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谈唐诗中写景诗的章法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19-12-29 11:33   点击:1063   评论:0  
   对唐诗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的组合关系,前人已经作过一些分析,例如宋元间的方回说:“唐律诗之初,前六句叙景物,末后二句以情缴之。”又说:“前四句皆景,后乃言情,唐人多此体。”(在古人的论述中往往把写景抒情直接叫做“写景”,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现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同时对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演变轨迹加以说明。唐诗中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最典型的组合形式仍然是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后半部分直接抒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诗的写景抒情仍然继承了《诗经》的“兴”的手法。“兴”就是写景用在每首诗或每章的开头。这种形式的普遍性也,“起情”仍然是写景抒情的主要作用。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四句诗人借助于自然景物,首先渲染了一种强烈的懔然、孤独、而又悲愤的感情,然后接着再直接抒情。这样,由于前面已经有了一个“起情”的过程,其直接抒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不至于突兀,从情感的表达以及章法上看,也显得更富于变化;另外,也由于前面的写景抒情的蓄势,后面的直接抒情也就显得更加有力。当然,写景抒情的一般作用,即景对情的渲染作用以及情景相互映衬相互生发、替代表达的作用,在它仍然是存在的。

又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这首诗也是前四句写景,渲染了一派冷清怅然的情绪氛围,构成了阔大而空清的意境,在这个基础上,诗人再顺理成章地抒发了他的怀古之幽情,也由于前面写景抒情的蓄势,后面的直接抒情就显得更加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笔者在此不烦列举。写景抒情的第二种形式是直接抒情在前,而写景抒情在后。这种写法最大的好处是所谓“篇终接浑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余音绕梁的效果。

如高适的《别韦五》就属于这种情形:
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这首诗的前四句直接抒情,表现了他与朋友分别时的离愁,开篇突兀有力,很有气度。而后四句则反转来写景,气势虽然转弱,但空间更为广阔,情韵更为悠长。深深的离愁似散布于“明月”、“河洲”,寄之于悠悠漳水,更给人以悠然不尽的效果。

再如杜甫的《归雁》: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前二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哀愁,很有力度,末二句以写景抒情相接,使这种哀愁仿佛随雁散入广阔的空中,一下拓展了诗的意境,真的具有一种篇终接浑茫的效果。又如雍陶的《别巂州一时恸哭云日为之变色》:
越雋城南无汉地,伤心从此便为蛮。
冤声一恸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
     末尾两句中的“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极好地渲染了丧家辱国的无比悲痛,又将这种情感散入浑茫的空中,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比隽永的感受。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写法以绝句居多,大概这是因为绝句篇幅短小,它必须更讲究诗句的凝练,并且更要借助于诗歌以外的空间来表情达意的缘故。写景抒情的第三种组合形式是将写景抒情置于篇中位置。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使全诗的结构更为灵活,先直接抒情再写景抒情再直接抒情,这样就使全诗多出一层跌宕;另外,这种写法还使诗的开篇就振拔有力,但又不至于一泻无余,且也更便于情感内容的转换。唐诗中,采用这种写法的还很不少,如下面杜甫的《天边行》: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这首诗的前四句直接抒情,哀叹国家的破败和身世不幸,振起全诗十分有力,且也更便于交代诗情。五六句写景抒情,极好地渲染了这种沉痛的家国破败之情,使全诗在此掀起一个高潮,同时也大大扩张了诗的空间;另外,这样写也更便于诗的情感内容的转换,这首诗前二句直接抒发诗人远在异乡渺然一身的沉痛悲哀,三四句又直接抒发国家破败的悲痛,五六句写景抒情渲染,在此就使诗形成了一层跌宕,七八句又转换内容,哀叹骨肉离散,在情感表现上又是一层跌宕。再如下面刘长卿的《送李使君贬连州》:
独过长沙去,谁堪此路悲。
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
贾谊辞明主,萧何识故侯。
汉庭当自召,湘水但空流。

