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交流互动中理该怎么辨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10-15 13:20   点击:1463   评论:11  
五绝(新韵) 以诗代序
人间须辨理,非是妄开言。论证应合理,据由能自圆。

 

交流互动中理该怎么辨

——由与诗友在拙文《写诗不是笔头子功夫》下互动引出的思考

 

第一部分 辨

  云深鹤闲留言:2019-10-13 10:28

  晚归

  (风寒夜冷行客单,清灯淡月影渐残。)不因求得三餐饱,谁愿朝辞落日还。

  huge回复:2019-10-13 11:40

  朋友这两句接得主观了,把前两句意境人物“行客”当成了作者自己,却忽视了“影渐残”三字。

  云深鹤闲留言:2019-10-13 10:59

  笔头子功夫,应该理解成泛指的喻意。就像人们说“嘴皮子功夫”一样。大凡从事平书,相声,唱歌,播音等等用靠嘴为事的我们一般都说:全靠嘴子功夫吃饭。同样,写小说,诗词,记者等等用文字工作的人,人们会用“一枝笔”或“靠笔头子功夫”吃饭。再同样:杜甫,李白,苏东坡等等之流他们的诗词就是靠“笔头子功夫了得”才流芳千古。所以这里的“笔头子”和“嘴皮子”不应该狭义片面的理解成物态的“笔”和“嘴”,而应该是对一个人整体实力的代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huge回复:2019-10-13 11:39

  本文命题“写诗不是笔头子功夫”,朋友说“而应该是对一个人整体实力的代指”,这样理解对,不过,“而应该”则意味朋友这是自己制造问题,把没有的问题变成问题。概念的理解,不能自相矛盾,要从语境来得,并非从字面解释字面。

  “笔头子”也好,“嘴皮子”也罢,既有贬义也有褒义,既有本义也有比喻义,要看用在什么语境里,用在什么语境,就是什么语境里的意思。

  比如,朋友说到的,相声演员“全靠嘴子功夫吃饭”。这是褒义,属形象比喻说法,真实的意思却不仅仅指在嘴皮子上,而是背后的真功夫,岂能浅浅又简单地理解成就是嘴皮子?。同理,说“笔头子功夫了得”亦如是。

  再如,说一个人“只会耍嘴皮子”,这便成了贬义,也指“嘴皮子”这个本义,是说背后没有真实的本领。

  可见,理解概念也是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不能像呆子读书,死抠,导致抠来抠去等于未读书,反 倒把容易理解的问题变得复杂,有惑视听。--

  任何概念莫凭猜,具体情形具体来。语境不抓抓本本,不分场合是书呆。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3 12:30

  “写诗不是笔头子功夫”——感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huge回复:

  注意文中的一句话:“写诗与笔头子功夫有关,但绝不是笔头子功夫。”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3 12:15

  无情不是言少 ,有理何须字多。

  huge跟评:2019-10-13 13:08

  这是争,狡辩,仍流于字面,找借口。要实事求是,还是要看具体说的什么,遵循了哪些道理。话多话少只是表面现象,不是说的少就“无情不是言少”,说的多就“有理何须字多”,这与表达能力有关,不可偷换概念。

  在我这里,只要说话,人人就要学着放平心态,做到有理有节有据,不搞虚荣,不搞龃龉,不做失去理智强词夺理气急败坏自我挖坑自我否定的事,坚持防微杜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着自我修正,懂得反思,经得起批评和自我批评,学术第一,做人第一,进步第一,彻彻底底对得起做一个写诗的人。

  这些话,又比朋友这几个字的话多,看看是否就“无情不是言少,有理何须字多”?

  理不辨不明,说多说少,总是因而制之,做不到才是要么理据不足,要么表达能力不够,这和情甚至没有多大关系。

  即便说有关系,也是情之所至,言语滔滔。如果缺少表达,何以证 明有情?让人人看不出来,又叫什么有情?

