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4-08-04
  • 最近登录:2024-04-13
  • 粉丝人数:3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三孔传佳话桂堂飘书香

小松果 发布于2020-06-08 09:35   点击:589   评论:0  
《封开诗话》(二十三)

   北宋时期,在封州有所很有名的学堂,叫“孔训堂”或“郡斋”,孔训堂是个教小孩读书的地方,因堂前种植有桂花,故又称之为“桂堂”,寓意在此学堂里学习的人他日能科举及第,攀蟾折桂。果不其然,曾在此学堂学习过的仅有三个人,这三个人日后全都考取进士,而且这三个人还是亲兄弟,其中老大于嘉祐六年1061年考中进士,擢为第一,那就是考了个状元;老二于嘉祐八年1063年登进士,甲科第六,那就是考了个第六名;老三于平治二年1065年,也考中了进士。这个学堂厉害吧,百分之百的中举率,中举的不是状元就是名列前茅。这样的学习成绩,要是搁在现在,高考进个清华、北大就如同囊中探物、十拿九稳,对家长及稚童来说估计对“桂堂”都会趋之若鹜,削尖脑袋都想进去接受桂堂的熏陶。
   更为厉害的,这兄弟仨,后来所做的学问做到了与当时的苏轼、苏辙俩兄弟齐名。苏轼、苏辙俩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呀,能与他俩并肩,是何等的荣耀。这兄弟仨中举后,在仕途上虽起起伏伏,与苏轼、苏辙俩的人生轨迹差不多,但在做学问上却一直非常出色优秀,备受人们推崇,而且其家父及兄弟仨与苏氏兄弟俩是同时代的人,互相十分熟悉,私交亦也不错,文章诗词往来频繁,情感颇深。尽管兄弟仨没被称作是什么家的,但能时号“三孔”亦十分之不简单了。
   这三兄弟姓孔,故被称之为“三孔”(即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他仨是孔子的四十八世孙。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有诗赞三孔:“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把“三孔”与“二苏”(苏轼、苏辙同提并论,极为推崇。可见在当时“三孔”享有与苏氏兄弟同样崇高的声誉。连苏辙亦佩服他仨的才学,并有诗赞:“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一),可见三兄弟在北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末文学家宋濂就曾感叹道:“河东之三薛,清江之三孔,虎林之三沈,鄱阳之三洪,蜚英声于当时,树芳烈于后世。”而到明代,“三孔”更是声名远播,三孔的诗文一时洛阳纸贵,被传为佳话。至清《四库全书》里收有著名的《清江三孔集》30卷。
   三兄弟如此的出色,全因有个非常厉害的父亲。“桂堂”之所以当初称之为“孔训堂”,就是父亲为三兄弟专门开设的学堂,故此学堂仅有三名学员,其实“孔训堂”就是老孔家在自家的府上,辟一厢房(郡斋)用来教育和训导小孩学习的地方。可以说他仨受到老孔的家庭熏陶,加上他仨学习刻苦,博闻强记,从小遍览诸子百家。这些都与老孔在封州“桂堂”教育他仨学习不无关系,并为他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孔,名叫孔延之(1012-1074),字长源,是江西临江新淦人,自幼孤苦贫困,但十分勤奋,白天耕读田垄,夜晚燃松苦读不辍,终学艺大成。庆历二年(1042年)中榜进士,始如仕途;庆历四年(1044年)擢升为封州知州。(这年老三刚好出生,搞不好老三就出生在封州,这点后面说)老孔到封州任知州后,勤于政务,体察民情,斩奸除恶,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称赞。据载他在封州:宽恤民力,更置五十五事,使2000人免除劳役之苦。时封州有建置而荒城池,其上司广南西路转运使欲筑新城,老孔认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坚持不筑,终未筑成。老孔家衣食并不丰富,而薪俸常用以购书,至老读书没有停止过一天。老孔也是诗文高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包括了欧阳修、苏轼苏辙兄弟、黄庭坚、曾巩、周敦颐、王安石、秦少游、张耒等一代文豪英杰,怎不吓人一跳?他自己也曾有文集20卷,可惜已佚,目前能搜到的只留下《顶山寺》、《七星岩》两首诗及“天目远随双凤落,海门遥蹙两潮趋”一句。他自己的诗稿佚失了,但他编的《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则幸存,该集为现存绍兴最早一部文学总集,挽救了不少经典诗文。
