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六十六(怎样认识人的修养)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06-09 08:35   点击:887   评论:3  
七绝 以诗代序
但懂写诗三板斧,莫当有艺可骄人。尚离得法八千里,炉火不纯难识真。


写诗的原理



六十六、怎样认识人的修养

修养和素质其实是一回事,修养的目的是形成应有的素质,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修养。修养强调长期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素质强调稳定性、坚定性和表现性,故一曝十寒,浅尝辄止,漫无目的都不叫修养,心血来潮,摇摆不定,麻木不仁也不叫素质。

修养是基于人的可塑性才形成的独有人性现象,因而也最能体现人性。人性即人的社会属性,不宜狭隘解释成“人的本性”,在人的本性里也包括动物性的一面。人性是对人类纯粹意义上的客观表述,用于指具体的人时,也可用“人格”来表述。

可塑性也谓“可造就”,根本特点是可干预,可预期,塑造后不易变形。人的可塑性,与烂泥巴似的“可塑性”比较起来,烂泥巴缺少独立自主的内在稳定性,总离不开外力制约和框定,与其说这是可塑性,不如说这是一个时刻面临着内因和外因谁战胜谁的问题。

这种“可塑性”,表面看属于可干预性质,实际却是不可预期的,也易变形的,用“素质”、“修养”这样的词,都不值得概括这种现象。

当然,像“烂泥巴”似的人是有的,所谓“扶不上墙”。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因不能看做有可塑性,也就不能看做有素质,如果看做有可塑性,则没了是非曲直,意味本无鱼目混珠制造鱼目混珠,如果看做有素质,就是被假象所蒙蔽,意味乱点鸳鸯,自种祸根,是很危险的。

就比如当今的用人问题,如果把制度看成高于人的内因,或就以为制度可以自然打造人的内因,不管这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就这么认为,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因为这就是把烂泥巴在外因约束下的表面暂时稳定,看成了具有可塑性的素质,是认识缺陷作祟,其结果永远防不住烂泥巴有可能战胜外因的侥幸机会,就避免不了出现“顾头顾不了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局面。

可塑性既通过合理认识来自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受不合理认识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影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并时时刻刻集于人一身。

人的可塑性,不管怎么体现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可用扭曲对立统一规律而出现了错误的结果来偷换概念。人的可塑性永远是指纯粹人性意义上的可塑性,是内因主动接受良好外因塑造的结果,只有这种可塑性才能看做素质。

换言之,人的可塑性是瞄准人性进步而永远具有优化意义的可塑性,烂泥巴虽脱成坯子也可暂时稳定,但也时刻面临最先雨坍风化,这对人而言称不上可塑性。

人的可塑性,倒如艺术雕塑似的可塑性,具有在美的外因影响下很快呈现为独立自主的稳定样子,一旦塑造完成便持久而坚定,也因此才反映出自外而内,又自内而外,同样的美的表现力,从而证 明了宝贵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既天生带有接受塑造的潜力,后天又有主动修养和实际作为的可塑性,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品质才称得上人性独有的品质。

品质就是素质,重在对素质表现的描述,品质和素质又都是“性质”的意思,唯相对于“性质”更具有语言色彩。“修养”就是这样一个有色彩意义的词,总指向好的人性方面。

总的说,修养是指以人性为核心,按一定要求和规范所进行的普遍和具体的学习、养成、研修和磨炼过程,及这样的表现,包括知识、认识、能力、操守、作风,性格、习惯等,以人格为显著标志,具体反映为有什么头脑和行为。

可塑性是人的修养唯一的可能性,反映着内因接受外界影响所发生的所有改变,尤其专指发生好的改变。任何不好的改变,都是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结果,不能称作修养,犹如工厂中生产出的次品和废料垃圾,是不可当做成品来看的,除非重新接受加工和冶炼,否则便无 修养可言。

无 修养,当然就显现不出好的可塑性,不仅可干预性差,更缺少可预期,也就自然显现不出哪里是造就过的,或是可造就的。不可造就,意味除了简单明显的花架子,什么都学不会。

把这联 系到写诗,那些仅仅追求合辙押韵,以显摆多么懂得语言知识和平平仄仄的现象,除了算得上有一点这方面知识,又哪里看得出素质上的修养及其可塑性?于是能否意味这般写诗是对的,还是有出息的?

以小见大来举个例子。本人写了一首七律诗,中间两联是这样的:

此番囊肿先痊愈,手术下回方顺通。执意恳诚搬座右。调糖配合准家中。

有诗友评曰:“文笔流畅,意境清晰,唯一欠缺在对仗上”。试问,这个判断以什么为标准?

什么事不明白都可以问,所谓“学问学问,学而问之”,时刻能保持谦虚谨慎,说明认识和情感,包括思维,都处于开放状态,开放就是可造就的表现,而下断语则等于把路堵死了,断语正确还好,不怕堵,要是不正确呢?

之所以会认为这首诗对仗有“欠缺”,无非是以自己尚处于认识局限中的标准,实际是用顶式格式来生搬硬套,才有了这个断语,这时人在认识缺陷里,又自己堵死了路,无疑意味有了不可塑的固执成分,也就意味把自己送入了不可造就的局面。

不合理下断语,或就好下断语,与麻木不仁或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连问都不问,属于同一性质两种现象,都意味自动关上了可造就的大门,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或许有人对这样说不屑,会有疑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行吗?”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应该讲,不是什么人都有坚持观点的资格,尤其在学术观点上,尤其在远未达到应知尽知炉火纯青的情况下,尤其想有所可造就的人,轻易坚持观点都会影响探索,很得不偿失。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