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11
  • 最近登录:2023-02-05
  • 粉丝人数:5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杨朱:拔我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好了堂主人 发布于2019-10-17 00:22   点击:3877   评论:1  

                                   杨朱:拔我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古人有“小隐山林,大隐朝市”的说法,那现在如果还有隐者在的话就只好都来做“大隐”,因为现在可供人隐居的山林已是越来越少了。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人会往没人的地方钻,比如某朦胧诗人就钻到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去了,还有个什么诗人是钻到山海关的火车底下去了。读他们的诗,也都像是得了什么道似的,让人难以理解得很。

    在古代,所谓的隐者就是一些因未达而不能兼济天下、因穷而只求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者,不过对于前一个因有的人承认而有的人不承认罢了。既已远离世俗也就不该再介意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才对,也不必再为自己的行为作什么辩解了,但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做不到。比如老子,在出关之前还是唠唠叨叨留下了五千言语,虽然有人说那是后人依托之作。比如庄子,既然能“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还要拉拉杂杂写出那么些云遮雾罩的散文来,让直到现在某些教授也读不明白,还要悬出赏来谁要能怎么样就拜谁为师云云。那几个新的诗人就更不要说了。这一切都是名惹的祸,而好名据说虽然不是思想家的强项,却是艺术家的弱点。自从写诗与从政没了关系之后,诗人也早已该被归入到艺术家的圈子里去。虽然写诗还是挣不到太多的钱,但也许这就是文化。

    和上面的诸子和诸人比起来,大约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并在当时与墨子齐明的扬朱就有些不幸了。据说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更没有几千言或可以分为上下篇的专著,更不用说出版专集。我们只好从他以后其他人的著述中辑录出一些只言片语来了解他的哲学。

    《孟子•尽心章句上》云:“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云:“杨生贵己。”《韩非子•显学》云:“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淮南子•汜沦训》云:“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由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杨朱的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人生为己,其二是重身轻物。这可以看作是同一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在当时杨朱与墨子所代表的正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而且对当时的人们都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

    庄子与孟子同时,列子稍早一些。我们在《庄子》和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中可以找出能印证杨朱上述思想的实例。如《庄子》中有尧让王位给许由,许由不受的事。许由对尧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连白给的天下都不要,自然更不会拔腿上之毛来换天下了。《列子》中又有这样的故事:“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就是杨朱的重身轻物。  

《列子•杨朱》篇中有一段据说是杨朱的话最能让我们理解杨朱的理论:“古之人,损一毫以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正是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

    在《老子》一书和《庄子》若干章,以及《吕氏春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对杨朱思想的评论和反思。《吕氏春秋•重己》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老子》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庄子•养生主》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人间世》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如此等等,随处可见。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隐士们遁迹山林是对社会的逃避。但人是社会型的动物,一生下来就注定属于了这个社会,即便是天涯海角也仍然在这世界之内,就如同孙悟空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所以要想获得人生幸福和快乐还得想别的办法,因为仅仅保全了生命,并不能体现人生所应有的价值。因此,《老子》一书大部分论述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即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道是不变的。人一旦得道即掌握了这法则,就可以按照这法则来行事,就能使事物的演变对自己有利,就如同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无往而不胜。这也就将行事和养生统一了起来,否则,生养得再好又有何用?况且人还总是要死的呢!

    但社会生活太过于复杂,或许比庖丁所解之牛更复杂一万倍,许多偶然性的东西是你怎么也把握不住的,于是只好时不时地进行再逃避,这一次不是逃进山林,而是借助精神之力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去作所谓的逍遥游。

    《庄子•山木》中的故事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好。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为庄子所写,这似乎是没什么疑问。《老子》如果非老子所写,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出自杨朱的手笔。这样也好,老子和孔子又算打了个平手,。“圣人述而不作”,古之人说话是算数的。

                                     

                                              2008-7-23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