老孔始终铭记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祖训,除自身爱好读书、终身嗜学外,对仨小孩的教育也时刻放在心上,到封州后就建了间“孔训堂”,供三个小孩读书,并亲自担任小孩的老师,而且是教子有方,通过言传身教,对小孩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仨兄弟也是天资聪慧,学习又刻苦,也很会读书,可谓是有良好的家学渊源是十分重要的。据说仨兄弟五、六岁时就会作诗,平时老孔也带仨小孩在身边磨砺。有一天,老孔在客厅招待客人,客人闻仨兄弟聪慧,便以“莲实”为题让仨作诗。老大先来,下笔立成:“一茎青竹初出水,数个黄蜂占作窠。”客人为之佩服,连连称仨为“神童”。老孔看到仨兄弟这么会读书,心里也是很高兴,有时忍不住对客人夸赞孩子一番。当时就留存过老孔夸儿的一首诗:
    三月清明谷雨初,田无耕种地无锄。
    思量那个生涯好,惟有三男会读书。
该诗被发现收录于明本《封川县志》上,为老孔增添了一首存世诗作,十分难得。这首诗说的是,老孔在封州是知州大人,在农历三月至谷雨初之前,只要农户还没正式春耕,还未须下乡劝农时,他最值得思量和需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教三个小孩读书。十分欣慰他的三个孩子也确实会读书,为此他感到十分自豪,连自个都赞儿不绝口。若要为老孔这首诗加个题目的话,就叫做《誉儿》吧。
老孔过世后,曾巩为他撰墓志铭,苏轼为他写挽诗:“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持。君胜真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邑碑。南荒尚记诛元恶,东越谁能事细儿。耆旧如今几人在,为君无憾抚时悲”。表达了对老朋友的由衷的赞扬和无比怀念。 
自从老孔在封州“孔训堂”培养出了名誉天下“三孔”后,封州“孔训堂”就成为人们向往读书、朝拜“三孔”、缅怀老孔的胜地。时至南宋靖康元年间,当时的封州知州方维亦赋诗一首《桂台善教》(即孔延之桂堂也):
起家治国尚清白,教子趋庭礼与诗。
月窟栽时扬一桂,云梯攀处出三枝。
天香满袖根斜露,棠叶交阴影倒垂。
三复义方谁是匹,应知去后有人思。
方维这首诗称赞老孔善于教子之道和三子的勤奋好学之精神无人能与匹比,因而大有“教子当学孔延之,学习当如三孔”的感叹!孔家离开封州后自然值得人们怀念。诗句表达了当时封州人们对老孔及其一门三杰的思念之情,亦体现了人们对孔氏良好家风推崇备至。句“三复义方谁是匹”中,三复,指日夜反复诵读,寓勤奋读书。义方,意为教子的正道。
“三孔”兄弟在封州时,虽然年纪较少,但封州的风景形胜,早早地在他们脑海里扎下了根,这些印象在他们的诗作中屡有体现。老三年纪最少,他是老孔到封州任知州那年出生的,因此他可能就出生地就在封州。在三兄弟中,也数他对封州的感情最深,吟咏封州的诗最多。其中有《封川上元》:
穿城不千步,十步燃一灯。
闪闪摇斜风,莹莹若疏星。
士女鱼鸟聚,鼓吹蛙黾声。
蛮俗自为乐,我心愁不醒。
从诗中看,古封川城的确不算很大,从东到西只有近千步的距离,比现在的江口老城区差不多大小吧。可元宵佳节的时候,还是很热闹的,差不多每家每户都点燃一盏灯笼挂在屋檐上,灯笼随风摇闪,看上去如同天上晶莹的星星。街上男女老少游人如鲫,吹鼓声与蛙叫声交织着,人们尽情地在自娱自乐着,人面上露着欢乐的笑容,我真担心自己沉醉在这样的欢乐氛围中,不能觉醒过来。
寥寥数语就把古封川城的元宵佳境描绘得栩栩如生,宛如一幅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要知老三在封川时还是一名儿童,有如此的文功,真不愧是神童。
   另有,老三对幼年在桂堂读书的情形念念不忘,他曾这样描述《桂堂》:
 团团浓绿隔窗纱,曾见丛生瘴海涯。
 太守作堂真好事,谪仙题榜更增华。
 孤根直节非今日,秀气清香自一家。
 气候人间应较晚,月中子落此开花。
   这首诗是当事人对桂堂最真实的感受和描写。他说,透过窗纱看到团团浓绿的树林,就如看见草木丛生和有瘴气的岭海,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在封州“桂堂”读书的生涯。“桂堂”先有太守的父亲亲自作堂施教,对兄弟仨来说真是件大好事;又得号称“谪仙再现”的郭祥正题写的匾额,更是使得桂堂增光辉、添华彩(郭祥正还为封州“宅生堂”题诗《寄题李封州宅生堂》)。兄弟仨独有的学业根底和刚直不阿的节气,并非出于成年后的修为,身带灵秀及清幽的书香之气,而是源自一家之传,源自从小就在“桂堂”里父亲的言传身教,源自在“桂堂”打下的牢固基础。还记得岭南封州那里秋凉的天气应该比较晚,桂堂前种植的桂花,到八月中秋时,才开始盛开。老三在此句中,深情地表达了对封州桂堂的无限怀念。
   除老三孔平仲外,相信老大孔文仲、老二孔武仲也会有对桂堂及封州生活的回忆,如老二的《西江》、《顺风发江夏》等诗。在此就不一一记述了。
   封州的“桂堂”,曾培育过与“二苏”齐名的大“三孔”,它记录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佳话,是封开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地方。真希望有朝一日封开能重现“桂堂”,以供人们瞻仰,更好地激励后昆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