  莫趋争,心平气和进行互动,讨论,沟通,交流,辩论,切磋,商榷,比什么都好,方各得其所,取长补短,互有收获,也利于这个网上的氛围,让在这个网上也值得。

  有些话,莫嫌戳之有痛,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虽于面子有所不阿,终不是坏事,此应该是有识之见。亦几句诗言,--

  浮躁之风多动气,精研之志好求真。此中泾渭分庸雅,岂可不思诗与人。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3 13:52

  厨师靠的是:刀上功夫;相声歌唱家靠的是:嘴上功夫;足球靠的是:脚上功夫;蓝球靠的是:手上功夫;诗人和作家靠的就是:笔头上的功夫,等等很多事情都这样的言简意赅的喻意,应该没有错的。不能把这些喻意具体的物态俗化而成伪命了。

  huge跟评:2019-10-13 20:26

  看来朋友真是可爱,什么是“厨师靠的是:刀上功夫;相声歌唱家靠的是:嘴上功夫;足球靠的是:脚上功夫;蓝球靠的是:手上功夫;诗人和作家靠的就是:笔头上的功夫”?这也算得上论据?

  这恰恰是自己发现了病根,却还要坚持认为“不能把这些喻意具体的物态俗化而成伪命了”。这些说法和举例,都是在证 明朋友思想观念的教条化和认识问题的浅表化。

  这方面如果不好明白,就想想历史中博古、李德是怎样的。博古以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便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完全忘了自己的脑袋。李德以打仗就是打仗为理由,反对游击战术,认为游击战术不是打仗,坚持以堡垒对堡垒,故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都是思想观念教条化和认识问题浅表化血的教训,不可小视。

  明明知道喻义有什么作用,非要弄个自己玩自己的命题。要知道,喻义和本体义是相辅相成的,哪来的有了喻义就不可“物态俗化”这个命题?还凭直觉自认为“伪命题”?这等于用自己左脸跟自己右脸打架,是既无来由又没边没沿地糊涂。

  不妨替朋友再举个例子。有句劝人的话,“人活着不能不端饭碗”,想想是什么意思?是专指桌子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饭碗吗?

  饭碗从哪里来?是靠劳动得来,是靠一技之长得来,这意味“饭碗子功夫”并非就指张嘴吃饭就这么点浅表之事,而是指深层涵义里的劳动技能,这与“嘴皮子”背后要有真本领,有何道理上的不同?

  再想想,“刀上功夫”,“嘴上功夫”,“脚上功夫”,“手上功夫”,这些是自然来的吗?没有背后的努力能行吗?之所以通常用这些浅显直观的说法,是为了日常说话易于表达,好明白,只有在呆子的耳朵里才会听了这些,就去犯刻舟求剑的傻事。

  还想想,朋友所接出来的两句诗,为什么只顾自说自话,而忽视了意境里客观背景应有的视觉?这就是憋诗只顾玩笔头子的习惯下,注定了的顾此失彼,漏洞百出的弊端,况且文中重点指出了这些,朋友却因为观念教条而失去了应有的接受教训的机会,反而自己依然故我地给出了证 明。

  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得失?值得否?如果重视站在生活里写诗,活生生的眼耳鼻舌身,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客观变化,有没有可能这么轻易就犯低级错误?

  又想想,前面那么提示朋友说:注意文中的一句话:“写诗与笔头子功夫有关,但绝不是笔头子功夫。”朋友为什么还纠结个没完没了?这就是教条化和浅表化的危害,毫不留情地把人导向了既认识不清,又极其固执,还不能自拔。

  可以想见,在朋友的人生中,还没遇到过一个如此一五一十,掰开揉碎这般耐心热心对待朋友的人,否则也不会有机会允许朋友形成这般理解和认识问题的习惯。

  不若就看看上面,诗友龙家小院关于“笔头子功夫”的读后感,他的认识是很合理的,为什么朋友没有如此见地?正确认识总是有力量的,如果感受不到这种力量,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绝对不是别人。说这些,仍然由朋友定夺。一点感受,--

  与人解惑费时间,苦口婆心为那般。敢问几人能若此,所忧不见己相关。

 

注:龙家小院留言2019-10-13 13:38

  “写诗与笔头子功夫有关,但绝不是笔头子功夫。”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笔头子这里指的就是写诗的技巧和文字掌控能力,这些都是写诗必备的工具。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工具就一定可以写好诗,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正确的三观认识,明确的是非观念等思想内涵,诗歌也注定只是一场文字的堆砌游戏。”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4 09:16

  如果对一些常知的问题用“牛角尖”的方式去理解,你们任何简单的问题都会被复杂华的。我无语了。佩服!佩服!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4 09:21

  难道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不是“笔下功夫”好吗。如果对一些常知的问题用“牛角尖”的方式去理解,那么任何简单的问题都会被复杂华的。我无语了。佩服!佩服!

