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馆闲话 > 帖子
萧闲   0岁
  • 注册日期:2015-03-09
  • 最近登录:2024-02-01
  • 粉丝人数:14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冬日闲话一则

萧闲 发布于2019-12-11 10:50   点击:1381   评论:3  
近日那什么都有的论诗栏目中,有诗友贴出了几篇同光体的口水文,言可学不可深学其其种种。为什么说是口水文呢?云山雾罩的,脱离了唐宋诗体,本人还以为旧体诗中又破笼而出了一种神体裁啊(羞笑中)。急切搜罗了一下,发现这认知浅薄了,做了一回井底之蛙。

网络上开动搜索引擎,得来下面一些相关的介绍。留记一下,也记录一下那旧社会中的口水硝烟,云云。。


之一,同光体

“同光体”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属清“宋诗运动”的末流。

“同光体”的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郑孝胃、沈曾植等。陈衍又是此流派的诗评家之一。他们的诗大多抒发封建文人在近代历史大变动中的个人悲伤和孤独之感。如陈三立的《遣兴二首》感伤无力、曲折隐晦,表现了官僚士大夫对现实社会运动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陈衍的诗则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游览诗。在形式上他们主张“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避俗避熟、力求生涩”,反对“纱帽气、缩阁气”,其给读者的印象是“爱艰深、薄平易”,滥用文字典故,过份堆砌词藻,使人望而生畏,不能卒读。

郑孝胥、陈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说法,亦有说法称同光体发源于姚鼐。总体来看,“同光体”的一些开派作者普遍年轻,在同治末年1874,沈曾植才24岁、陈三立16岁、陈衍19岁、郑孝胥15岁,都尚未成名,诗亦尚未能自成一体,所以当时的“同光体”之称,并非完全确切。保存在他们诗集里的作品,往往是光绪中期以后所写,他们此时的“同光体”诗作才成熟起来。

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闽派陈衍主张诗有开元、元和、元祐“三元”之说,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石遗室诗话》,重点在宋,他自己学杨万里;郑孝胥学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陈宝琛学王安石;沈瑜庆学苏轼;后一辈林旭学陈师道;李宣龚等则又是“直效海藏(郑孝胥),未必效海藏之所自出也”《石遗室诗话》。赣派代表陈三立,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浙派代表沈曾植、袁昶,都是学谢灵运、韩愈、孟郊、黄庭坚的,沈氏提出诗有元嘉、元和、元祐“三元”之说。这派上承清中叶秀水派的钱载,影响不大。沈氏诗弟子金蓉镜,具体而微。

另外,范当世学黄庭坚,陈曾寿学韩愈、李商隐、黄庭坚,俞明震学陈与义。不属于以上三支,而一般也认为是“同光体”的诗人。

“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


------分----------     割----------------线------------------------


之二,南社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1908年 1月﹐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在上海成立南社。南社成立时﹐即企图领导文坛﹐开一代风气。高旭在《南社启》中明确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他们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普遍要求通过文学阐扬“国魂”﹐激发群众的“爱种保国”之念﹐反对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文学主张上﹐却很不一致。

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陈去病﹑柳亚子﹑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沈砺﹑朱少屏﹑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颖之﹑黄宾虹﹑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

1917年﹐正当张勋复辟前后﹐南社内部因对“同光体”的评价而发生争论。姚锡钧﹑胡先骕﹑闻宥﹑朱玺等吹捧陈三立﹑郑孝胥等遗老诗人﹐柳亚子﹑吴虞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由为“同光体”辩护发展为对柳亚子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8月1日﹐柳亚子以南社主任名义发表紧急布告﹐宣布驱逐朱玺出社。随后﹐又驱逐了支持朱玺的成舍我。

柳亚子等提倡“唐音”﹐推崇辛弃疾和明末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作品﹐反对在晚清文坛占统治地位的同光体﹑常州词派和桐城派。1911年﹐柳亚子在《胡寄尘诗序》中声言:“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1917年﹐柳亚子又表示﹐民国时代﹐应有民国之诗﹐决不能让亡国士大夫再做诗坛的头领﹐排斥同光体是为了给“民国骚坛树先声”《磨剑室拉杂话》。晚清同光体的代表诗人大都拥护清政府﹐反对民主革命﹐辛亥后又大都以遗老自居﹐因而﹐“唐音”和“宋派”即主张模仿宋诗的同光体诗派的分歧﹐既反映了两派诗人在政治上的对立,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上的新陈代谢的要求。柳亚子等在词﹑散文方面的推崇和排斥﹐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附注】:

资料搜集于网络,以供个人了解、学习之需要。至于小结,就算啦,网站有要求的。

附上小清新的律诗两首品味一下同光体系以内的淡雅:

其一,落花 陈宝琛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
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
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小休。

粗品:1.颌联的对句、颈联的对句系化前人诗典。前者化韩偓《惜花》【总教苔遮犹慰意,若遭泥污更伤心。】,后者化老杜《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2.对偶,颌联的厚字与由字不稳,即不工。

《惜花》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言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茵。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其二,宿灌畲山居 陈宝琛

