景生情",其他方式从本源上来说,应该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在感悟"意境"之说时,首先弄懂搞通这一方式,其他方式即可触类旁通、迎刃而解。

  至于具体到每首诗词中,意境所呈"情、景"比重,这要根据题材和个性风格而定。一般而言,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成份偏重,有些甚至通篇景语而情寓其中,如果不认真体会竟不知情、意所在;感怀说理诗抒情议论的成份偏重,景语通常只起烘托、映衬和渲染的作用,因而意脉较显,感情外露,易于理解。以上两种情况究竟熟优熟劣不好简单界定,应该说因题材、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正如王国维在巜人间词话》中所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宋元戏曲考》中他还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作为诗词写作者,搞清这些很有必要,它可以减少许多纠结和困惑。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自觉做到当写景则写景,当抒情则抒情,𣎴再为到底是以景语为主还是情语为主而煞费脑力。

  当然,上述只是就整体而言。若从诗词意境美的特性来看,还是偏重于寓情于景,情由景出才是最高妙的。它既符合诗词形象、生动、含蓄的要求,又能启人遐思、诱人神往,使人在难以言表的诗境中,充分享受诗词意境之美。才能真正实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是一幅情调明快的画,又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诗。此诗为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东归时所写。因心情异常高兴而诗兴汪洋恣肆,"观山则情满于山,阅海则意溢于海"。但即便如此,李白也没有釆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托物载情。通过对漫天的彩云、啼挽的猿声、飞逝的轻舟,闪掠的群山等意象的组合状写,一幅优美的峡江归帆图直呈读者眼前。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处处洋溢其间。从而,生动准确地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的主旨,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

 二、意境的特征

  "意境"之说尽管玄妙、虚幻,但认真探究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遍观意境特征之论,有"发散性、相关性、多样性"之说,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之说,有"蕴含情感形象、源于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美"之说等等,应该说他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分别道出了意境的各种特征。今天本人试从诗词写作者的角度,来谈谈个人对意境特征的感受。

  (一)画面性

  众所周知,诗词不同于议论记叙等文体,"形象性"可以说是它的生命。一首诗词如果缺少了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便称不上是一首好作品。作者在创作诗词时,首先映入脑海的往往并非意念、道理,而是一幅幅图景画面,作者借由对实景或幻景的描绘而生发或顿悟情趣、理趣。当然,有时是先有所感,情郁于胸,然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明理。但不管那种情况,都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物景画面。同时,诗词意境中最优美最感染人的,也莫过于这含情寓意的图景画面。例如: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即使不知道该诗背后的真实寓意,仅就诗面本身而言,就已经美的动人了。首句写新婚之夜,洞房红烛整夜通明,一对新人缠绵销魄;次句写良宵恨时短,按照旧俗次日凌晨新娘子需早早起床,妆扮好后堂前等待拜见公婆(舅姑);三、四句写新人早上妆扮停当以后,心里仍忐忑不安,生怕那里欠妥而不被公婆待见,而低声问夫君:我妆扮的可行,眉色深浅是否适宜?上述诗意和维妙心理,作者并非直白道来,而是通过"洞房、红烛、堂前、舅姑、妆容、低声、夫婿、眉色"等实景和人物,有机构成的图景展现出来。因而,读者在品鉴该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优美的画面。当得知该诗背后的真实寓意时,更是被诗中呈现的清新绝妙的优美意境所折服。本来该诗真实旨意是朱庆馀询问张籍水部,我的诗质到底如何?能否考中进士?就此题材,如果换作水平低一些的人来写,很可能会写成一首平铺直叙的斜事性。但高手就是高手,却被他写得如此委婉、含蓄,形象生动,这也从另一侧面验证了,凡是优秀的作者都十分重视诗词的形象性和画面性,让诗情词意自然从形象画面中流出。其他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等,往往更注重意境中的图景画面性。因此,说"画面性"乃诗词意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不为错。

(二)整体性

  "情"、"景"作为意境中的两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有融情入景密不可分式,有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两相映衬式,有情景交互齐头并进式等等,但是,这里的"情"和"景"作为意境中的两极,在营造意境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缺一不可的。我们在写作、鉴赏诗词作品时,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如果缺少了一端,或者一端过重一端过轻,均难以构成完美的意境。这里试对"先景后情式"和"融情入景式"略作探讨,以说明"情"与"景"在营造"意境时的整体性作用。

