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分析的非常正确,这种现象,传统理论也解释不清楚,所以给了一块“遮羞布”,称之为“顺风调”,其实是【主韵律】统一的【词格】。
类似的作品有:
古词欣赏:《襄阳蹋铜蹄歌》南朝•沈约(单调20字两平韵)
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第一【意群】五字句双平入韵,【词格】C40
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
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第二【意群】五字句双平入韵
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寄”宜平
第三句也差一个字,不妨步韵一首?
如果是【诗格】,则偶数入韵句是不同的,即无统一【主韵律】,请比较:
【唐诗】欣赏:《咏镜》唐•骆宾王(新概念代码S13)
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异尾联(双平尾)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异尾联(单平尾)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或者是仄韵体:
古诗欣赏:标准体【异尾联对称绝】五绝《鹿柴》唐•王维
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异尾联(双仄尾)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异尾联(单仄尾)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这两首无任何平仄瑕疵。
《思家》当代.晚风
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雾锁杨堤岸,不见翠峯头。
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久没家乡信,郁闷满身流。
回应林晚風:很明显,两首古人的作品,各自存在一个平仄瑕疵,其实如果有大数据分析,两首一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标准体格式谱,然而历史上将其归纳于“古风体”!您将两首都步韵修正,以正确的方式示人,这是最好的传承!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