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中国诗的三种境界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0-07-13 18:02   点击:1243   评论:0  
   《论语 泰伯》中,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古代,“诗、礼、乐”内涵上并非三种东西,只是同种理念的三种表现形式,而古人更侧重强调它的一体性,把三者看做功能不同的三个接口而已。
    诗是最有精炼性的语言形式,礼是内在原则的外化形式,而音乐则是与二者融通的更具有传播性。诗乐在最早都是为了表达礼,进而表达德,表达道。后来的发展中,诗既要表达情感,也要表达内在理性思考。
一、诗是一种主观的艺术表达
    诗词是一种表达立体全息感知的最佳途径,诗最忌浅白,故而诗必然要有词句的凝练性和间接性;诗最忌散乱,故而有格律之约束,方能体现炼字之功夫。是故中国诗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和整理,而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散乱的情志。
    诗词具有主观性,首先诗人得有感,故而有情有感是诗的入口和开端的可能。同时,诗也因此成为了最具有社会教化意义的载体,故而说“兴于诗”。
   好的诗句,是可以让人有共感共情,亦能将心中所感用一种间接的表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笔者曾经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散步,万籁俱静,看黑夜月光,回想年青时的生活,浮意翩翩,感受大自然一切充满生机的动静。总结这些主观的感受和景物,便有了下面这首诗。表达了自然中的主观自我觉察。

       《七律·夜思偶感》

退休难舍墨池香,夜静更阑寤思常。
春水扬帆行万里,远山徒步自衡量。
身居郊域交流少,情寄山乡梦愈狂。
年迈人生随意舞,一壶浊酒吐衷肠。

二、诗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艺术外显
    奥修说: “你可以在各处找到主观的艺术,如绘画、诗、音乐等,它由情绪而出,自头脑而生; 但是客观的艺术则是来自于心的空性,你成为一把笛子;一枝中空的竹子,于是,宇宙透过你歌唱。”
艺术不能仅仅表达自己而是把自己的表达的管道,去表达后面的某种客观属性及其理念,古人所说“诗言志”就是此意。这里说的客观属性,不是直接阐述客观,而是用诗的角度的手法。即以艺载道,对诗人则要求要通感通识。
   与表达主观的艺术相比,高级的艺术都是反“艺术形式唯一论”的,因为艺术只是表达工具,甚至“我”也我只是表达工具的驾驭者。表达什么,要看视野、格局和道心。
    孔子的学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何止“我”不是全部,艺术也不过是端口,根本不是全部和目的。此即《乐记》所说,“音”与“乐”的根本不同。也如同东汉赵壹的书法理论《非草书》反对恣意个人表达的草书。有着理性表达,具有伦理投射功能的诗,称之为“立于礼”。
   诗、书法等艺术,不过是高级之规律或意识态向下形以个人方式流变而已(“下流”的本意),故而古人以向术为耻,而以向 道为荣。应该把艺术看做载体,而用他的艺术性去更好的表达一种客观属性。
    今年爆发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它迅速蔓延的可怖,也让我们同情受难同胞和奋战的医护人员。每天看着疫情增长,看着“逆行者”的勇敢,不禁感慨。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就写了下面这首七律,是用诗来记录那一刻的状态以及内心的感受。诗不是笔记,虽然可以表达客观,却不是为了客观记录,诗是二者交织的。

《七律·新年战瘟疫》 (中华新韵)

红联辞旧换桃符,子鼠迎新送亥猪。
冠状横行飞恐怖,雾霾弥漫气难呼。
江城肺病呈凶虐,天使增援猎魅狐。
更待东风梳岸柳,欣怡早日绘春图。

三、诗是一种内外交织的意象呈现
    一种艺术所表达的内在寓意,我们也称之为语言,我们说“语言”是多面的,表达这种语言,形式很多。这个语境下的“语言”其实是内在的语言,即“意”。这种“语言”表现力最窄的是文字,而力量最弱的是外在。而二者却又是最外化实用的“迹、相、表”。
   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所以,中国的传统艺术,就是树立不同的“象”。而象是意的载体。这种象的立体表达,是一种意识律动的呈象,即所有艺术都表达某种音乐性。它是立体的,多面的,全息的。故而把这种称之为意象,这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表达。即诗的“成于乐”。
    今人对古人最大的误解,即把“象”误解为“相”进而当做了“意”本身,把一个内在立体全息的系统理解为一个扁平单一的外在痕迹。最典型的就是书法。很多人会说,“书法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写字吗?”而其实对书法来说,文字不过是表相字迹,书法艺术要表达的“语言”是线条的律动而产生的幅度频率,这个振幅频率表现在笔墨上,是书法之象,而其中之意,则大有文章。
    同理,音乐,武术都是如此,而人们只能看到他们能看到的部分。故而,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是拓宽视野,改变视角,提升维度。增强一种对意象的理解。
   明代画家李华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道出了个中道理:
大都古人不可及处,全在灵明洒脱,不挂一丝,而义理融通,备有万妙,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辈学问,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
     笔者的朋友古筝演奏家常静,曾即兴演奏一曲《蒹葭》是采用《诗经 蒹葭》的意象,用古筝弹奏出。笔者听其曲,感受到古筝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水纹波澜,渐渐远去的形象。听这个音乐,马上浮现的是《庄子》“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故而诗末句用的就是这个,而蒹葭即荻芦,鬓丝即伊人。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故而化用之。
     我这个诗的画面,是一个叶子在水中的旅行经历,古筝的那个节奏感觉,像是不断衍生的波纹在推动这个叶子的游历:它孤独的游泳,看到雾满拦江,看到九里城郭,看到树木连云,见到霜霁漫天。也曾有成龙而吟的想,亦有为鹤冲天的梦。却忽又看到佳人水旁,故人远去,见到人们无由而自起烦恼的可笑。

七律 蒹葭

一水轻吹落叶游,白波遮雾见萍浮。
春山九里连云树,古木千年渭水秋。
游世龙吟霜霁岸,梦天鹤唳荻芦洲。
鬓丝相看扁舟去,却触虚船古渡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