数竿竹外无多地,半属梅花半属兰。
留客便盘圆石坐,借书惯就绿阴摊。
空阶驯雀寻常下,小沼潜鱼自在宽。
有酒不应成独饮,墙头还泥好烟峦。

粗品:整体立意化陶令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过视野却比陶菊宽的多,更像是一首临时率意而起的小品文。

同光诗派中主要成员简介:

1.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在京时,与郑孝胥标榜“同光体”。他提倡“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高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二个高峰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第三个高峰在宋哲宗元祐年间。而继承“三元”的就是清代同治、光绪间的“同光体”,也即他所倡导的诗风。他自己作诗,着重在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用笔,骨力清健,与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宝琛等,风格都不同。他一生宣扬“同光体”成就,对近代旧诗坛,发生过广泛影响。

2.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

3.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其人入民国十大汉奸之列,其书法题字交通银行,仍然在用)

4.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陈宝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

5.沈曾植(1850年—1922年),浙江嘉兴人,字子培,为清同治二年举人,光绪六年进士。一生浸淫官场,是地道的达官贵人。初任刑部,后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54岁时外放为知府,而道台,而提学,终于安徽布政使。

有人说,沈曾植是三百年来第一人,这话或许不太恰当,但就晚清三十年来看,说他为学问场中第一人却无过誉之嫌。沈曾植上承清代金石小学传统,对清代中叶与金石考据之学同时兴起的西北舆地之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清末大多数学问家孜孜以求的研究领域。“会试时奉答西北边檄之事独优,声冠全场,而俄国使臣请教《蒙古图志》中载唐碑三种,亦作跋详答之,以后则旁及南洋各岛航路及外国贸易通道等内容”,作为一个舆地学家,他的成就已足称大宗。除此之外,还精通刑律,上溯汉魏下达今时,当时人誉为“律家第一”。沈曾植进入民国时已垂垂老矣。辛亥革命时他已61岁,而且也的的确确当过几天遗老。


6.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大臣、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

7.沈瑜庆1858~1918年,字志雨,号爱苍、涛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沈葆桢第四子,娶刘齐衔之女刘拾云为妻。清光绪十一年举人,贵州最后一位巡抚。故居现宫巷26号。清光绪五年1879年,父死,恩赏为候补主事。历官刑部广西司行走、江苏淮扬道道员、护理漕运总督、兼淮安关监督、湖南按察使、顺天府尹、山西按察使、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贵州布政使、河南布政使、贵州巡抚。

辛亥革命时交出贵州政权,1918年九月初二日卒,宣统帝谥为敬裕。长女沈鹊应为林旭之妻。

8.林旭(1875年—1898年9月28日),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有《晚翠轩集》。

《浪淘沙》林旭

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返,云暗江头。
锈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9.李宣龚(1876~1953),近代诗人,福建闽县人,沈葆桢为其舅祖。字拔可。

10.范当世(1854年—1905年),原名铸,字铜士,后改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又号伯子,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

11.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12.俞明震(1860年—1918年),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明震工诗,吟甚苦,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甚且病眩,故所作不多。

13.夏敬观1875年-1953年,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字剑丞,一作鉴丞,又字盥人、缄斋,晚号吷庵,别署玄修、牛邻叟,江西新建人。生于长沙,晚寓上海。

14.胡朝梁(1879—1921)字子方,一字梓方,号诗庐,江西铅山人,早年肄业于震旦、复旦二校,精通英文,曾助林纾翻译西方小说。一生除诗之外,无其他嗜好,曾游于陈三立门下,称诗弟子。入民国,为徐又铮幕僚。晚年潜心学佛,著名作品有《诗庐诗存》。

15.陈书(1838—1905)字伯初,号俶玉,晚号木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衍长兄。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直隶博野知县。论诗不喜空言神韵,专事音节,诗作格严气肆,近白乐天、苏东坡,善说杜诗,有人人熟读而莫究其作何语者,一经解说,闻者豁然。《论诗》句云:“由来耳目争新样,不废江河果是谁。”“不与前人填故实,自家一一说衷肠。”

16.叶大庄(1844~1898)清代官员、诗人。字临恭,号损轩,侯官县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人,同治十二年举人,曾官邳州知州。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招之入幕,诗名益著。前期服膺厉鹗,句律皆研炼刻琢,不落凡俗,后读易顺鼎《四魂集》而喜之,改途其其体,风格遂变,有《写经斋诗文稿》等。

17.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何振岱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

-----------------------------------------------

同光体主要学宋的诗风,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诗派,至道光以后,已经极敝。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关键人物是陈衍。他在清亡后发表《石遗室诗话》,选《近代诗钞》,更有不少朋友和学生奔走其门,同光体因此风靡一时。

至于该诗派的恶俗习气:《五言楼诗草序》中:“标举一二家以自张其壁垒,师古而不能驭古。……又其甚者,举一行省十数缙绅,风气相囿,结为宗派,类似封建节度,欲以左右天下能文章之士,抑高唱而使之喑,摧盛气而使之绌,纤靡委随,而后得列我之坛坫,卒之儇薄者得引为口实,而一抉其樊篱,诗教由是而隳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