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 加入社团
4045
成员
1499
粉丝
3563044
人气

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成的

碎梦阁主 发布于 2020-02-23 16:47   点击:1970   评论:10

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成的

作者:王树昌

一切事物都随时间在变!宇宙在变,地球在变,物种在变,我们的语音也在变,记录语音的‘符号’——文字读音跟着变,也就是说,用于诗、词、韵文的那个韵音在变!因此,那写诗填词作曲用的韵书也在变!语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员长期大量流动造成的语音大融合韵书的变化直接记录了汉语语音的变化!在这近两千年历史中,历代都在修改韵书。朝廷开科取士也几次规定用当时的新韵书!字的读音与时俱进,连封建王朝都认可!

韵书的问题,用韵的问题,实质是语音的问题!韵书的变化就画出了汉语语音近两千年变化的轨迹!

 

请看韵书的发展变化情况:

声类》和《韵集》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亡佚。

《四声切韵》 :南朝·齐永明年间(河南汝南安城)著。沈约就依《四声切韵》将汉字读音当乐音写诗,开创了写诗讲‘声律’的新纪元!

《切韵》 :隋代河北临漳南)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

刊谬补缺切韵 王仁昫编。大概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 (706)。共195韵部。补正《切韵》的缺失有10多处。最重要的是增补了两个韵,其余或是归并应该归并而《切韵》没有归并的小韵。

(宋之问?——712,沈佺期656——714

《唐韵》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195韵。

》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比195韵的《唐韵》增加11韵。(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

(王昌龄698?——756?,王维701——761

(李白710——762,杜甫712——770)

(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

(杜牧803——852?,李商隐813——858

《景德韵略》 :宋真宗景德年间编。《广韵》略本,约与《广韵》同时成书。

《广韵》 :全名《大宋修广韵 ,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江西省南城县)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还有11韵是蒋斧印本增加的。《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

礼部韵略 :宋仁宗令开封)等人修编,等人刊定窄韵十三处,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名为《礼部韵略》 。较《广韵 、《集韵》都简略。分206部,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约1037年完稿。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多注意举子们应试之用,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 开 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 。原书不存在了,只能看到《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1037年,贾昌朝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 “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王应麟《玉海》)

《集韵》 : 宋仁宗令等人重修《景德韵略》 、《广韵》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

(柳永980?——1053?,范仲淹989——1052,)

(欧阳修1007——1072,王安石1021——1086

(苏轼1037——1101,秦观1049——1105

(周邦彦1056——1121,李清照1084——1151?)

礼部韵略》的增修本 :是南宋毛晃(浙江衢州江山)增注,他的儿子校勘重增。此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表进,大约成书就在那个时候。分206 韵部。

洪迈(1123——1202)批评《礼部韵略》‘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后人为四声切韵之学者必强为立说,然终为非是。’(《容斋随笔》)。

(岳飞1103——1142,陆游1125——1210,)

(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

(辛弃疾1140——1207,姜夔1155?——1221?)

《五音集韵》 :金代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作。约在1212年。分160 韵部。

《新刊韵略》(1227年) :金代王文郁编。分106韵部。

《草书韵会》(1229年) :金代编。分106 韵部。

礼部韵略 (即《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山西平水人)编写刊行的《礼部韵略 ,共107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此书早已不存在,只能从元初、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吴文英1200?——1260,周密1232——1298?)
   (文天祥1236——1282,  张炎1248——1320?)

《古今韵会》 :简称《韵会》 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共分107韵。和106韵相比,多了一个「拯」韵。作者于东韵字下举例说:且如东韵公东是一音,弓䓖是一音,此二韵混为一韵者也;冬韵攻冬与公东同,恭銎与弓䓖同,此一韵分为二韵者也。···注明属某字母韵,才是作者认为合乎实际的语音系统。如东韵里公、东、通、空、同、蓬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公字母韵,东韵里弓 、穹、穷、虫、融、隆、戎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弓字母韵;东韵里雄、熊两字后注已上属雄字母韵。这公、弓、雄就是作者选用的韵母代表字。这种某字母韵平声韵67个,入声韵29个。这种字母韵的实际语音意义,是颇值得研究的。(单是平声韵、入声韵的韵母就有96个,古代字的读音好复杂哟!要每字吐音清楚不易呀!

