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卧龙老乐 男  60岁
  • 注册日期:2019-05-30
  • 最近登录:2023-02-14
  • 粉丝人数:2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当代诗词的守旧误区

卧龙老乐 发布于2020-04-27 19:24   点击:1031   评论:8  
作者:金中 节选自《中华诗词》2020年第4期
既然诗歌创作是表达内心感动的行为,那么,评价诗作的标准,便在于其所表达的感动之有无和大小。看作者的感动能否通过诗作传达给读者,读者读后,在内心能产生多少感动。
比较不同诗作之间的高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哪首诗作能给人带来较多的感动,留下较深的印象。
好诗,能让人心中泛起波澜,甚至是心潮澎湃。当读者被一首好诗所感动,会下意识地对诗句反复品味。还可能会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地向其亲友来介绍。好诗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为更多人所认知。当这样的状态得以长期持续,一首诗作也就传世了。一般的诗作只是作为个人兴趣,其感动的对象基本限于作者本人;传世的诗作,则意味着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持续的感动。
诗作想要传世极难。哪怕只有一首诗传世,对于作者也是至高的荣誉。时光非常公正,平庸之作很快会被无情地淘汰。只有真正的好诗才能流传下来,在和时光的竞赛中获胜。
当代诗词的使命便是:留下我们这个时代传世的诗词精品。
然而,当下真正感人的诗词佳作还是太少。大量的拟古诗根本引不起今天的读者感动,更无法奢谈传世。当代诗词的发展,需要解决诗词传统的现代化更新问题。
中华诗词传统悠久,积淀深厚,从遣词用语到声律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范式。这样一笔文化遗产,给后人作诗带来巨大参考的同时,也难免成为一个重负。时代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诗词的传统范式,在今天已不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内心感动了。正因其积淀深厚,想要突破所面临的困难也就更大。
这个过于厚重的传统范式,制约了诗词在当代自由健康的发展,很多人业已形成严重固化的思维模式,认为诗词创作就必须符合这种传统范式,诗词就是要写得古色古香。只要古雅就是好诗,管他能不能感动人;而诗作一旦显得不那么古雅,就算能让人心生感动,也不是好诗。
诗词守旧派将诗词的传统范式视为绝对标准,忽视了诗词需要表达内心感动的本质原点。他们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类似题材在古诗中怎么写,押了什么韵,用了哪些典故,至于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如何,自己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如何,却没有认真考虑。他们对于诗中用字,只知道查翻韵书看其归属的韵部,没有认识到语音听觉才是诗歌声韵的真正体现。
这种思维的固化,造成个性泯灭和创造力匮乏。古诗里没有出现过的题材不会写,古诗里没有用过的词语不敢用。于是,作诗便只能刻意回避现代事物,重复中国古诗里司空见惯的春愁秋怨、饮酒喝茶、游园赏景、节日唱酬之类的题材。读其诗作,我们只能感觉到作者具有一定的中国古典方面的学识,但引不起心中的感动,产生不了将诗句反复品味的兴致。很多诗作仅读正文第一句,甚至是只看标题,便失去了往下读的兴致。这样的诗显然不是好诗,因为写诗的本质在于传达感动,而不是炫耀学识。
他们明明生活在现代的城市,吃穿用度都是现代的物品,接受现代的教育,然而作诗时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违背自己作为现代人的真实情感,刻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古代人。
他们作诗其实只是对古诗进行拼接重组,炮制出一堆“假古董”。他们以诗词写得酷似古诗,甚至混到古诗里让人认不出来为最高荣誉。这恰恰是一种甘作精神乞丐的自我沦丧。在今天,就算能写出和古诗一模一样的诗作,也引不起读者像过去那样的感动了。因为时代变了,读者对诗情的接受基础和欣赏趣味改变了。
拟古只能作为作诗初学阶段的基本功训练,将其当作创作的终极目标,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舍掉了“感动”的本,去追逐“范式”的末。
世上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可是又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贯穿其内。我们要把握好这“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所有诗歌,范式是流动的、可变的,感动才是其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不变本质。作为诗歌的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扪心自问:我的诗表达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动吗?作为诗歌的读者,在鉴赏时也需要追问自己:这首诗真的让我感动了吗?
感动直接关乎人的内心,范式则类似人的衣着装饰。如果用宗教来作比,诗歌中的感动相当于“信”,范式相当于“律法”。信是内在的、本源的;律法是外在的、从属的,是可以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的。
中国诗词的传统范式是封建时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非从一开始就有,而是从六朝时代起孕育,在唐代才逐渐形成的。既然有其成熟、鼎盛,则必然也有其腐朽、衰落。我们今天呼吁诗词回归那从《诗经》时代起就用来抒发感动的原点,实际上是一种复古。
认为传统“范式”必须严守而不能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僵化的认识。看看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一切,从具体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制度以及抽象的思维方式,还有哪一样和古代原封不动地保持着一致?试问在世间:有哪种事物因为过去如何,所以现在也必须如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真正理解“唯变所适”的《周易》精神,就应懂得让事物顺应时代变化而进行适当变通,是使其得以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唯一方式。
当代诗词的具体任务,是创作出有别于诗词的传统范式、真正与现代人的思维和情感相接轨、能够真正打动广大现代读者的诗词佳作,并且让这样的佳作由少到多,逐渐被世人认知和接受,从而最终形成一种新时代的诗词范式。不用说,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