  1)先景后情式

  即先写景后抒情,"景"与"情"看以两端,实则归一,共同为构筑完美"意境"而发挥作用。例如:杜甫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七律中的冠军,也是先景后情的典范。前四句写景,诗人从耳目所触的实景写起,首联工笔状写风急天高背景下哀啸的啼猿和白沙清渚背景下孤寂的飞鸟,以此奠定全诗凄清的基调。颔联以大写意的笔法图写萧萧漫天落叶和滚滚不息逝水,以此进一步营造荒凉凄清情境,为下四句转入写人抒情做足氛围铺垫。为最终构筑全诗意境而发挥作用。接着诗人转入述己抒怀:飘泊于外有家难归,一生多病、郁不得志,孤独登高以期排遣,但眼前所见又如此萧瑟凄凉,只会叫人徒增白发,"艰难苦恨"之感怎能不一齐涌来,最后连诗人一生钟爱的"浊酒杯"也因贫病,而不得不放弃。全诗至此,一幅萧瑟秋景映衬下的悲苦抒情主人公形象直呈读者眼前,全诗"凄清悲凉"的意境也由此自然呈现。试想,如果该诗只有前半部分或者只看前半部分,尽管也存在"景中寓情"、"情景两融"的成份,但毕竟势单力薄、意蕴不明,难以构成完整意境。应该说把景写好固然重要,但写景终究不是目的。目的只能是为更好抒情,进而为营造完美意境服务。同时,如果该诗只有后半部分,也同样缺乏意境的完整性。因为,诗词属艺术范畴,而艺术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作品的"情景交融性"。如果缺少了前半部分的景语,就会显得直露、苍白、缺乏生气和韵味。生动性和感染力将会大打折扣。该诗完美意境也将无从呈现。因此,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必然"情景"相称、"景情"两契,共同为营造作品优美意境而发挥作用。

2)融情入景式

也可叫"托景言情式"或"寓情于景式"等。即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写而抒发胸中之情。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处处抒情,使意境中的"景"和"情",真正达到水乳交融、妙合无垠。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看白居易的《送客回晚兴》。

城上云雾开,沙头风浪定。

参差乱山出,澹泞平江净。

行客舟已远,居人酒初醒。

袅袅秋竹梢,巴蝉声似磬。

注释:

.澹泞(dàn  nìnɡ):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2 磬(qìnɡ):古代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从诗题和诗文不难看出,此诗应是作者酒后送客归来,傍晚时所作。可以想见当时江边送客之时,天空一定是云浓雾重的,江水也一定是风急浪大的。这既是自然环境的景况,更应是作者当时离愁别绪浓重的景象。现在作者送客归来,酒已基本醒了,愁绪也消散了许多。故而才有前四句的"云雾开"、"风浪定"、"乱山出""平江静"的景语铺写。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处处关情,准确地写出了作者愁绪趋缓但愈显孤寂的情境。同时,也反衬出江边送客时,作者的离愁别绪之浓。后来当作者想到客舟已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时,惜别之情又再次荡漾开来。但作者仍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设比喻,把这绵绵的愁思化作秋天竹梢上的蝉声,并且这蝉声又象磬声一样绵延悠长,久久不绝。从而营造出"清寂悠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不绝如缕的绵绵深情。试想,作者在创作此诗时,如果未把"景"、"情"作为一个整体通盘构思,或者"景不关情"、"情脱景抒",还能呈现如此意境吗?

(三)多样性

  遍观古今诗词作品,由于题材的不同,以及作者个性风格的差异,其作品的意境也呈现出各种不同风貌。就意境的整体情釆来看,有"淡泊静谧"型、"苍凉悲壮"型、"旷达开朗"型、"深邃沉郁"型、"雄奇阳刚"型等等;就意境中"景、情"的融合方式来看,有"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等;就意境中所呈"情趣"、"理趣"之不同来看,有"景融情趣"型,有"景融理趣"型,有"景情理兼融"型等。上述三类中,前两类有关意境分析文章已多有详论,这里就不再缀述。现仅就第三类中的"景融情趣型"和"景融理趣型"略作解析。