韵府群玉 :宋末元初江西奉新人编。106部。在父亲阴应梦(1224—1314)的指导下编撰而成。

《中原音韵》 :作者是元朝的周德清【高安(今属江西高安杨圩镇睱塘周家)人】。约1324年编成。共19韵部,各列平、上、去三声。此书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并取消入声韵部。十九韵部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东钟  江阳  支思  齐微   皆来 真文  寒山 恒欢  先天  萧豪  歌戈 家麻  车遮  庚青  尤候  侵寻 监咸 廉纤分类列出 。很接近现在的汉语拼音(可以说现在的汉语拼音孕育了七百年)。

《洪武正韵》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安徽全椒)、宋濂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此韵书分平、上、去声22部,10部,共76部。76韵分别是:

平声: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咸

上声: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篠巧习马者养梗有寝感琰

去声: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个祃祃漾敬宥泌勘艳

入声: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

宋濂在其编的正韵序文中曾批评《礼部韵略》的韵部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说明了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

朱元璋对76韵《洪武正韵》不满,又诏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江苏高邮)编成80韵部(1379年)。80韵本从76韵的支纸置分出微尾未;改换了两个韵部的名称,改为改成了,都在上声80韵本的入声韵从质韵中分出术韵来。80韵本支纸置三韵是清一色的齿音字,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

《洪武通韵》 朱元璋76韵、80韵《洪武正韵》都不满,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 ,‘命刊行焉’。

《五车韵瑞》 :明代凌稚隆(生卒年不详)著。此书仿阴时夫《韵府群玉》而成。

佩文诗韵 :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大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康熙时的《佩文诗韵》大约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同在1716年编辑成书。是张廷玉(安徽桐城)等奉旨后,以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蓝本增补而成的。共106韵部。

《词林正韵》 :作者是清人戈载(江苏吴县(1786—1856)。该书分三卷,平、上、去三声各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于1821年编成。虽称词韵,却比《佩文诗韵》实际得多!

以上时期可能还有别的韵书书目没列出。(所列作者绝不可能用他们逝世后才出现的韵书写作。

以后的韵书未列。近年来,各家新韵频出。《中华新韵》是当今指导写诗填词用韵的韵书,人们大都按《中华新韵》所列韵部分类以《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用韵。

以上韵书条目除《四声切韵》 、《唐韵》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洪武通韵》、《五车韵瑞》 、《词林正韵》外,均摘编于网上《韵书》 。诗友们可用‘韵书’作条目,在网上一查就知。可核对我摘编的错误。也可用有关韵书作条目查看我增加内容的正误。

 

仅从以上所列韵书不难看出,三国至今不到两千年,平均每百年就有一部韵书出现!其中总结、研究《切韵》的专著不少。《切韵》到《广韵》是反映南北朝170年大乱后,语音在隋唐融合过程的记载。至北宋中期贾昌朝说‘疑混声’时,唐末五代十国乱后的语音融合开始显现。洪迈批评《礼部韵略》那么坚定,说明当时已使用了百多年的那部韵书已经脱离民众语音的实际情况,‘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了。百多年后周德清将‘东冬’、‘清青’合韵是正确的!明朝将东冬’、‘清青’合韵也是正确的!到而今,我们更无法分清东冬’、‘清青的差异了!

隋朝《切韵》到清朝《词林正韵》的一千二百多年间,就有二十多部韵书。从《切韵》193韵部增至《唐韵》的195 韵部,再增至《唐韵》增修本、《广韵》 、《集韵》等206韵部的韵书,韵部数目虽达巅峰,其实还可再分!就是到元朝,单是平声韵母、入声韵母就多达近百个,说明那时汉语语音有多么复杂!要准确发出每个字的音有多难!发音不清就影响交流呀!
193韵部的《切韵》起到206韵部的《广韵》等 ,韵书虽有变化,但人们都把重点放在充实完善、研究《切韵》的工作上,为实际用韵需要才搞点‘韵略’。可是,从北宋中期的《集韵》起,人们就把重点放在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上,开始了韵部根据实际语音变化合并、重分的工作!

历代韵书间的韵部都有分有合。这分、合不完全是简单的韵部加减,它反映着语音的变化和对语音的认识。就是《切韵》系列的韵书,韵书不同,某些字所在韵部也不同一些字,在不同时期的韵书中所属韵部不同,同样反映着语音的变化和对语音的认识!《集韵》和《广韵》相比,《集韵》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就和《广韵》不同,《集韵》就记下了不同韵部靠拢合并的迹象。如明内府本《广韵》文韵独用,《集韵》文韵与欣通 覆元定本《广韵》吻韵独用,《集韵》吻韵与隐通。《广韵》问韵独用,《》问韵与焮通。《广韵》物韵独用,《集韵》勿韵与迄通等等。还有许多字,《集韵》和《广韵》不是收在同一个韵部里,,《广韵》在真韵,《集韵》在谆韵;,《广韵》在歌韵,《集韵》在戈韵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这两部韵书只隔三十一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只能说明前部韵书是总结《切韵》系列的产物,所以很少反映语音早已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集韵》就说明‘唐末五代十国’动乱后语音的融合开始显现出来了!