  云深鹤闲跟评:2019-10-14 09:32

  其实你的诗就是:合着押韵和说教的顺口溜罢了,毫无诗味。自己清醒清醒一下吧!我不准备回答了。

  huge跟评:2019-10-14 10:52

  去好好感受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夜喜雨》,再来定标准。不要让我对人的前后不一,一言不合便判若两人的预见总能得到证实,不要忍受不了指出和批评,要经得起交流、切磋、劝导、论辩和这样的尊重,要用文章和论证说话,别怕一说就穷,这是自我考 验。

  人活着,第一就是自重自尊,要经得起自我考验,而不是跟别人要尊严。别人的尊重始从都在,就于自重自尊里面。人可以不服人,但不能不服理,怕这样的说教是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俗话说“发昏当不了*”。

  在我这里互动,不是没有品位、没品质的说说话,要有承受力,不要提前做尚没有能力达到的预期,免得一旦失落,便把不好的馅露出来,闹出自我否定的笑话。一旦进行自我否定,这样的笑话就成了一生抹不掉的印迹,自尊可是越要越少的。

  人人都要面子,要靠修养、理智和实力维护。理屈词穷当然可以不言语,但不等于不屑言语,这无法偷换概念。人的进步总是上坡的,没有舒舒服服的,相比之下,不如先看看能这样说话,是清醒还是不清醒?--

  诗者情怀无限美,心河义海与天宽。骄娇二气终难养,判若两人仍不欢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47508

 

第二部分 如何辨

  这个互动搁此,在第一回里添了两句。后来想想,这个辩论本不该这般持续,诗友云深鹤闲在留言里,只是出现了自相矛盾,如果能排除这个矛盾,结论便是合理的。

  比如,一边认为‘杜甫,李白,苏东坡等等之流他们的诗词就是靠“笔头子功夫了得”才流芳千古’,一边又说‘不应该狭义片面的理解成物态的“笔”和“嘴”,而应该是对一个人整体实力的代指’,中间还加上了‘所以这里的“笔头子”和“嘴皮子”’。

  这就等于把一个本来正确的结论,用不合理的论证给论反了,造成合理的东西站不住,不合理的东西仍然站不住。这其实不是认识问题,而是说话时结构思维不合理,犯了逻辑推理错误,无端闹出了论证得不出结论的笑话。

  当在第一回里指出其中的问题,分别论证出“这是褒义,属形象比喻说法,真实的意思却不仅仅指在嘴皮子上,而是背后的真功夫”和“这便成了贬义,也指“嘴皮子”这个本义,是说背后没有真实的本领”这两个结论,事实上等于论证出了诗友的结论:“而应该是对一个人整体实力的代指”。

  这应该是诗友聚拢共识的契机,可是诗友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也没能借此完善自己的思维,反而继续在固有的思维里自己跟自己打架,质疑拙文的题目是个“伪命题”,还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说出了“无情不是言少 ,有理何须字多”这么强词夺理的话,实际是在打击这样的劳动所包含的付出和尊重。

  通常很厌恶这种为了维护面子、虚荣,而不知好赖人的做法,故从先前热诚讲解,在第二回里引入了耐心论辩。论辩是强烈说服的信号,意味问题加重,妥协空间变小,这时遇到论辩出现就应该警惕起来,首先要引入反思进行合理调整,而不是针尖对麦芒。

  相反,这时尽管需要引入辩论,但本人并没有把门关死,而始从给诗友留着一个开口,想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漏洞,如强调“放平心态”,“心平气和”,“取长补短”,“良药苦口”,“做到有理有节有据”等,如果能注意这些,总能冷静下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可惜,只有虚荣意识,而没有反思意识,就成了诗友自己把自己置于了被动局面,这样的情况在什么地方发言,都意味还没开口,就注定留下了隐患。

  可以看到,诗友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出不来,不合理的论证反 倒越来越多,越多就越把思维导向了离本来的正确结论越远,甚至从脑袋了彻底跑掉了,变成了完全错误的认识,让多少还有点合理认识的自相矛盾机会也荡然无存。

  实际是,在反驳诗友第三回里的论证中,本人说‘不妨替朋友再举个例子。有句劝人的话,“人活着不能不端饭碗”,想想是什么意思?是专指桌子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饭碗吗?’这本身就与诗友在一开始时的结论毫无矛盾,不外乎替其又做了第二次合理论证。