  1)景融情趣型

  即景映情、情寓景,作者通过对外在景物的描写,而抒发内心所蕴之情,从而构筑作品意境。这类作品在古今诗词中所占比重应该是最大的。山水田园诗、游览诗等基本都属此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在此以他波诡云谲之笔,巧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读者奉上了一幅雄奇壮美的庐山瀑布图。同时,透过此图景,诗人那热爱大好河山的雄伟浪漫情怀也一并展露无遗。由此营造的雄浑壮丽之意境,千百年来不知感染惊艳过多少双眼睛。这类诗很多,而且也最契合通常所言的意境之内涵,这里就不再多谈。 

2)景融理趣型

  如上所述,通常所言的意境之内涵,多指"景与情"之各种融合关系,很少涉及"景与理"之融合关系。这与人们经常所说的"诗是用来言情的,不是用来说理的"观点有关。似乎诗只能写景抒情,不可借景明理。究其根源,是认为:情是感性的,与形象、物景联系更紧密;理是抽象的,与思想、逻辑联系更直接。就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总体是不错的。但有一个前提被忽略了,即:"借景"两字;也即:理托景生,景融理趣,交汇成境。应该说这并不违背诗词艺术的"形象思维"特性。其实,"理"和"情"一样,都是感触于心的东西,触景生发或者借景生发,只要理和景具有相融相通点,同时釆用诗歌的一般写作手法,照样可以生成优美的意境。这在古人的诗作中,也是不乏其例的。如:唐代张籍的《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是上文中提到的,张籍对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的酬答诗。那么这首诗算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叙事明理诗呢?显然是后者。只是作者在叙事明理时,并未直接言说,而是巧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要叙的事和要明的理隐藏在形象画面之后。不仅含蓄、生动、有趣地回答了对方的疑问,营造出清新优美意境,并且形象地阐明一个道理:(在此本人**一首七绝予以形象化概述)。

  

 读《张籍·酬朱庆馀》诗有感

   文/郭成勇

出镜莲姑丽质柔,菱歌一曲万金求。

波连碧落船通海,直抵龙廷不用愁。

  

  又如: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借景喻理诗。初读,如果未注意诗题及写作背景,还真以为是首写景诗。那清澈的方塘如同一面镜子静静地铺开着,天上的霞光和彩云,仿佛一对恋人手牵着手徜徉澹荡其间。要问这水为什么这么清这么碧?哦!原来在方塘的尽头有一股清泉不断汩汩流入。这画面是多么的优美,这意境是多么的清新怡人!然而,诗中的寓意远非于此。作者也许是触景生理,也许是造景喻理,并通过诗题为读者指明了理解的方向。原来,作者借助此景,为的是向人们说明一个道理,即:欲求学问精进,必须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唯此,才可保持你的思想和头脑,象有活水注入的方塘一样,时时清澈澄明。不得不佩服作者思想之精深,手法之高妙,使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之教。谁能说这不是意境优美的好诗呢?其实,此类诗在中国诗词长河中并非异类,数量也不少。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杜牧的《赤壁》等等。了解这些,为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是很有易处的。三、意境的熔铸方式

  我们知道"意境"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它必然妙合无垠、交融无形。既是景语又含深情,既是情语又附着于物景。两者相契,水乳难分。它并非简单的"意"加"境",并非象蛋黄和蛋清那样黄白分明。了解这些,在我们具体熔铸意境时,可以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避免"景"、"情"两张皮。

  (一)缘境生情

  也叫"触景生情"。即:我们在与外在物景的接触中或者突有所感,或者顿有所悟,从而生发一腔情思。作者抓住此景此情,妙笔熔裁,景情相契,即可完成意境的熔铸。如唐·李益的《上汝州郡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这就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首句中"黄昏鼓角"既是作者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也是引发作者写作此诗的触媒。此四字看似简约,当与触动作者情思的"似边州"三字勾连后,其动人心魄的情境立刻就丰盈了。李益曾久佐戎幕,对边塞的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自然非常熟悉。现在,三十年过去,重上该楼,不但往日的繁盛景象荡然无存。代之而现的竟然是,只有在边塞才能感触到的幽暗黄昏和苍凉鼓角声。说明战场已从边塞移到了腹地。面对此景,怎能叫人不暗伤情怀,悲从中来。故而,才自然引出诗的后两句"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这里的"伤心"固然有作者自己身老逢秋的慨叹,但更多的是对国运兴衰的悲怆。由此,景生情,情融景,"悲伤苍凉"的意境得以熔铸。