韩道昭的《五音集韵》 、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的《草书韵会》、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黄公绍的《古今韵会》 阴时夫的《韵府群玉》 等就应许敬宗、贾昌朝、洪迈所言之类事,接过《集韵》 的‘与某通’之势头,分别将《广韵》、《集韵》两韵书合并成百六十韵、百零七韵、百零六韵。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72年、隔《佩文诗韵》的蓝本《韵府群玉》十几二十几年的元朝,周德清再将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分部,取消入声韵部,编成《中原音韵》 。又过五十多年后,到《洪武正韵》等也一样据实而为,以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后再分韵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洪武通韵》就符合语音的实际,将‘东、冬’、‘清、青’、‘江、疆’、‘鱼、虞’等韵合并,将以前同韵部的‘灰、哀’、‘元、昏’、‘虞、模’、‘麻、遮’等韵分开了。

可到清朝,无视唐末、五代大乱造成语音到宋朝融合完毕的结果,也不顾洪迈的警告;无视从《集韵》起,人们就把韵书的分、合重点放在实际语音的变化上所体现的韵书发展趋势;无视《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洪武通韵》等的努力,居然将韵书已合并约四百年之久的‘东、冬’等再度分开、把韵书已分开约四百年之久的‘灰、哀’等再次合并。仍以四百年前宋末元初阴时夫研究、合并《切韵》系列为106韵部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仿《韵府群玉》的《五车韵瑞》韵书为蓝本,增补成106韵部的《佩文诗韵》作为指导当时写诗填词的韵书 ,顽固地坚持‘东冬、清青至于隔韵’,不管‘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的实情,严重脱离了语音的实际情况。从韵书发展趋势、语音变化实际来看,此韵书很不合时宜,完全在搞到退,太让人们遗憾了!百多年后的戈载编出了19韵部的《词林正韵》 ,才将《佩文诗韵》的大部份错误纠正过来,重新正视实际语音变化情况,才回到韵书发展的正常轨道!

除《佩文诗韵》外,不管是诗韵也好,曲韵也好,词韵也好,它们都记下了汉字当时的读音及读音的变化情况,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语音变化!诗是要朗读的,词、曲虽可唱,但脱离了乐曲就只有可读了。既要读,就得和广大民众语音相合才易传颂,才能让人听得清、听得懂,才能理解得更明白,诗词才有生命力!

整个韵书的变化过程就这样记录着汉语语音的变化轨迹!同时也记录下了韵书中文字读音与广大民众的实际语音是分离还是合一相争的重大问题!

整个韵书的变化过程还揭示了语音由复杂(单是平声韵、入声韵就近百个韵母)向简单(三四十个韵母)变化的过程。人们吐音更易清晰准确,更有益于思想情感交流!
从历代韵书的不同可看出语音在悄悄变化,以前读音不同的字,有些就慢慢变成读音相近、相同的字了!从前有些读音相近的字又慢慢读音差距拉大!可有些人根本就不把近千年来的《集韵》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韵府群玉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词林正韵》韵书变化过程及趋势放在眼里,不把贾昌朝、洪迈、宋濂等说的实际情况放在眼里,无视字音的变化!不顾‘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等警告,无视早就已将‘东、冬’等韵合并的事实,无视‘灰、哀’、‘元、昏’、‘虞、模’、‘麻、遮’等早就读音大不相同的事实,将文字读音永久停留在某一时段是不对的!不承认部分文字读音在不断变化,不承认从《切韵》到《中华新韵》的所有韵书(《佩文诗韵》除外)基本上就记载着文字读音变化过程的事实是没有出路的!