  诗友还是没有抓住机会而引起反思,没能及时抓住这一共识聚拢起来,在主动承认话语有误的基础上,把双方引到一个合理区间,重新转入互相沟通,取长补短的讨论,可见虚荣多么害人。

  诗友在第四回里,抛弃了所有论证,反而改为情绪性很强地直接下断语,又一次丧失了对本人指出的“这恰恰是自己发现了病根”的反省机会,倒用这个病根来断言别人钻“牛角尖”,并继续坚持错误论据:‘难道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不是“笔下功夫”好吗’,更开始把所有应该用在自己反思里的东西,用在了语言攻击上。

  到了这个程度,一是说明诗友有很强的手电筒心理,自己把自己套牢在了明知故犯这个圈子里,一是意味本人成了接受攻击的应对者,不可能直接再暗示诗友这个漏洞,白白给一个维护面子的人留下更多可能用来牵强附会的空间,唯选择遇到什么拆解什么,宁可各个击破,也不可能主动选择站在被动境地。

  当然,这既是维护学术观点的需要,也多少带有辩论技巧的意味。这只有人在清醒中才能做到,也就是不能跟着对方跑,不能让对方一说“佩服!佩服!” “清醒清醒一下吧”,就钻入套子,反以为自己真的出了问题。

  同样,当对方出现了攻击性语言,如“其实你的诗就是:合着押韵和说教的顺口溜罢了,毫无诗味。”也要清楚,任何判断标准都不在某个人手里,而在广泛的事实里,在所学所修的自信里。

  其实,诗友因忙于搞自我维护,维护不成就转入攻击,这不但是最有力的对不懂辩论的证 明,也是对不懂包括诗文化在内的学术文化的证 明,其实就是对没有基本文化修养的证 明,还意味连针对的对象都没有选择准,属于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这是辩论中最不该有的自相矛盾。

  诗友完全忘了,用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下断语,是理屈词穷的表现,本人是随时写诗的人,谈话后的赋诗既是能力证据,也让任何人都能随时判断是不是诗,有没有诗味,诗友并无法转移视线。

  这时,本人既不必用通常的做法,说“顺口溜也是诗”来戳破对方,当然不是说这句话不对,这句话此时用起来,多少有跟着跑和被动维护的味道,哪怕是铁的事实,更不必多说一个为自己解释的字,只需要暗示对方有知学上的成见或偏见就足以让对方不攻自破。

  例如,指出“去好好感受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夜喜雨》,再来定标准”,这就能使辩理足以充实起来,并达到一定高度,接下来就都是本人说话的余地,也就是见什么拆解什么。

  像这样的情况,不仅意味诗友不懂,也无意真正的互动,反而意味从一开始就属于自顾自地拍砖性质,最终露出了真相。

  实际上,这是诗友自己把自己带进沟里去的结果,尽管给对方扣上“说教”的帽子,因为没有这个概念的论证根据,非但没有说服力,反而越来越证 明所指“说教”的重要和必要,越来越让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言中,特别是这句话:“不要让我对人的前后不一,一言不合便判若两人的预见总能得到证实”。

  本人为什么常说,反对说教的人注定会自己打自己的脸?不管他们是因为思维懒惰而厌烦说教,还是因为想逃避戳之有痛而害怕说教,他们总是会用自己浮躁虚伪,漏洞百出的实际表现,来证 明需要说教,又因为缺少说教,才缺失了对道理和规律的理解能力和重视意识,变成了不信道理,目空一切,宁敢违背规律也要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所谓“梦想”,寻找各式各样的所谓“捷径”,最终害的不是别人,还是他们自己。

 

第三部分 说教

  接下来,就冒这些人之大不韪,仍然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再做些说教,看看究竟对谁有益。没有说教,就没有教化,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就堪称一部由说教而至教化的历史,所以神州文化底蕴才深厚无比。

  一个时期以来,应试教育机制下,教育被功利主义所绑架,过度迎合市侩利益,渐渐把说教丢了,或曰变了形,才有了伴随而来的广泛缺少教化的情况。

  客观地讲,学术问题离不开适度的争论和辩论,但保持客观理性和做到有理有节有据,这个原则是不能不守的。有这个原则,哪怕言辞再激烈就都是正常的。失去这个原则,便意味彻底暴露了缺乏学术文化修养的底气,注定走向学术的反面,而显得没有教化。