(二)状物移情

  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情(意)郁于胸,为求形象化、诗意化表达,而寻求相应的物景将情(意)移注其中,并借助对移情后物景的描摹,形成景含情、情融景的境界,由此完成意境的熔铸。如:元代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该诗作者王冕自幼家贫,然天赋异禀,刻苦好学,终得满腹经伦。不仅工诗而且善画,可谓多才多艺。但在元末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大环境下,却屡试不第。加之作者天生耿介,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山林,作画易米为生。此诗(包括此画)正是作者在这种背景下久酿而成。首两句,直接描写墨梅,说它生长在洗砚池边,花虽盛开却尽带墨痕。其中寓意:环境弄人,生在窘境,外表自难光鲜。同时也隐含作者不随流俗,安于清贫的心境。后两句,作者由画境描写转入抒情,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说它颜色并非娇艳,自然不会也不愿去取悦世俗,但其蕴含的清香之气相信自能久久充盈天地之间。该诗借梅自喻,通过对墨梅幽独超逸内在气质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屈世俗、傲骨独标、"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情操。由此景映情、情关景的幽独绝俗意境得以熔铸。

  这类题画诗以及咏物诗,如:郑板桥的《竹石》,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等等,基本都是这种作法,认真研读体会,自能受益良多。

(三)体物情融

  "草木本无情,感情人赋予"。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外在自然物景所呈感情的本源界定。由此也奠定了诗人们"状物移情"的合理性、可行性。但"体物情融"则有所不同。它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物景的某些特质,以及某一事例的促成,使某些物景被约定俗成地公认地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感情。它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客观性。即:当人们一见到某种物景时,便会产生某种相对固定的感情。例如月辉的皎洁无瑕、青松的伟岸挺拔等等均是。言及此,不由得想到诗词鉴赏中的"意象"说。其实此处所言的包含某种固化感情的物景,就是古人所说的"意象"。只是尚不同于"意境",还需与诗词中作者欲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熔铸,才可生成优美意境。由此,"体物情融"的方式可概括为:作者在诗词创作中,根据欲达之情的基调、色彩,体物揣情,认真釆选与之相同相近、相融相契的含情之景,并借助对该景绘声绘色的描述,以此达成景情两契、物我情融的意境。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该词系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词风一改前期的清新典雅为沉郁凄婉。这与词人生活环境的改变是直接相关的。在其经历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的忧伤时时袭绕心头,以至竟日郁郁寡欢,悲愁连连,难以排遣。故在该词的开篇,词人放弃托物言情的手法,奇思妙构,连用七组叠词直抒胸中凄清悲戚之情,以此奠定全词忧郁悲伤的基调。接着,词人将词境置于"乍暖还寒"的秋日黄昏,体物贴情,选取有代表性的物景(即意象),逐次道来。其中御寒的淡酒,伤心的秋雁,憔悴的黄花,寂寞的窗棂,孤寂的梧桐,忧伤的细雨,无不与凄清的词境相契相合,无不与词人忧伤的心境相融相洽,由此交融出全词凄凉悲苦的意境。千百年来不知感染触动过多少人。试想,词中物景(意象),如果换作其他与悲秋情境不太兼容的景象,其神韵和感染力定将大打折扣。

  今晚,本人就诗词意境有关问题,拉拉杂杂谈了不少。其中肯定存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不吝雅正、赐教!

  谢谢大家的聆听、陪伴!

郭成勇

资深格律诗人

(微信网名:秋风劲):1962年出生,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  已陆续创作格律诗词千余首,先后被《黄浦江诗潮》、《诗选刊》、《一路诗怀》、《诗意人间》等纸媒和数十家网络公众平台刊发。20169月所写《国庆节感赋》被全球凤凰网站评为三等奖。现任龙风文学院红系总系督、上海格律诗词社专家委员会成员、诗者**刊编审。诗观:体物描风景,凭心抒性情。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