文字本来就是记‘音’的‘符号’!同‘意义’的‘音’变了,当然就是那个‘符号’代表的‘音’变了。若其‘符号’代表的‘音’不随‘义’的‘音’变,‘符号’就成了一个‘无音’‘图像’,久而久之这‘符号’就和原‘音、义’脱离关系了。再用这种符号写诗填词作曲,就成了谁也不会读出‘音’的‘符号游戏’!这谁也不会读出‘音’的‘符号’也就失去了记‘音’功能!如‘斜’这个‘符号’,古音读‘xiá’,而今读‘xié’。多年后,人们早忘了这个‘符号’读‘xiá’,从此‘斜(xiá)’这个‘符号’就读不出xiá‘音’来。再用这个‘符号’写诗填词,人们就读成‘xié’。现在有些人读古诗词就是这样,往往感到不押韵!含‘斜’的某些诗句读起来不顺口(此‘斜’字还算幸运,有规定的拼音符号为其注音古读为‘xiá’)!再如‘东、冬’两个‘符号’古读是不同韵部的,也就是不同‘音’,若一个读‘dōng’,那另一个怎样读呢?又哪一个读‘dōng’呢?若两个都不读‘dōng’,那它们从前是什么‘音’呢?有人会说有‘老字典’,查‘老字典’就知道了。可是‘老字典’现在就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民间难找。再过些年就是有老字典也没用,因读不出所标的‘某某切’中的那‘某某’的古音而拼不出所查字的古读音了!当博物馆的‘老字典’也坏了时,谁还知道‘东、冬’从前读什么‘音’呢?如此死抱古读不放,其实根本就不会古读,总有一天,诗、词、文都读不出音来,成‘哑’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就有对新韵不满又不会古读者就称他要用平水韵写诗,宁可意会,看着也舒服点!可见现在某些人写的诗他自己就已经不会言传了!

 

从韵书出现的时间顺序不难看出,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的!用‘平水韵’去评价唐诗宋词用韵、用声情况也是不正确的!最早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那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它诞生在宋末!且此书早已不存在唐宋人不可能未来先知,唐诗宋词绝不可能按刘渊的‘平水韵’来写!唐宋科举考试中也决不可能规定用刘渊那韵书为准!就是不属宋朝的金代王文郁编的106韵《新刊韵略》也只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二十余年,唐诗宋词更不可能按金国的《新刊韵略》来写来填。其余的‘平水’刻本都在其后。刘渊的韵书是107韵,而唐宋所用韵书从193韵部、195韵部到206韵部,到宋朝灭亡前二十几年才有刘渊那107韵部的韵书!唐宋人所用的几部韵书的韵部 分、合都有所不同,同韵部的字有些也不一样,且各韵书收字及字数都有差异。从唐到五代到宋末六百六十余年,在此期间,从唐初使用的‘切韵’到《唐韵》到丁度的《礼部韵略 ,以及《集韵》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出现近十部不同的韵书!唐宋不同时期写诗填词规定所用的韵书也不同!唐宋诗词用韵与而今将各时期不同读音罗列在一起编造出来的‘平水韵’何干?我们被某些人骗得好惨啰!不查韵书的历史,我们将被他们蒙过去,永远受骗!说诗词按现在那几部‘平水韵’来写才有唐诗宋词那个味纯粹是闭起眼睛乱说!有诗友就在此站指出过有的唐诗用韵就不合而今那个‘平水韵’!所以而今在网上风传今人编撰的那几部所谓的‘平水韵’也不是‘总结’唐诗宋词用韵情况来的。这几部‘平水韵’是在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古读的今天,一些人无视宋人洪迈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的事实,也无视明代宋濂对《礼部韵略》韵部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的指正,将不同时期、不同语音的多部韵书东拼西凑剪接而成的。字的读音,就是南宋和唐初比较,有些字的读音早就不同了,不是一个语音时代。北宋末期字的读音就进入‘唐末动乱、五代十国’后语音重新融合的时代了!将不同语音时期汉字读音强行拼凑在一起只能成大杂烩。也就否认了汉字读音随时间在变化!也无法说明古今汉字读音为什么会不同!汉字读音早就在变化,不是现在才发生变化的!

不要再歧视新韵了!

历史发展,社会巨变,北人统治南方,语音融合,人们的语音也发生巨大变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那些现在还坚持用古韵而对用新韵不满的人,就是能够用古韵写出唐诗宋词那个,又有几个能读出那个来呢!现在有几人能分清‘东、冬’等字读音的不同啊!又有几个能将‘灰、哀’等字读成韵母相近或韵母相同的音呢?不会古读又强用古音韵写诗填词装门面,除表明自己的立场外,就真的有‘学问’吗?还可能连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会读啊!    