这首诗的开篇为了表现李使君被贬的悲苦,采用了一个强有力的直接抒情,接着,再用“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来渲染其无比悲凉的情绪,末四句,又用几个怀才不遇的典故,直接抒发了潦落千古事的不幸与悲愤。这样写,全诗可谓一波三折,同时,情感内容的转换也更流转自如。写景抒情的第四种形式是所谓“点染式”。
    这里只是借用了刘熙载的一个术语,刘熙载在《艺概》里说:“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这里的所谓“点染”,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写景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点”,写景抒情就是“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运用了写景抒情的诗,可以说都运用了点染的手法,因此“点染”并构不成一种写景抒情的类型。而笔者在此只是借用一下这个术语,用来专指写景抒情的这样一种类型,即一首诗的绝大部分都是运用写景抒情来加以表现、渲染烘托,而只以极少的字句来直接抒情、或点明主题。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写景抒情极为密集,全诗几乎就由写景抒情性的意象组成,因此诗情就更为含蓄、内蕴,诗的呈现性、境界性也更强。这种写法应当说是唐诗对写景抒情的一大发展。

例如下面赵嘏的这首《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全诗除了末二句运用典故来表达思乡之情外,前六句全都是运用写景抒情来表现、渲染。首联和颔联以“云物凄清”、“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等凄清的景物来渲染弥漫在空中的一片秋意,颈联则以秋天特有的、总让人勾起愁绪的菊花和落尽花叶的枯莲来表现其落寞的思乡之情。如此多的写景抒情汇集在一块儿,对诗人所要表达的乡思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渲染,此外,如此多的形象汇集在一起,给人一种目不暇接、形象纷繁之感,因而也能更加强诗的呈现性和境界性,而呈现性和境界性的加强,自然又使诗情更含蓄、更耐咀嚼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种写法,更有赖于诗人对写景抒情性意象的提炼,对景与情的契合性的程度的要求更高。

再如下面李颀的《送刘昱》,也极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法;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整首诗,除了一句“谁是浔阳客”是“点”,其余全是写景抒情的“染”。这当然就更要求诗的意象具有与情更高程度的契合性和更高程度的独立自足性。应当说,李颀的这首诗也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八月寒苇”、“秋江白浪”、“北风”、使青草更青的“山头微雨”、令人顿生失落感的“暮潮”、沙边的凄凉的“雁声”等写景抒情性的意象都能很好地渲染、表现这种离愁别绪。
在绝句中,这种情形或许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张继有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仅“对愁眠”三字点明情绪,余皆用写景抒情来渲染、烘托、暗示。使诗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这种“点染式”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一种几乎纯用写景抒情的诗,诗中的“题”只通过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暗示出来,较明确的点都被取消了。这种极端的“点染式”似乎只有绝句才能胜任。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一首发怀古之幽情、感叹人世苍桑繁华易逝的诗。但诗几乎全用写景抒情,“点”的功能被一些揉合在写景抒情句中的暗示性词语如“故国、空城、寂寞、旧时”所代替。这种类型的写景抒情已经向隐喻和象征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它的隐喻和象征的范围还比较狭窄,一般不出登高、怀古、感叹岁月苍桑、人生短暂的范围。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类为人激赏的高度呈现性的诗,也是由点染式的写景抒情向隐喻、象征方向发展的产物。此诗中的“点”仅只“人闲”二字,其余皆是具有更高程度的契合性的半写景抒情半隐喻的意象。与这种类型的点染式相反,还有一种特别的写景抒情类型,可以称之为“点景式”。所谓“点景式”,即全诗的绝大部分皆直接抒情或叙人事,只在某处以寥寥几字来写景抒情。但写景抒情句虽少,但在全篇中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写景抒情的唯美意境
它使本来呈线性叙述的诗一下展现出空间,使全诗境界顿出。如下面常建的《哭王将军墓》:
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全诗基本为叙述,但一句“战余落日黄”,却极好地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而且使诗的本来呈线性的叙述立时呈现出了境界。再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苍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全诗很精细地描绘出兄弟久别重逢的惊喜,基本用白描手法。但“暮天钟”、“秋山又几重”简单地点出的景,却使全诗境界立现,大大地扩充了诗的情绪空间。总之,我们共列举出了唐诗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的五种组合形式,这些列举也许还不十分完全,但它们无论如何是唐诗最主要的几种组合形式。分辨这些组合形式,弄清它们独特的作用,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唐诗的写景抒情应当是有帮助的。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