  由此须知,理是要辨的,不辨不明,唯因辨而引起的辩论要知道怎么辩。首先要知道辨和辩二字是怎么回事。

  辩作为“辩论”讲,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属语言艺术,并非指平日常见的相互瞎说八道无根无据的所谓“抬杠”,也不是指到处都插一杠子的所谓“拍砖”,这些都是没边没沿的东西,所以最终引起的不仅是粗脖子红脸地解决不了问题,而直接指向的就是伤和气。

  辩的立足点,不是为辩而辩,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包括弄清楚问题,故与维护面子和虚荣无关。真正懂得辩,可能因情绪需要而粗脖子红脸,但不会伤和气。凡伤了和气,其中一定有不懂辩和不会辩的成分,是走歪了而出现了心理问题的结果。

  辩给人以争论的印象,以及有这样的过程,是表面的,辩的目的是辨。辨是“分辨”、“明辨”的意思,既是辩的实际过程,也是辩应该有的实际结果。

  辩,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特点是论证和有论证过程,缺少论证和论证过程就称不上辩,就免不了有闲杂的成分,或就是因为闲杂的东西引起的。

  比如,“抬杠”和“拍砖”,就无不是由闲杂引起,究起来往往是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表现。

  辨的实质是追求真理,也是这样的过程,故需要辩论的时候,辩和论证及其论证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也需要一点辩论艺术,既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能偷换概念,否则一旦被戳破,就会造成一切都站不住脚。

  从上面互动来看,认识虽然重要,但思维的合理性更重要。诗友本来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就说明有这样的正确认识,可是为什么给论证反了?

  就在于思维的不合理,是各种认识在思维里没有找到合理的存在位置,缺乏秩序和清晰的结构感,导致认识得来的各种知识,在乏于结构管理的情况下,联 系不畅,关系混乱。

  这就让脑袋里装多少东西都如同杂货铺,用的时候一旦遇到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场合不控的情况,想有效地提取出来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形,脑袋里没东西自然没的取,即使有东西也难以合理调动。

  由此看来,脑袋里的东西如何存储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东西不是想怎么存储就怎么存储的,靠的是长期有效的锻炼。训练既不是存储再存储,也不是把存储的东西摆来摆去,这无实际意义,也无此可能。

  存储的目的在于应用,也就意味提取。存储是学习,提取是应用,只有提取,存储才有价值,在脑袋里才有存在意义。这就知道,思维结构训练,是指反复存储与反复提取的训练,以及这样的机会。

  故而不得不说,写诗的人一味专靠写诗动脑,是得不到真正训练的。写诗是思维的整理过程,因为抽出来的仅仅是不多的几行字,还算不上强大的提取机会,也就不存在这样的强大训练,甚至因为别看写诗只写几行字,却需要大量动脑这个特点,思维过多调动而得不到充分提取和释放,反而易于把脑筋搞乱搞呆。这也包括单纯学习性动脑,

  这就要说到,写诗的人如果不好互动,便是一大缺陷了。当然,那些到处跟着感觉走,随意抬杠拍砖的做法仍然是不可取的,不仅意味只能把写诗的氛围越搞越乱,单凭一个人引起,就可能把好多人的脑袋搞乱。

  因为这是轻浮的,浮者自乱,本来就是用脑的大忌,何况脑袋里这锅粥老有更多的老鼠屎掺进来搅和?所以在喜欢抬杠和拍砖的人里面,百分百没有一个人脑袋是正常的。

  正常的脑袋是理性的,不会跟着感觉走,也就不可能到处抬杠拍砖,即使把他们对人家的批评说成拍砖,也因有合理的论证和论证过程,而让这种实际做法和表现给出否定的回答。

  正常的互动是什么样子,在此不论,本人写过大量文字都在说这个,这个网还没有第二个人这么做,如果不是麻木不仁,翻翻就能清楚,甚至从本人一来这里,就可渐渐明白正常的互动乃为何也。此文的第一部分,就自然是这样的例子,

  要论的是,正常的互动才能给人带来宝贵的思维提取训练。互动的一来一往,思维就等于随时进行着存储与提取的锻炼,其中思维结构的合理不合理,也随之跟着做反复调整和完善。

  这样的训练,时间越长,经验越多,思维所用到的东西就越知道摆在哪,放在哪,是什么关系,怎么联 系,待脑袋里的门槛子磨得越平,什么东西存储进取,什么东西提取出来,都必然越加轻而易举。