《中华新韵》颁布时就说清楚了,现在写诗填词既可用新韵,又可用古韵,实行用韵双轨制,又不是不让用古韵!用古韵,全诗各字都古读。各个时期的‘古’还有不同(如唐朝时‘东、冬’、‘清、青’读音不同,可到南宋时就‘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了)!用新韵,全诗各字就用普通话读。
    
广大民众的语音变化是缓慢而连惯的。虽然韵书中字的读音变化比民众实际读音总是迟后属正常,但书写用字音与民众当时语音尽量接近才便于交流,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对新韵不满而坚持用古韵写诗填词的人,他们写散文、做工作总结都用古读吗?用当时字的读音写诗、填词、作文天经地义!我们用前人合理的规矩和理论,具体的音就与时俱进,连封建王朝都如此!

上世纪初拼音语系原理传入我国后,我们用拼音符号标汉字读音,使汉字注音拼音化,加快了汉字读音的统一进程不说,还合并了读音早就相同的‘东、冬’之类的韵母,自然分开了‘灰、哀’等的不同。使汉字读音更加科学化。这《切韵》到《广韵》、再从《集韵》到《新刊韵略》 、《草书韵会》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韵府群玉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洪武通韵》、《词林正韵》直至而今的《中华新韵》 ,字的读音虽有变化却顺势而来、一脉相承!韵书的变化就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变化过程!《中华新韵》符合当今绝大多数人的汉字读音情况,使用新韵那里不对呢?某些坚持用古韵的人们何必对新韵那么抵触啊,编出了诗词用平水韵写才有唐诗宋词那个味的谎言来为平水韵呐喊!难道就只知道这世上只有‘平水韵’吗?广大民众的语音在变是事实,要怨就怨贾昌朝、洪迈、宋濂他们不该在几百年前说语音已变的真话,给后人留下了铁一般的依据!不该看穿《切韵》已告一个语音时代的结束,不该预言‘后人为四声切韵之学者必强为立说,然终为非是’!可是,就是他们不说,这语音变化的事实难道就能掩盖得了吗?这语音的变化就能阻挡得住吗? 这文字与民众实际读音脱离成无音符号就有前途吗?这无音符号还能称‘字’么?为保那‘平水韵’,昏到连最基本的‘字是记音符号’都忘了!

任何韵书都带有某地区方言的成份,都有地域性!《切韵》如此,《中原音韵》也如此 、《洪武正韵》还是如此!同样,它们都含有四面八方语音融合的成份!如果说定都何处有偶然性,那四面八方之人汇聚京都,各处语音和京都语音大融合就是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京都语音必然成全国的语音代表!中国政治中心北移好几百年了,而长期是南方经济发达,南北交往密切,南北语音大融合不可阻挡,普通话为全国语音标准势在必然,有什么理由不满呢?南北交融成更大的统一就比只是小地域统一好吗,应为之高兴呀!语音变化是大量人员长期流动时语音融合造成的,绝不会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难道语音搞‘偏安一隅’就有出路吗?前人不是就想‘世界大同’么?连国内南北语音都不能统一,汉族语音都不能统一,那‘世界大同’何来?别忘了从前‘炎’、‘黄’统一才有‘炎黄子孙’之说啊!

百多年来,社会大动荡,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东人西进,西人东来,人们虽吃尽了语音不统一的苦头,但这种人员大流动的结果必定是语音大融合,而今的普通话既是这人员大流动、语音大融合的产物,又是人员再流动、语音再融合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人员的大流动,交通的便捷、通讯的快速又将加快语音大融合!就更加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那些要从文化上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就更是痴心妄想了!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音必将出现在此基础上的新的统一,那时写诗填词的韵部可能有些就又会再变啊!

 

那些立志研究古文字者,坚持用古读音写诗填词的又当别论!我还希望他们趁着现在古读音还没忘掉完,尽快抢救文字的古读音,尽快利用人的发音情况整理出有用的古读‘声母、韵母’来,避免因不会古读而不能用‘某某切’,拼不出所查字的古读音而再也不会那字的古读!整理出几套我们能读的不同时期汉字标准古读法,像‘斜xiá’那样记字的古读音,让我们有机会也能欣赏到《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由字音形成的音乐美!尽快抢救文字的古读音就能流畅地朗读古诗词认真整理抢救古读音,不让古读音忘失才是真正宏扬古文化的举措!现在还不尽快抢救汉字的古读音,这汉字的古读音势必成为词的乐曲第二,终将忘得干干尽尽!用不会读的无音符号,就是写出再多诗词也因无法朗读而无济于事!

礼物 打赏 赞(51) 收藏(16)
诗词吾爱网推出超级会员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发表评论)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