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六十七(怎样看可造就)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06-10 08:52   点击:524   评论:2  
五绝 以诗代序
人人都是宝,废铁实无多,日久添观念,才分难打磨。


写诗的原理



六十七、怎样看可造就

观点即看法,也称见解,见识,见地,论点,这些都是概念实质大体一样,而表述角度和层次略有差异的词,既可并列,也可相互替代。观点是认识的结果,代表观念。观念形成于学习和经验,并通过思考凝聚为观点,

观念由一个个观点维持,构成了认识中总的倾向,是形成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等的灵魂,由思维联 系,观点从点到面逐渐形成系统观念,观念从面到点集中为有大小有层次的观点,观点就这样成了观念的一个个节点,其中思维联 系就是系统思想和理论的体现。

理论是运用观念对观点的展开,对思想的描述,思想通过观念形成理论,并以一个个观点支撑起一定系统。其中,观念和观点不允许自相矛盾,二者的一致性构成了认识过程的明确的态度,所以态度就是观念和观点,代表了观念和观点的核心倾向,即价值观,是对认识的最集中概括,或曰核心认识。

由此可知,坚持观点并非容易,稍有能力不到,坚持的就不是应有的客观观点,而是主观态度,这种坚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坚持观点要坚持客观合理严谨正确周密科学的观点,缺少哪一样都不值得坚持,何况观点也代表情感倾向,一旦认识有误,还要坚持,情感倾向就会变得极其主观和顽固,

有诗友提出,“言由心表,行为言衷”,这总是行的吧?这仍是个无所谓行不行的问题。如果终日无所事事,或不求甚解,只为简单喜好直言快语,这时就与追求和抱负没有关联,人怎么说话未尝不可。

但是,若想可造就,必然离不开求真,就得先有自知之明,就需要先弄清楚是“言由心”,还是“言由真理”,哪个更益于自己的发展,就需要问一问自己坚持观点的资格,特别是学术修养资格。这既是常识,也是规律。

人人都有观点,如果不知道什么是修养,那么怎样对待观点就是很好的指标。一个人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观点,是最基本的修养,尤其要知道自己观点是怎么形成的,明白哪出哪入,特别是有什么不严谨之处,如果能还能以小见大开去,什么好的修养都不愁有。

有修养,意味干什么都是可造就的,所谓“学无止境”也不过是这个意思。知道学无止境,还能摆脱一时观点局限,不断主动接受深入干预,就意味不仅是可造就的,而且有了可造就的表现。

任何人进入可造就的表现,都等于提前把美好的可预期攥在了手里。美好的可预期,既来自学习的积极性,也来自这样的心理心态,还来自谦虚谨慎的学习风尚,更来自对准可预期的及时改变。

对一块好的材料,可预期和可干预是同一回事,凡可干预必可预期,可预期也就可干预,唯烂泥巴才可干预而不便预期,顽石则不便干预,也就不便预期。

就人的可造就而言,便与不便就意味可与不可。人毕竟不是死的材料,也就不可能真的有像把烂泥巴和顽石利用起来的价值,因为死的东西再怎么难摆布,终究能为人所用,而人则不一样。

人是活的,再怎么造就,也会有造就之外的变化,所以对人的造就要特别重视原有素质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好钢才能往刀刃上造,而对本来不可造就的人,只能往一般做人的常识上引导,而且不可大用,因为只能造就到这个程度,不然就违背了客观规律。

这是由于,一旦对不可造就的人进行过分造就,非但不能让过分造就的成分变成素质,反而成了为虎添翼,遗患无穷,故只有让不可造就的人从内因变成了可造就,才是真的可造就。

就写诗而言,诗的空间相对有限,主题再大也是小,所以通常是从小角度切入,大角度出来,也就是说,作者的胸怀视野再宽,也要本着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着手,因而写诗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本领,诗写出来是,没写出来之前作者是。

这是写诗的人最起码的认识和情感基础,是为了写诗也要有的素质和修养,如果想不到这些,认识不到这些,做不到这些,就算不上可造就。

在可造就中,被造就的人能否想得到,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永远关乎着人的可塑性的空间,想不到就必然对外界干预形成抵触,而使可塑性空间变窄;能否有合理认识,代表了对干预的接受能力,永远关乎着可塑性的品质,认识跟不上,品质就有局限,就会出现不可造就或造就过度的情况;做不到,则直接注定了一切造就过程都是枉然和徒劳的。

具体说来,人的可塑性显现为过程就是修养,能呈现为结果就是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本领和修养是人最起码的两样显性素质。本领是修养的一部分,特别指生活和做事情的能力,以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显著标志,并具体反映为自身生存生活的良好状态和对外界的贡献程度。

本领和修养的任何使成因素,虽然无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然而从根子上观察,文而不化不会带来这种直接效应,中间一定要有合理认识的参与,才能促成相应的结果。

文而不化现象有历史个别的一面,也有当今普遍的一面,就当今看,既有把本不可造就当成了可造就并过度造就了的结果,也有造就者造就失败的原因,尤其是把本可造就的人变成了不再可造就,

不管怎样,要想把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最终变成人的本领和修养,可造就是必要的基础,是打破文而不化学与做相互割裂的唯一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最终由合理认识来实现,相反不可造就也会拒合理认识于千里之外。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