  说这些,虽是在说思维与辩论或曰如何辨理的联 系,实际不是为了辩论,更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想说通过包括辩论在内的互动,可以大大提高对真理和学术的意识,让思维得以充分有效的矫正,及时走向完善和发达,这有助于写诗动脑的能力和效率,最终还是为了把诗写好。

  写诗不是有形艺术,而是听读艺术,真正的功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凡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真功夫的假象,也就是皮毛的东西这种情形,让艺术和艺术在形式和方式上的不同,自然意味学习上的形式和方式也不同。

  就这个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人在这方面都似乎有所混淆,以为通过蒙头自学和偷艺,就可得到真本领。显然这是不靠谱的,至少耗时过久。

  比如,有人写了十年二十年诗,依然手下平平,到头来还不是逢人就说只是拿诗写着玩?这不是他的真心理,真心理是因看不到亮光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让他无以解释,又因爱好而无法释怀,只好这般昏昏然。

  自学写诗不和互动联 系起来,就建立不起一个有效学习的世界和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很多东西都因为得不到应用性训练,就无法见到真章,也就不能内化为真正的本领

  只有提取的越多,存储的价值才越大,且才有不断存储的意义。一个人越愿意往外提取,不仅说明有的提取,更说明存储量越大,同时还避免了自私、虚荣、保守、不自信等心理缺陷。这种缺陷本身,其实质就是反提取而成的贫瘠表现。

  像所谓“茶壶里煮饺子”,除了给人这种印象以外,就毫无用处,因为提取困难,既不能证 明有价值,也不能证 明存储的多。

  不要相信,不能提取的东西会内化,凡不能提取的东西,除了腐朽和烂得一无是处,便不可能有益于人。不能提取的东西就不能内化,这既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学习上的一个定律。

  再像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就是因为不能内化,即便把什么东西提取了出来,也是腐朽的,充满酸味而意在以假乱真的,特点是观念观点一大片,而一到真功夫上需要见真章的地方,特别是需要论证和论证过程的时候,则要么拿不出来,要么就是稀里哗啦。

  观念观点还只是人的主观想法,非来自实践就没有多少意义,如此任何人随时都可冒出一千一万个观念观点来,又有何用?谁要是热衷被这支配着,是不是傻?

  用观念观点抬杠拍砖,是随时都可兴起的,如同猪拱门子一样简单易学,如果结合实践拿出合理的论证和论证过程呢?恐怕这样的每一个人都会退避三舍,因为他们非但拿不出来,仅详细具体和有实际意义的论证和论证过程所需要的文字量,他们就下不了这功夫。

  这是可以验 证的。不妨在遇到谁抬杠拍砖的时候,请他拿出具体的论证依据和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看看他什么反应?恐怕除了要么牵强附会自相矛盾,要么强词夺理偷换概念,就只剩下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由此,又不得不用这些反证出,这样的人再怎么任性于写诗学诗,终是徒劳和永远没有出路的,还是因为没有可内化的本领,而把他们牢牢地钉在了一点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上,也就是窠臼里,坑底里和井里,而感觉不到普遍存在的滋养,也就没有被滋养出来的真本事。

  到此,看看以上这大片说教怎样?对谁戳之有痛否?有无益处?有没有点醒一两个人的作用,离开这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个说教是不是只冒观点而无论证?要论证这多东西需要不需要这些文字量?一句话,这就是提取。

  不妨建议爱扣帽子和反对这般说教的人,先别拿厌烦,害怕,乃至不屑情绪来搪塞,这本身就是露馅的,就试一试自己有没有这等论证本领,拿得出这等论证过程否?能不能给出这样的提取?

  再试一试,他们眼中的这样的“裹脚布”里面,怎么才能装进真东西,如何装的是臭脚和秀足,就拿自己的东西分辨分辨,能不能避免提取出来的是腐朽的东西和生吞活剥的东西?

  说到底,有形的东西,不管生吞活剥,还是变成腐朽,都极其容易,像对着谁都看得见的平平仄仄,对着猪都能拱门子似的说好说坏,对着这个标准那个病的人云亦云,对着一会一个“别人说”,“我认为”,等等,哪个人都可能有一千一万个本领,仿佛没有谁没的自恃,好像谁都有任性的资格。

  但是,唯关系到教化,才不好消化,才不易提取,才真正能触及人的灵魂、本质和本性,即使逃避和麻木不仁,也离不开是变相的反映,从不相信什么人会在事实面前不低头,只要试一试,只要他还是人,就能验 证一切。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